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劝你别那么“保守”时,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

我六七岁上,一家三口去青岛玩。当时没有动车,最实惠的行程是先坐绿皮车去上海,然后再搭一天两夜的轮船。我在船上吐了一路,所以安顿后也不好做太辛苦的计划,就收拾出游衣、救生圈还有毛巾,步行去附近的海水浴场。

然后,我遭受了人生第一个文化冲击:马路上有那么多人只穿着泳衣!男的光着上半身,女的有穿连体的有穿分体的也有穿比基尼的,有说有笑走着,就跟我们去西湖边散步似的。爸爸妈妈认为这样好,非常方便,“我们怎么没想到的”。于是第二天去海边时,我们也直接穿上泳衣跟拖鞋。

我们是飞回来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飞机。回家头天晚上回味兴奋得睡不着。但后来我倒不大记得飞行的种种,却一直忘不掉那些穿着泳装悠然走在城市主干道上的男女。在遇到厦门以前,我都说青岛我最喜欢的城市。

我小时候不喜欢杭州。因为没有海。

但是我一个老师非常喜欢。喜欢到老远从北京搬过来。她说她刚工作没两年被派来参观学习。偶然看到有几个年轻妇女坐在西湖边搓麻将。她们都穿着鲜艳的毛衣,为了防止磨坏袖口,还戴了花布袖套。她们喝着茶吃着点心,小声说大声笑。旁边地上铺了一块布,老师打听了以后才知道那是用来接桂花的。

“多好啊。西湖那么美,没人把她拦起来。到处都是桂花的香气。那些妇女,又时髦又惬意。一切都那么般配那么好。我就决定要来这里生活。那时候我已经有未婚夫了,但是我跟他说了之后,他很理解我。我的父母也就没说什么。”

十几年后,我才懂得她说的“那么般配那么好”是什么意思。

我去冰岛旅行时报了一个骑马团。骑行路线上有一个野温泉,马场早就提醒所有参加者带上泳衣。这个温泉在深山里,因为附近有名,当地政府就在温泉旁边搭了一个简易的木台子方便往来者换衣服。但这台子没有遮挡自然也不分男女。有些人喊同伴拿浴巾挡着,更多的人就直接脱光了换衣服。

马儿散在周围吃草休息,远处是赤条条的男女,我泡在温泉里,喝着当地居民送的冰啤酒,与一同骑马来的瑞典小伙聊天。他的女友也是中国人,因为不喜欢“太野”的路线,他们来冰岛后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分开行动。小伙问我“ open minded用中文要怎么讲”。

我说是“开放”。

“反义词呢?”

“保守。”

在我意识里,“开放”从来不止局限于性。“性”能体现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但它并不是“开放”的含义。

“开放”,是“自己活得好,也让人活;别人活得好,自己也要活”。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于自己开,于人放。

让人活,所以不去指摘穿着泳衣走在大马路上的人,面对偏离自己经验的、冲击自己习惯的、甚至违背自己定见的人和事,更擅用欣赏而非批评的目光去打量;自己活得好,所以在发现更便当的做法或者更向往的地方时,不用条框约束自己而从心接受。别人活得好,就不要越矩干预他人;自己也要活,就无需因他人的眼光苛刻自身。

我的父母是50后,我的老师是60后。我有时腹诽他们传统固执,但他们都是开放的。上海刚有蹦极,母上就带我去体验;16岁那年暑假,父母都走不开,于是安排我独自去四川玩耍。是得益于开放的他们,我对世界的态度才能开放。

去到巴黎的第一个夏天,看到新闻报道说塞纳河的堤滩与草地可以晒日光浴了,还拍了女士们解下内衣以便把肩背晒均匀的画面。虽然我早受够了杭州的酷夏,并不喜欢晒太阳,仍旧要凑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特特跑去河边脱掉上衣,感受一番“在市中心裸晒”的趣味。

