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Un Homme Qui Crie

这部电影能得到嘎纳的评审团奖,肯定是出于“鼓励多元文化及人性主题”的原因,电影的拍摄从表演到技术上算是乏善可陈,节奏失调,镜头语言也相当平淡(剧本倒很有些深思熟虑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把这一方面的平淡+无配乐=真实写照。

然而就是因为太真实太平淡到完全缺乏任何技巧性(甚至连男主坐在门卫位置上,特意推过去的特写镜头也没有本来该有的冲击力),男主角的动机就非常的不明确,他对游泳池的依恋,对儿子的内疚,大概只有两句台词来交待,一句是他问david“你相信自己真的存在吗”再来就是那个劝他把儿子送去参军的老头的一句“我跟你一样,都累了”,算是反应了长期处于战乱中的贫穷的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奈的生存状态。

反正我是看得一路昏昏欲睡。要说拍得最好的,是影片的开始。很简单地交待过故事的地点和当事人之后,就是一个西瓜被切开的带有“生离”寓言意味的镜头——在“含蓄”这一点上本片倒是做得很好的,很多容易处理得过于戏剧化的情节,比如Adam怎么心理斗争最后送儿子参军,全都跳过去了,没有为了追求煽情效果而加入什么内心独角戏,然后进入室内,电视上在放着战争叛乱死亡的新闻,而看新闻的老夫老妻却就着报道死亡的话外音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地互相喂着西瓜,顺便还调个情,当邻居把女人叫走后,Adam的情绪立刻低落下来,镜头转到新闻报道上, 就是尸体和鲜血。这一段非常流畅,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感,鲜明的对比但不刺目,是姐姐我的菜。

到拍到老头子面对工作不保开始闹情绪的时候,就散架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姐姐不是专业的,分析不能。总之这部片子得奖更多的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的奖励”以及“对战争中的苦难人民的关切”,嘎纳专业就是干这个的。要不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我也就只知道“乍得”这个国家的存在而已。今天回来去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态。文化输出是电影的——不能说是主要目的,但应该是存在使命——之一,A级电影节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世人通过这些电影了解和关注那些我们要google才能知道的地方,亦是A级电影节的使命。嘎纳这个傲娇小受是很有我的爱的。

最近看了两部半非洲电影,一部是这,另外一部的背景是刚果的Benda Bilili,半部是以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为背景的Hors la loi(说是半部,因为故事主要发生在法国本土,三位男主角也全是法国籍的)。这三个国家都是以法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三部电影的出品国家是法国+比利时,法国+刚果,法国+阿尔及利亚+比利时,Benda Bilili虽然是法国出品,但实际上发掘这个乐队并且拍摄纪录片的是比利时人。
我去过比利时三次,一直理所当然地讲法语,直到在seminaire遇到讲弗拉芒语的人才知道那里实际上有两种官方语言,而其中说弗拉芒语的人数大约是讲法语的两倍。但是为什么我就一直以为比利时是讲法语的呢?(本来就知道比利时讲弗拉芒语的童鞋请举手)甚至有些同学一直以为我们可爱的丁丁大记者是法国人(F说有一部分法国人也是这么以为的,我不禁联想到那位不断声明“我是比利时人”的大侦探,应该也有相同的困扰),而魁北克作为加拿大的一个省份却以其地方性的官方语言广为人知,应该都是这些A级电影节和电影造成的。实际上我甚至都不记得说弗拉芒语的比利时地区出产过什么电影,而魁北克却一直是加拿大出电影较勤快的一个地区(当然大部分也是和法国或者比利时合作的)。
语言,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啊。

一庸俗版的麦田守望者——Twelve

s4386313 我记忆当中麦田守望者好像没被拍成过电影,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性的非意识流文学作品,这也算是“少数”的一例。美国人民还是很脆弱的啊——尤其相比于欧洲人民来说,估计是家长们承受不了惨绿青少年这样那样的(《发条橙子》上映之后导演似乎就遭受到威胁),不少居住在美国的同学提醒我:美利坚真正的文化绝对不是你在电影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这是一个清教国家,电影中极少涉及的广大农村和农民才是真正美国人民的代表(这一点倒是跟中国的情况很像么,看来美国人民也被“误解”得很厉害啊)

一开始,这部电影是有点《麦田守望者》的意思的——隔离于自己所生存的世界,迷失在虚无中的青少年,那些极度浮华而无实在意义的生活,性,毒品,酒精,舞会,没有感情投入没有未来梦想没有现实体会的一大群一大群的青少年,或是愿沉迷而不自知或是想解脱而不得法。而且还用到了旁白这一手段,我曾经想过把《麦》拍成电影应该会有很多镜外os的。

因为这是和法国合拍的片子,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样也是可以的吧,被美国的父母们投诉几声关系不大啊。

后来第一个逆光镜头出现的时候,我有点泄气,心里想“完了……”,觉得导演是要搞砸了。有点类似a single man,都是讲广大群众所不熟悉的生活群体,偏偏又要用很不写实的手法,于是就把广大群众本来也能够体会并且感受到的痛苦和不幸给彻底地隔离开,只剩下一个写满“痛苦”的华丽丽的壳。当然,导演这么弄的意思是要表现出男主的内心世界,那些记忆那些想法都是脱离于现实环境,被男主脑内ps加工过的,具有特殊意相的,但是……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这个本子的前半段原来还是很有发挥的空间的,我可以想见这里面所描写的事情在美国会产生多大的争议——有钱有势的父母们对孩子漠不关心,娇生惯养的高材生们自甘堕落,男生们只想着怎么能把一个女生弄上床,而女生们为了一个舞会一点毒品就可以宽衣解带躺下来,甚至在死亡时也只想着“这下轰动了,这下我出名了,这下人们会记住我,这下我是明星了”的虚荣,这一切都是很违背一个清教徒国家该有的家庭幸福父慈子孝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
后半段当男主那个完全代表“良好的美国青少年的精神面貌”的青梅竹马出现时,就走向了彻底的崩坏。尤其是最后当那位青梅竹马在医院里严正地和男主划清界限,电影终于打出自己的slogan: we must live the best life we can.差点没把我给看崩溃——感情这丫竟然是个励志片吗???!!!这就好比哥斯拉穿上了超人服一样的可笑啊……我走出电影院走上地铁一路上就买想明白:这究竟是本子天生就如此,呃,励志呢,还是导演,呃,怕教坏小孩呢?

如果把那个肌肉男做主角的话,会有冲击力的多。如果电影在肌肉男倒下时就结束的话,会有余味的多。如果旁白大叔能换个人,并且把人称换成“我”的话,会有爱的多。如果把电影里的女性角色都换人演的话,会有观赏性的多(演技上来讲)。如果把那些逆光的镜头都给我砍掉的话,会写实得多。如果把旁白的台词再砍掉一点的话,会有趣得多(旁白好多废话,被新版《红楼梦》病毒传染了吗?)。像现在这样,感觉就是什么都拍了但没有重点,什么都说了但完全没有一个重点,拉里拉杂的。

这片——也就男主角长得挺好看这样了。

法国异色——Happy Few

人类好像永远囚禁在选择题里。“如果最爱的两个人——譬如你的一双子女——当中必须挑一个去死,你会怎么选”美国人在《苏菲的选择》里这么问,中国人在《唐山大地震》也问, 法国人也问……有趣的是,要做出这个选择的永远是女人是母亲。有一天J问我这个没什么母性的人同样的问题,于是我说我才不要选,如果由我亲手选将来要后悔要不安要永远生活在这个遗憾里的人就是我,无论是选A还是B都注定了不快乐,我不要这种注定,所以我会给天来选——老娘我会随身带一个硬币,正面是儿子反面是女儿,抛上去,最后掉下来的就是他们的命运,50per与50per,只是概率问题,我绝对不要参与。

但是有的时候,不可能这样来选。我们一面说“听天由命吧”,一面从口袋里掏出硬币,抛上去,掉下来,然后说“三胜两负吧”,再掉下来,就说“五胜三负吧”,这种时候也是有的——因为心里早知道了“正确”的答案,“正确”但是“不情愿”,就有这样的困局。而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个选择题是“没事自找来的”的情况下。苏菲必须得选,因为她没有办法,她面对的是枪口,徐帆(实在不记得角色名字了)必须得选,因为她难以两全,她面对的天灾,这里Rachel和Teri也要选,因为她们“明明已经拥有一切,却渴望更多”。

整个故事让我想到《异色》,我不知道Antony Cordier看过这本小说没有——我猜伊是看过的。甚至连女主角也是照雏子的描写来找的——我清楚地记得小说里写雏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有着一张“好像化过妆的gay的面孔”,就性格上来说Teri也跟雏子一样的精力旺盛。Teri和Rachel也“亲密接触”(而且Élodie Bouchez还出演过The L Word,这绝对是故意的)。那个度假的湖边小屋好像信太郎他们去度假的别府。这两对男女,在滚完面粉(话说这个场面很经典啊……)后,赤身裸体地走在果林里的样子也完全符合《异色》里所描写的“一个是Adam,一个是Eva,男人的原型和女人的原型,最完美的结合”(当然遗憾的是Zem没有光屁股——大约是因为他的宗教有规定不允许露屁股吧)

看《异色》的时候,很奇怪,我跟布美完全站在同样的立场上,觉得雏子和信太郎那样的结合,那样的生活,是很美好而平静的。大概那个时候我也跟布美一样,在精神上失去了重量,对周围的世界开始有隔离感,只向往最本质最生理上的平静。而这种平静,在看小说里男女,女女之间看似混乱荒诞的关系,飘浮的精神就像得到了地心引力一样,不再荡来荡去,稳定下来。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喜欢”和“想做”的欲望上的“关系”,在摒弃了责任的束缚逃避了旁人的眼光之后,反而变成最单纯最没有负担的关系,没有嫉妒也当然更不会有仇恨,虽然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显得很荒唐,然而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却是完全美好而和谐的。而一旦出现了“精神上的吸引”,就开始要占有,想破坏,需要关住对方的同时也自我囚禁。所有男男,男女,女女关系之中让人厌烦和恐惧的那一部分都是因此而来的。“柏拉图”什么的其实是比“一夜情”更可怕的东西,因为精神较肉体远远难以控制。好玩的是,身边多数的人似乎比较介意“肉体出轨”多于“精神出轨”