在奥地利遇到的留学生跟我说,他们刚来不久,几男几女便相约去当地有名的温泉,却不想在入口被拦下了——定要他们脱精光了才可以进去。他们一方面舍不得路费与票钱,一方面也觉得刺激,犹豫一番之后,还是脱光进去了——当然彼此约好,需有间隔。至于到温泉里头,“谁还管得了谁”。

同我住一个学生公寓的小妹妹,听我讲这些故事时,总会露出很吃惊的样子。她小我六、七岁,对于这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却比我母亲都要谨慎。“是很有趣,没是有必要”,她常常如此评价。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我会选择因为好奇去尝试,她则会惮于安全或者其他忌讳而放弃。

头回跟年纪小这么多的人相处,我看她稀奇,她看我也稀奇。

语言班的老师会拿当年的社会议题做一节辩论课。我们那一年的热点是“同性伴侣是否应该与异性伴侣享有同等的领养权利”。班上的中国学生迅速达成了统一,并且试图用非常蹩脚的法语与老师争论“既然异性父母会养出同性恋的孩子,可知性取向并不受家庭影响”。那年的英语口试题目是“基因治疗”,考试结束后老师对我说“你们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大家全都表示无宗教信仰,老师们认定我们都信马克思23333)对科学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但对于社会人文类问题似乎过分激进”。

小妹妹听闻后大呼“运气!还好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出这么刁钻的题目。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你们那个班,怎么全都那么吓人”。

我回头就与同学议论“现在的小朋友,对比同个年纪的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

同学以为不具有代表性,虽然留学生来自大江南北,但我们这个班是半语言半预科,搞电脑和学生物的激进,哦,还有一个研究人类学的和一个来读法律的也很能讲,剩下的人可能只是觉得用法语吵架太费劲了懒得争论。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声音最大态度最强硬的,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发表自己意见。我觉得那个小朋友,应该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想不到经年后,被认为代表着“大多数”的小妹妹在网上发问“到底是00后的小朋友们太保守了,还是说人在年纪小的时候真的会比较保守?你们觉得我小时候比现在保守吗?”

我忍不住对一位男性友人吐槽,说老娘比年轻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安耽多少倍了。我十几岁的时候,人又叛逆、精力又旺盛、闲时间还多,你不叫我去的地方我非要去,你不要我做的事情我非要做,从城东穿到城西就为了找禁书禁片看,一言不合能同人吵上三天三夜。我现在是没这么力气也没这个时间,就很随遇而安肯和稀泥了。怎么有人会说小孩子比中年人保守?我小时候那样子如果叫做“保守”,我现在这叫什么?半截入土了吗?

“不不不,你才没有半截入土。相信我,跟你讨论这些事情,无论什么时候,都叫人很疲惫”,友人赶忙安慰。

大约是为了防止之后的对话过份疲惫,他坦白说,如果把“保守”这个词局限在性上,对男人来说,社会再是保守,干系也不是很大。50年代男人光着膀子在街上晃,往墙边一站就掏家伙小便,80年代还是这样,21世纪仍旧这样。伊朗女人的衣服从迷你裙变成了大黑袍,伊郎男人就只是不能穿短裤罢了。既然影响不大,首先感受就不比女性敏锐,而且就算是感受到,又为什么要认可确有这么一回事呢?

一旦认可了,顺理成章就该接着问“为什么”与“怎么办”。他摇头说“那一旦讲到这里,对我就很有影响了。一讲为什么,你肯定要把锅扣到我这个直男头上,一讲怎么办,你肯定要我站立场。所以从一开始就想办法赖掉不承认最好。如果早十年,我还有力气跟你吵几个钟头,现在哪还有这个精神。”

我们现在,是只好沉默了,只是不晓得算不算是大多数。

小二黑过年 —— 花儿与少年s3

这季撸了开头两集就弃了。

毕竟我把这当成个旅游真人秀在看。是真人秀,但首先还是得旅游。哪里好玩,哪里好吃,住宿交通有什么陷阱,日程要怎么安排才合宜,本土风情文化有哪些要注意的。我是要收集旅行贴士的。