虽然这部电影里的夫妻没有革命的时代背景做渲染,不具有“避世”的功能,但在“补完”的效果上还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换妻”,而是彼此生活的补完,一对夫妻对另外一对夫妻的吸引——就像同性或者异性之间的吸引一样,更妙的是,当“资源完全共享”之后,罪恶感也就不存在了——人类的心理实在是很无赖。Franck能对Teri举起镜头留下满是爱的注视的照片,因为他知道Rachel在家里,和Vincent在一起。可惜“四个人永远开心快乐地生活下去”这种童话是不存在的,一个Adam只能配一个Eva,如果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从“喜欢”和“想做”的欲望上建立起来的平衡单纯的关系进展到精神上依恋倾向的关系,势必要造成动荡——无论任何一个人将来都会遗憾的动荡。这就回到最初的选择问题上。实际上是两个女人做了选择——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实际上无论怎么选四个人都要遗憾的。

相比之下,倒是《异色》有个在我看来很好的结尾,那个受布美之托去看信太郎夫妇的人说“你们三个人的感情果然很好啊”。而这部电影最后用一组体操镜头做了发言:在影片开始,Rachel和Franck在youtube上找到了Teri当年参加奥运会的视频,他们当时看的项目是自由体操——只要遵守基本的规则,整块场地任由发挥——而且Teri也没有出现失误,而在影片的最后,出现在屏幕上的奥运视频就是高低杠和平衡木了,而Teri在这个项目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她摔下来了。四个人都摔下来了。

极少人能够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因为大部分时候,并不由我们随心所欲。

本年度不可错过的cult片——生化危机4

接到投诉说bloger是“天朝禁区”,于是这里看来还得是杂草丛生(space是越做越差了,我觉得msn是已经不想在这一块混了……还是要早做后备啊)

  前注:感谢小淳同学提醒我穿越了……

    

  本来一般看到这个标题,喜欢在电影中探讨生命意义,或者喜欢温情片,或者对任何电影的故事进行和情节衔接都有一个很高标准的同学们就知道该退
散了——
其实以上同学在看过此系列的第一部之后就应该退散了,断然没有去看第四部回来又狂叫“情节错漏百出,种种不合理”“故事完全无意义,就是打打杀杀”“无聊
得我想睡觉”等等的道理(这不是找自虐么),但是因为最近跟某些同学在cult一词的定义上有些争议(比如有同学坚持认为所谓cult就是“影片历久不
衰,一只会在影院中放映,令影迷如同对待宗教般狂热地投入,不断去探索其中的细节与内涵”),为了避免造成误导,还是要先申明一下,我是录像带时代过来的
儿童,对于电影是很不挑食的,而且跟下馆子一样,清淡的江浙馆子下得,去川菜馆也是跟重庆妹子很和谐地一起吃火锅。

    

  一部电影哪怕什么都没有,只要有节奏很强听上去有摇滚范的配乐,爆得很豪爽的血浆,还有穿紧身衣手挥两把大太刀砍人头如切瓜菜般的美女——尤
其是Milla
Jovovich这种女神级别的(话说她要是给我扑的话……),我都会小拳头攥紧紧地,很投入(所谓“投入”就是会时不时地在座位上跳一下,或者跟片中人
物同步尖叫之类的)地全神贯注地看下去——姐姐我就是这个品味,于是有些同学可以退散了。

    

  看过一二三部的人对第四部大概心里有数了,交出来的东西以情节铺陈(毕竟cult不是成人片嘛,还是需要有情节的)和血浆指数来说算是行货。
导演专长拍这种一堆人被怪杀(不是杀怪)的片子已经拍出心得来了,切镜头的时候做得还很仔细,要不然就是拿雾一遮,要不然就是往水里一化,要不然就是往地
下一拉,数数看的话,本片高拉低推的都可算是切换镜头之方法大全了。

  打的场面倒不是华丽在最后,主要还是华丽在前面,大概是想尽快抓住观众的兴趣吧。本次打主要是融合了《黑客帝国》和《撕裂末日》的特点再加上
一点自由体操(or花样滑冰)动作。《撕裂末日》里CB把两把枪当双截棍那么使法看上去挺新颖的但真要说起来有一段讲不出的诡异。这次看到Alice双手
挥太刀也是切倒一堆就自然多了,一个是紧身衣很帮忙,而且MJ还是很敬业地把身材维持在一个具有动作可信度的标准上(如果salt还要拍续集的话,AJ必
需把身材恢复到她演劳拉那会儿,不然细胳膊细腿的,不要说可信度,至少冲击力就小很多)女性的手脚按比例来算是比男生要长做相似的动作就要舒展一点(而且
谁也不敢给男明星一个空中勾手360度旋转动作的慢镜头),再来冷兵器玩起来就是比热兵器凌厉给劲,尤其是太刀,小太刀就更特么有爱了(西方ms没有人在
意这东西主要是拿来切腹用的,都把它当小李飞刀来使)。

    

  其实前三部具体都有哪些事我都忘了,时隔多年再看到umbrella的那个模仿日本徽章做的标志发现挺喜感的,一下子觉得这东西太卡通了(更
搞的是一开始出现的日本人还叫toshi,我当时就斯巴达了),一点也不像是该大boss用的,后来再三的出现,我都只能当是幽默的一种来看待了。就在这
个标志前面,Alice的三个分身还举起太刀致敬了一把……囧。后来跟巨人怪那一战,加上特么多很不合理的慢动作,有点发噱。

  米帅出现在“监狱”这个特定环境里时,法国观众只是给出了很轻微的反应(毕竟这里不怎么流行看美剧),我倒是吓了一跳。因为《越狱》只看过一
季,所以第一反应是“这人面熟”,想了好半天才敢认——在全班女同学的对比下,这位男同学对自己的身形太特么潇洒了,尤其是在旁边还有一位成天穿紧身背心
的男同学。米帅应该改名叫“米熊”才对。另外这位同学的演戏方式很好笑,不知道是导演教他这样还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第一次见到Alice的时候应该是要
取得对方信任,照理说表情啊语气啊该怎么诚恳怎么诚恳才对,他一上来就不分性别种族年龄的对人家狂放电,我说你这个魅惑狂娟的眼神和故意压嗓子的语气给谁
看谁听谁也不相信你是好人啊,人家只说你是“杀人犯”没说你是“奸杀犯”已然是心地善良了——而且还肯定没看过CM。

  另外配乐师傅我还没去查,也是个人才。Alice在海滩上走去飞机的那几步路也硬要插进来一段“砰砰砰”的节奏,我一口可乐几乎给喷出来~~~

    

  以上这三点可算是cult片中必不能少的冷笑话部分。

    

  说到不满意的地方,一个就是这片子不知道怎么弄的,画面特么的干净(后期都修过了吧),把MJ脸上的雀斑都修没了!!!(我还对着屏幕研究了
很久女神脸上到底有多重的妆,最后确定不完全是妆的关系,镜头动过手脚),这样一来暗黑的气氛就少了很多,这么干净漂亮还带眼线的生还者算是怎么回事啊!
跟第一部不能比啊。

  二来就是女主角这次金手指加得太大发了,战斗指数是依然很高的,可是战斗不高啊,尤其最后跟大boss一战也太儿戏了吧!!!我们这种恶趣味
人群就是希望看到女神的紧身衣被撕破啊,那么漂亮的脸上再挂点彩啊,被踢飞到墙上砸出一个人形的坑啊什么的,结果女主角最后连小宇宙都没机会爆(掀
桌!!!)这完全不符合“主角小强”定律啊。编剧你有没有看过日本漫画啊!!!

  三来就是这个节奏啊节奏。水底下那一场拍得太长了又没趣,水下技术有难度拍不了激烈场面我理解,中间居然连个小动作恶作剧都不给,就拍三个人一个一个潜进来,你当这是在拍蛙女呢……

    

  最后感叹一下时光啊这把利剑啊。LB的Nikita和第五元素算是最早用女性做动作片主角的电影(话说老吕现在还是喜欢用女性来做主角)。美
国最近又把Nikita拍成电视剧。电影屏幕上第一位担正主角的女间谍现在变成了法语蹩脚的美越混血,而MJ女神呢,脸上的雀斑都被人修没了……真tmd
的荏苒啊

————————————-关于电影的分割线—————————————

这两天想物色一个能放ape和flac的随身听,看中了Philips新出的Activa,4G的型号要价100E,有鉴于这是个荷兰牌子,应该是出产地价格便宜点,不过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找荷兰的售价……总不可能为这个跑一趟阿姆斯特丹吧……郁闷

由CM新季E1联想到的杂七杂八

做完seminaire回到家已经八点多了,泡了澡端着泡面看回归的美剧——人生好像突然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这一集最后居然是救赎了。片尾曲who by fire,以前某篇教授的同人用的就是这个名字……其实这一集的悬念做得不怎么样,House也好,CM也好,开篇都不是很给力。就是里面的小女孩给人很深的印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被morgan收养神马的。

我看CM从来不同情里面因为受了什么刺激而心理变态走出去大开杀戒的。小时候问老妈“为什么人活得这么苦”(忘了怎么想起来问这个的),老妈当时正给我搓澡呢,停下来很认真地想过,回答说“人生本来就苦”。那就好像一片本来就只能长苦瓜的地,仇也好恨也好都是肥,最好刚施下去就下一场冲冲散,也许将来生出来的东西还不会太难以下咽。

C说CM看多了,好像总觉得美国变态挺多的,晚上锁了门窗睡觉都不安全,不像欧洲,随便睡街上也没人有兴趣来杀你。我说要实在讲起来,大概哪里的变态都没有中国的多,中国人只是胆小,心里堆了不知道多少仇怨愤恨只是不敢发泄,一旦得到了渠道,都跟山洪暴发一样。想当年,纳粹杀的都是外族人,中国人是自己人斗自己人,儿子检举老子,学生批斗老师,丈夫揭发妻子,什么老弱病残都抬了出来往死里打——举世都没有比这个“礼仪之邦”更凶残更变态的了。

我妈回忆文革那时候,说音乐响起来了,男男女女就要停下手里的工作,跑到街上去跳“忠字舞”,我当时听得没笑翻过去,觉得这简直不是正常人类能做的事情。老妈就说如果你在一个精神病院里面住着,又太正常的话,会被病友当成精神病给孤立起来,日子久了没病也会有病,而要想不被孤立呢,只好装精神病,装久了自己也就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有病没病了——一句话,住在精神病院里迟早都变成精神病。

而这到底是怎么变成一个精神病院的呢?——我常常琢磨这件事,总也没有琢磨通,后来渐渐明白了:这里面大多数的人都太少爱而太多恨。

傅聪先生在谈话节目中说中国人像莫扎特,多么的天人合一,多么地温柔而乐天。这位先生是傅雷先生的儿子,书香门第的公子,小时候学钢琴跟的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老师,出生在书香门第,二十岁到波兰留学,五几年就逃到英国去了,他所谓的“中国人”只是他记忆中的“士大夫”而已。看看他的父亲,那位大翻译家,美学家,写出《贝多芬传》,觉得自己的灵魂与贝多芬共鸣着的人,都没有熬过去(热爱贝多芬的人应该有在一切逆境下仍然活下去的勇气)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当时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远在异乡有琴为伴的亲生儿子只怕未必知道。而把傅雷先生折腾至此的,不正是中国人么……天性中像莫扎特的人群会做出这样的事吗?天性中像莫扎特的人群会带着快意毁坏一切的艺术品一切的艺术家吗?