然后,还有人际往来。遇到过几次跟陌生人一起N日行的,有时还得带队。苦头自然也吃了。也想看看多是人精的明星们怎么解决日常这些磕磕碰碰:争夺洗手间,作息不一致,体力相差大,趣味不整齐,之类的。

这个节目前两季展现的沟通和协调,都是负分滚粗。分还一季比一季负。

这季好像就想把这块躲过去(井柏然上季如此枪林弹雨挨过,这季还敢来,我也送他个“勇”字)。索性连行李都不收拾了,一群人直接乌扎扎地出发。酒店行程都不用操心,整天就是在吃饭上扣扣索索的。在巴西什么也没干光去弄花车了。我对看明星坐花车没兴趣。

非洲那么多要注意的地方——出关前的卫生防疫啊,自驾租哪种车合适啊,怎么确认和联系营地啊。结果只有风景人物公路片。哦,还有狗。

不知搞些什么鬼。光为了看这起子人按照节目组做好的行程玩项目,我撑不了。还不如去看当地旅游局拍的宣传片呢。风景肯定拍得更好看,游玩内容还更丰富。

后来听说澳洲玩得好些了。把最后几集捡起来看了下。

特别失望。节目的内容是比开头好些,但妹子们啊,太令人失望。

四男四女。四个男星,开车是他们,搬行李是他们,行李丢了联络的还是他们;买菜是他们,做饭是他们,吃完饭收拾整理的还是他们。
四枚女星,走到先挑房的是她们,早上赖床的是她们,胡买东西浪费的还是她们;吵架是她们,闹脾气是她们,闹完脾气……嗯,买热搜必然还是她们。

越看越令人疑惑——所以这趟旅行要这四个女人干嘛?没有她们,那四个男人倒省了劝架哄人的功夫,大概能玩得更神清气爽。但要没了这四个男人……估计那就得成一锅粥了。

节目组给女星的片酬,请了两个透明的,一个以为自己是来当大姐(实际却并没有“照顾”到任何人)和一个为网络撕逼提供源源不断灵感的。这么算起来,头两集我几乎没发现到她存在的赖雨濛,反倒是女生组里功能性最强的一个了。

我很怕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宠溺。“宠”是“上者对下者的偏爱”。宠物,宠儿,宠臣,所对应的“施宠”者就是人,母,君。“溺”是“过分,没有节制”。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地位高的能力强的那个对地位低的能力弱的那个过分的喜爱。这有很甜么?在对方的心里眼里,你是个指望不上的需要费心照顾才能活得好的货,这哪里甜?

但现在气氛就是这样。女的被默认为是“无用”的,有点用就出奇了。江疏影,宋祖儿,出一点点力,在网友看来就是“做很多了,做足够了,做太好了”,像娜扎没有拖后腿也被认为是“可以了,合格了”。饶是拖后腿的那个,“虽然情商低,但没有坏心眼,很真实很可爱”。而真正在做事的在操心在出力的,得到的批评却是“情商太低了,太情绪化了,不算好男人”。

可以用到字典里给“双标”这个词当示例了。

男人把事都干了不算,还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就算真是女人做错了,也骂不得凶不得说不得,否则就是渣。妹子们点着张若昀和杨佑宁更好,因为他们能忍住不显露真实的情绪。言下就是旅行里她们很可能是要拖后腿的。但她们都觉得自己是很好的旅伴,至少张若昀和杨佑宁都不会嫌弃。

这也差不多就是在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了。这个社会假如默认女人就是没能力的出不了主意只会添乱只懂撕逼的,你当然就别想当leader了。你在群体活动中出的力越少,话语权就越小,地位就越无足轻重。话说这季有轮流当导游有轮到过那四个妹子么?当得称职么?前两季好说还有办事厉害的姐姐,这也是一季季地变负分。

除了打架和搬砖这些真.体能工作,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赞同将两性区分对待。八个人的旅行,责任和义务都应该是分摊的。以前挑房间让姐姐先挑是敬老,这季就没这个道理了。就算男生们厨艺过硬热爱做饭,女生们就饭来伸手也是没道理的。

我看着,这几个妹子对于一路深受这样没道理的照顾非但没有半毛感恩之心,还统统觉得理所当然,即使她们真的赖了床也真的浪费了食物,只要被指责两句,她们就委屈起来,反倒是说她们的人有罪了。去国十年,大环境真的已经变得这样差了?