要对这个世界很没有爱的人才会做这样的事。而同样的事,中国人并不止做了这一次。因此这不是偶然,这种深切的破坏欲才是存在于非书香第的非公子——也即这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当中的真实。

中国是有那么一群人的,魏晋风流,长得帅,有学问,有趣味,热爱自然,喜欢艺术,才情横溢,是有的。然而要知道魏晋时期没有科举制度,有这个闲钱又有这个闲工夫搞文化产业的都是仕族公子,达官后代,每天吃饱喝足还打个铁玩玩顺便锻炼肌肉神马的,跟现代某些白领吃撑了双休日去玩农家乐是一个意思。但是这群人只占中国人口的极少数,他们也许能代表当时的中国文化,但是绝不能代表中国的“民族性”。欧洲人的“民族性”从来就不是他们历史上的什么皇帝贵族来代表的,而是画家,音乐家,作家……——而这些人,在当时的欧洲社会里,是底层人民。
到了开国宰相也只读过半部论语的宋朝,中国的“上流社会”才真正地混入了底层来的人。然而,就算是有科举,从乡试到京试,其中的年限其间的路费也不是好玩的,真正的赤贫仍然负担不了一个让壮劳力闲着去读书以求十几二十年后能鲤鱼跃龙门这笔风险投资,能考上去的至少也是殷实之家的孩子,给个地主啊小资啊什么的成分是跑不了的。不过那个时候中国富裕,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错,举国上下都斯文,所以文化还是线性发展的,典型例子就是北宋开国皇帝是一介武夫,亡国的那一串皇帝倒有各种各样的才子。
如果真的这样下去,也许也就像欧洲一样,文化和趣味会从上到下的扩散发展,最终那些魏晋风流会真的变成“民族性”。可惜……
明朝那些大臣们于是就真的有点“底层人民”的样子出来了,对皇帝耍流氓的有之,在朝堂上群殴打死同僚的有之,巴结太监的有之~~~成群结党则更变成理所当然的事。“君子不党”,那个时候中国的开国皇帝是个农民,其后继的皇帝们也多数没什么文化,最高层的官员——也即当时的贵族几乎全都是用“八股文”选出来的科举人才(而且“录取名额按照考生所在地区划定”这一套也是朱元璋最先想出来的),这里面极少有“君子”——“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友”,于是有明一朝党争得特别厉害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中国文人最能代表中国普遍民族性的一个朝代——忍功强,贪功好(按照现在某些人的说法比如张居正同学这种那还是贪得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认利不认义,没有生活趣味,没有精神追求。而这时真正的君子们反而在民间,写写小说,卖卖字画。看明朝的家具,好木料,好构架,四平八稳,气度沉着,纯朴淳净,好看,但是没有趣味性,也不见个性。

而到了真正的赤贫“翻身做主”的时候,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什么天人合一,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从来不谈论哲学,不谈论美学,不谈论音乐,只谈论实际利益。中国的哲学如何如何,美学如何如何,民心多么善良如何自然,那只存在于书香门第的公子的幻想当中。

这一点即使到今天仍然没变。莫扎特爱人,中国人不爱。至于什么贝多芬的理智,就更加不要指望了。
我本来倒是个挺有兴致跟人干架的家伙——因为身边原来有一群口才不错又头脑清楚的对手。现在网上是小盆友的天下了,最近豆瓣密集搞的几个活动好像就是特意要我看看清楚,逻辑啊理智啊神马的对有些人来讲根本只是个单纯的词汇而已,不具备任何意义的。一样东西只要被贴上“艺术品”的标签,什么“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我喜欢的就是好的”这样神妙的言论甚行而上,更兼有些心胸狭隘的,手里攥着几顶高帽子,随手就往你头上丢过来,不砸得你低头不算完。我想当年文革时候那批红卫兵大概就是这个心态吧——反正我看不顺眼的事别人就都不许做。倒累得我连架也懒得吵了——否则真觉得自己虽然人在国外,心倒是住到精神病院里头去了。

恰恰最近看完了《夹边沟纪事》(拜某位题材派导演之福啊),那里面记着的死去的多数是些遗老,或者文弱的学者,那些固执信念坚持君子之仪的,不肯偷不愿抢不能为几个玉米脱裤子躺平的,大约都在那几年里被折腾得死绝了。
所谓中华文明其实早就死了,之所以现在还未消失,那只是因为它僵化了而已。剥去了魏晋名仕隋唐名流留下的那些“极少数高端贵族玩出来的文化”之后,大概就会还原中国人最本来的面目。

等到什么时候中国也有fbi这样设案追查跨省作案的杀手的时候,你就知道,中国的变态只会多不会少的。

唉,有种快死的感觉

前段时间就一直在疑心自己为什么脸也没见小,体重也没见轻,但衣服的尺码硬是越穿越小,老妈甚至恐吓说“当心别是糖尿病啊”(我们家族病史就是这,所以“找老公打死不要胖的或者家族有肥胖史的”,这一点倒是全家有共识),昨天去体检时这个秘密终于揭开了——体重的确没轻,但是我长·高·了!!!

这怎么看都违反一般常识。上次做stage的时候也去做过体检,那时候就量出来高了一公分多,不过这种误差还是正常的,我也没往心里去,这次一量比我在国内的时候高出三公分多……这就不能是“测量误差”能解释的了(又不见体重机来误差一下,呃)。回来翻出垫箱底的旧牛仔来试穿——果然不仅是裤腿肥了,而且裤脚也短了……真是见鬼了

难道传说中“女人只要不生小孩能一直长到30岁”是真的?那么……是不是某部位也有可能二度发育啊?!(望天ing)

昨天把house的pre给看了,见鬼的居然一点也不兴奋——虽然大叔一来就搞重口味说了爱老虎油这句禁忌之语啊呀(这句话是大叔的底线,这下说出来,万一编剧抽疯不上huddy撑到下一季,那么大叔恐怕就不止去精神病院这么简单了,呃……你们不要这么重口味好不好,我宁可看大叔露点也不想听他说这句话啊)

我发现自己的兴奋点越来越难达到了。以前随便去做点什么都很雀跃的,要去陌生的地方玩啦,要去看展览啦,要去看concert啦,要去……都像第一被牵出去逛的小狗一样。最近真是除了枪花high之外,其余的事情做起来都没有那种好像嗑药一样的中风感了。巴黎大师赛,F一直没说要来,最近听说好像是确定要来的,于是决赛可能出现双雄对决的场面~~~我都很calme,跟J说“如果对战的选手长得太丑(我就是在说法国这一窝),我就把决赛的票卖掉,哼哼”(其实我就是想撞大运看纳豆而已。这厮要是敢不来或者敢在决赛之前输掉,我明年就去西班牙旅行顺便往他家扔两鞭炮)

人变得这么没状态,好像跟死掉了一样。

PR预测

小松和小柏终于出苗了——是同步的。我早上起来浇水的时候一下子就看到那一点绿色,然后狂叫了一声——差点都以为自己这个懒人已经把它们折腾死了。看着刚刚探头的小松小柏,很庆幸当初没有直接抱一盆已经长大的回来(杯具的是现在什么关于“禅文化”的东西全部被打上了日本标签,连买棵松树喝杯茶都是日本泊来的,崖山之后果然再无中国。大和民族和大韩民族请你们尽量拿去……)。

松树苗原来是这样的,别看个子小小的,根扎得可深(小松长得太靠盆沿了,本来想给它挪个窝,挖了半天都),而且不像一般,比如阿sa的苗,那么细细的嫩绿色,已经绿得发碧了,下盘很结实,慢慢地细上来,顶了比例上来说还是过大的松子,样子有点像个绿棕版的Marven(就是银河漫游指南里面那个忧郁鬼),连头低低的样子都好像……

我对着两棵树苖母爱迸发了啊啊啊(那是说明荷尔蒙最近有点乱)

继上周送走C叔之后,PR又送走了M姐——其实M姐还不错的,但是PR现在就追求一个drama,上周那么恶心人的赛制都搞得出来。还好MC没有连累Mondo……Ivy就杯具了,本来我不太喜欢此人,觉得这种事儿妈型的人太贱。可是上周我真是同情她~~~而且这个怎么看怎么8婆的人原来挺要强的,partner把自己的设计做得一塌糊涂,她倒是还尽心尽力地把对方的设计做到美轮美奂。我当时就邪恶了,心说PR你有种就让M姐拿冠军然后把Ivy淘汰啊,这drama够强吧,强到足够载入PR史册。丫偏偏又没这种,真叫人看不上。结果C叔就炮灰了~~~

现在这个格局,

没手艺没理念一名:MC
虽然Mondo跟他合作不错,但是上周就Mondo那个衣服难度也不高。而且MC就是喜欢有垂坠感的长裙么,我讨厌会有反光的面料,对此人的审美观就无法认同。不过他是直男,本节目直男属于重点保护动物,而且他有drama效果,比小C估计还走得远

有理念没手艺一名:April
上周要是April自己做那条裙子肯定就毁了。虽然我对那条大裤衩依然理解不能——这根本不可能是外穿的短裤啊,你们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啊!而且哪个人度假的时候穿这种sm风的睡衣在外面走啊!美国人都疯了吗?她赢了上一场绝对回光返照。小妞,下一个不是你就是小C

有手艺没理念一名:Ivy
其实Ivy是走剪裁路线的。重点全在打版那一下,只要版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她就不会做错。这个跟第二季的Cloe很像(亚裔全是这个路线的么)。但她审美观,或者说打版的功力,太不稳定了,像做过山车一样。又太好强,上周被人拿来做drama了吧(应该是说Ivy的个性救了她一命,要是她被M姐扰了心神,没把M姐的设计做出来,上周回家的绝对是她)。朝不保夕

手艺理念都有但是不强的两名:V和小C:
这两个属于没主意的型。两个人从来没在设计上冒过什么险。你真要说这两个人什么风格的吧也说不上来,V最近总说她自己是PR里的susan大婶,觉得自己top了那么多次就是没赢很委屈,你怎么就不想想为什么每次评审都喜欢另一个的设计多过你的呢?不够惊艳啊,好跟惊艳是两样的。这两个人个性弱,放在设计师里这就要人命,而且两个人的手艺也不是非常稳定的,drama感又不足。一失手就跑不掉了。

但是,我还是看好V进top3的,因为这是PR每一季的惯例:怪ka只要一个就够了。而在Andy和Mondo之间,要论怪的深度和怪的持久性还有怪的爆炸力,都是后者更胜一筹。评审一定,我打赌他们一定,想看Mondo的final show,所以Andy在PR这种保守不敢冒全险的做风下是要被炮灰的。

于是另外一个top3名额必属大下巴。她要是bottom就是大drama,PR一定会做一集的,叫她bottom,但不敢淘汰她。因为她虽然不是次次有惊喜,但每回有水准,final show不会惊人也不会吓人,总归给PR一个水平保证。

最后夺冠的会是V吧,这样本季的drama就完美了(制作剪了那么多次V说她自己是Susan大婶,不会白做功的)。Mondo的风格就不是冠军相。他的设计里有种天真的味道——就跟他打扮自己的方式一样(话说这周的小短裤加大眼线实在太萌了),不过美国银民是不会买这个账的,肯定又说他做的东西“幼稚”啦,“看着廉价”啦。Mondo,PR结束了之后去日本吧,那里的人会懂你这个大宅男的。

PS:为了女神Maggie Q去看了一下Nikita,这个东西拍过好多版本了,但除了LB的原始版,其他的都不给力。这套美剧只怕是瞄准青少年市场的,情节很不给力,一点也不惊心动魄。Maggie女神还是很性感的though,话说她的经纪公司很强的嘛,毕竟是担纲女主啊

那么,难得的,我也推荐一下话剧/House新一季惊现pron

les_39_marches

话说当年高中课本上到〈茶馆〉这一课,北京人艺刚好就来演出,老班手上只有两张票,对于没能均出一张给我再三表示遗憾——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觉得我会想要去看这个(更诡异的是后来亦是此人劝阻我选择文科)。我对传统剧目不是很有兴趣——尽管在我一直酝酿而因种种原因尚未实现的伦敦游计划中是永远有“看一场莎士比亚”这一条的。而现代剧目又很有风险——不能确保好看是一方面的,有时候甚至都不能确保其在正常人类的接受范围内。

这一部刚刚好。算是经典剧目,但也不是那种从编排到演员都膝盖打抖一个大字都不敢改,万一改了就要被群众扔到口水里洗澡的那种。这部剧我记得最早希区柯克是从一部舞台剧改编过去电影的,不过自他以后,再演这部剧就都是按照希式的来了,此部中亦出现了希胖子的侧相,算是致敬吧。

法国人将其改成了喜剧……意外地适合,我有一秒钟想过如果照这样拍成电影应该会很好玩的,但是下一秒立刻否定掉了——剧场的好玩在于其限制性和随机性,这是电影永远比不了的。那种一本正经地“假装”是浑然天成的笑料的一部分——尤其是“风”这个元素被极度地利用了。如果在电影镜头前演员靠扇自己的脸拉动自己的围巾来表演“风很大”那很糟糕,有风没风还是会拿个风扇对着吹吹的,有时候甚至有几个风扇一起吹,吹得各人衣服飘动的方向都不一样了,变成另一种好笑,但是在剧场里做这种事就很正常,而且很好玩。

几位演员都是神人……我倒不是pf他们一人要饰演多个角色——毕竟这是喜剧么,夸张地演一演就可以了,我是pf他们同时要做那么多的事,嘴上不停手上也不停,跟对手演戏,还要跟自己的手演戏。男主角一身细格西装倒是很有英伦范儿,我甚至觉得他比原来电影的男主角更加适合,因为有那种随和的喜剧感,绅士味但是下一秒钟也可以很疯狂地搞笑——但依然是绅士味儿。

甚至连幕间中场休息都要耍观众来玩一把……

上上个星期去蒙马特的露天剧场看〈威尼斯商人〉(其实是莎翁喜剧大杂烩)也是这种近乎发癫却又什么都控制得好好的状态。要在这么挤逼又限制的条件里,想像力才会闪瞎人的狗眼,什么玩具剪影的玩法儿我想希胖子要是看到也会喜欢的。总之这部剧种种天才,请在巴黎的同学不要错过(话说现在已经是在加演状态了)。去的时候记得带上零钱,因为这个剧场是传统的那种——要给导座小费的。

我唯一不大喜欢的是对农夫老婆的处理。电影中那是一个被寄予了很大同情的角色——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她会有什么命运。即使是喜剧,连这样一丝的怜悯也折腾是闹过分了。

=========================================

说起来今天挺好玩的,坐12号线恰恰遇上他们把上世纪初的那辆车给开出来。红红绿绿的车厢,上面还有纹章,车门是sncf的工作人员在一旁手动开的。我傻眼了半天,差点没敢上去——后来发现每一站都有好多这样傻眼的乘客。这车不是仿古,它就是个古董,连站牌都是上世纪初的,assemble nationale还叫做chambre des députés,耍人玩儿么这不是,我们要不是老巴黎,要不是认得法语,你说到了这一站我是下车不下啊?最可惜就是当时我身上没带相机,手机也没电了,不然拍两张照片下来(一路上拍照的路人不要太多哦)

然后到了剧场,因为是上这个剧目,所以开场前幕上一直挂着古早的广告招贴画。我这一趟下来都觉得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

晚上坐着又把《出埃及记》放出来看了会儿。这片子刚出的时候我就看到它出片名那段就没看下去。虽然因为没念过任何理论知识所以没有理论支持,但就是深深觉得那个长镜头这样弄是不对的,那个纵深画面那个慢动作那个配乐,一切都不对。太追求“神之一镜”了,一个长镜头如果极度地扯开喉咙呼唤别人注意“我是一个很长的很难拍的长镜头哟”这样是不对的。这个东西放在片子的最开始,给电影下了一个基调,我觉得很不舒服的基调,所以就没有看下去。

前段时间不知道怎么想的下载下来,每次都是放过这个镜头我就不想再看了。这次索性拉过去了,直接看后面。结果还是一切的不对劲。杜琪锋是个很拗的导演,双游更拗,但一般我不会觉得他们拗,因为他们不管再怎么拗,节奏和比例总归觉得是正常的,自然的,应该如此的。这部片就怎么都觉得不对,不正常,不应该这样~~~银河也开始走到一条邪路上去了,他们自己原先那身味道不见了,被西片洗过之后真是邪得人翻白眼——你们渐渐的就会变成上个世纪的台湾导演那个样子了。香港电影,真是死得差了不多了——不是说电影本身,是说那种本来我一耸鼻子就能闻到香港气质,真叫我们这一代港奴无奈啊。

==========================================

再过两天House就要上了。我终于有勇气去看了promo——不敢太早看,怕万一期待起来,这一两个星期那可不是好熬的。

然后就如某些同学说的那样,这根本不是promo,而是prono,pron-o——于是请大家在20号周一那天期待fox电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一部男女主角加起来岁数到达一百的万众期待的pron(如果第一集没有滚床单片段的话,个人表示无压力——肯定有大把观众排着队地给狐狸寄炸弹)

至于huddy能否撑过此季,个人亦表示无压力。这一对不同于CC或者14组合,除非编剧真的打算“顺应民意”把House大叔的性取向给换了转走HW路线,不然在House大叔已经上了——注意不是“爱上”,而是“上”,“爱”跟“上”是不一样的,大叔爱了cuddy姐姐七年,群众看在眼里,但是假如姐姐死活不同意不接受那么大叔只好接受编剧如此安排,一旦姐姐说“爱”而大叔也“上”了(虽然根据群众私下讨论,以大叔的腿伤,他不太可能“上”的,但……你们懂的),那么可以负责地说,Huddy在此剧在,Huddy亡此剧亡——你们能想像如果Huddy分手的话,大叔还能给院长打工吗?他还能跟院长耍傲娇吗?那些tension,那道“十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中国长城”都要变成废墟,大叔非但痛苦而且希望泯灭,这片怎么继续?

况且,我说pron的男女主角不是都会幸福快乐地在一起的么——你们有见过悲剧结尾的pron么?所以只管放心。

以下prono

大家说我长得像做特·殊·职·业的吗?混蛋啊!!!!

实际上我存着这个疑问很久了。今天我一次是又一次啊混蛋!!!!被人直接邀请回家啊混蛋!!!老娘我难道长得像干特殊职业的吗?!(我向毛主席保证不是因为衣服的缘故……长袖+长裤+外套我发誓这是正常的装束啊)。

刚刚从剧院出来的时候,后面两个男生就在议论说“把那个亚洲女孩带回家吧”。我说你们不是gay吗?你们明明是一对啊!刚刚在剧院里不是拉小手来的吗?(话说剧场真是欣赏gay和les的好地方)!而且你们出来的时候议论别人就议论吧,需不需要直接走在当事人后面用那种只要不是聋子就能听得到的音量议论啊!刚才我就坐在你们同一排啊两位!你们难道以为那个亚洲女孩是听不懂法语的在那儿坐了两个小时摆造型是怎么的?我个傻X居然还回头去确认看人家是不是真的在议论我(明明周围只有我一张亚洲脸),结果四只眼睛对上两只眼睛,人家就直接开口问我要不要跟他们回家!回你妹啊回!!!

然后进到地铁里,迎面走过来一位印度大叔(or印度周边地区,反正就是那边人的长相)把我叫过去,我本来以为人家要问路,结果人家也是问说“要不要跟我回家啊”,回你老娘啊回!!!

一个晚上两次!老娘真是受够了!!!怎么我长得很像从事特殊职业的吗啊!?为什么从我第一天到这里,到现在都这么多年了,还是不停地被人问“要多少钱”或者“要不要跟我回家”。外国人都有毛病是吧!!!

———————————–有关我相貌问题的分割线—————————–

今天体检的通知到了。下周二去逛一圈按照常理说就可以拿到新的居留了。我于是查了一下日程看什么时候能排期回国。结果十月十一月全部满档……什么摇滚mozart啦,踢踏舞啦,巴黎大师赛啦(老娘本来都不想去看了,法国新晋这批网球选手是在比谁长得难看吗?!),然后一堆的theatre还有演奏会什么乱七八糟的。今天下午的theatre因为早上关了google的桌面日历功能本来我都忘了,是在网上乐呵呵地订roger waters的the wall的时候到“选择取票”方式这一步的时候才想起来:我还有两张戏票没取呢!!!
当时也没有带身份证明在包里。只能早点下班回家取了证件再去fnac取票。取完票之后看看还有时间又看了一场电影。明后两天是欧洲遗产日,下下个星期是nuit blanche……真是“跌煞绊倒”(请用杭州话发音)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