这季给人的观感就是女孩子们摆着好看的,除了皮囊之外其他能贡献的就是撕逼和戏精。势必要“宠溺”着她们,旅伴们连同观众们的日子才会好过。真是给社会提供了非常糟糕的信息,也不知道是不是节目组故意的。

此钱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恍惚

一年N飞,没想过还会在机场遇到麻烦。又上了一课。

这遭回国赶上状态不大好。早几个月要死要活感冒了一场,然后中耳炎又复发了,接下来是脚底板受到碎玻璃的重创。加上从克莱蒙回巴黎之后的几个星期都闷在家里赶工,生活习惯被打乱,原本固定下的作息就成作废。自然而然的,该来的症状就一样不少找上门。

还加了“失眠”这一项。睡不着,夜深人寂翻来覆去就听见自己心跳越来越快,头脑发胀,真是很苦。施开自我催眠大法,“捱过这一段,等日照长了,就会好的”。

实际并没有。勉强把睡眠时间调整到了三点而已。在这个关节,飞回国,飞到小伙伴的身边飞进母上的怀抱,倒是安慰的。就是票价又叫人肉痛了。最便宜的仍旧是海航,中间要到西安转一机。后来才知道,这种行李跟人一道的转法是有名目的——叫“中转联程”。

睡眠不好的辰光搭下午的航班真就不行。飞机上自然是没睡着,撸了几部片撸到头痛。北京时间凌晨五点降在咸阳机场,魂灵已经出窍,前段时间折腾出来的脑损就特别明显——判断力低下且决断困难。从2号航站楼提出行李提溜到3号航站楼,吃了当地名菜——凉皮+肉夹膜(可惜没看到传说中的冰锋)——就蹲到电子屏旁边的手机充电站。一边刷B站一边等着12点55分飞到南京的航班check in。

一般起飞两小时前一定check in了。然而脑损的我刷着综艺节目竟忘了看时间。就这样一直等到航班后出现了boarding的字样才惊跳起来拉着行李往值机柜台冲。是时已经迟到5分钟,如果我就是光杆司令还能跳上机,加上行李就没戏了……平时旅行都是一个登山包搞掂不托运的,偏偏就要在拿大行李回国的时候给我演这一出。负责值机的小哥表示:改签去吧。

去改签时,发现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因为是中转联程,改签必须是同公司同时段的航班,即是说最快也要次日中午飞。然而南京留交会发来的材料说得很清楚:24号还没报到的就拿不到4000块的交通补贴。我当天怎么也要去南京。于是豪气地跟服务台说西安飞南京的这张机票就权当作废吧,我重买一张当天飞南京的票就是。

服务台的小姐姐表示这样不行……不行…………不行………………如果放弃不坐这段行程,那我返航的行程就会被强行取消。我逻辑上完全接受不了,自己买的东西不要还不行?!后来查知,联票机票必须按顺序搭乘是最著名的航空霸王条款之一。

跟对方一番交涉后,对方表示如果要保留返航行程不但要补齐差价还要交一笔国际变更费,100欧起跳,至于具体多少金额要问海航国际部。

当下给海航的客服总台打电话。正好遇到北京的航班大跳线,客服台忙得压根打不进去。

下一班飞南京的航班13h55就起飞,我只能一脸蒙逼地决定先买机票飞到再说。改签费785,住在西安还要算上旅馆费和交通费,第二天飞到南京的话就没人接机,得自己去到国会酒店,更别提能不能拿上钱了。而重买机票是900块。至于补差价和变更费,再贵不可能贵过返航的机票钱吧。

给我办机票值机的还是之前那个小哥,我连道“可被西安机场的显示屏给坑死了”。对方答说“你是不懂。国内的航班,只要是当天的飞机,随时可以值机的”。闻此言,如遭雷劈!其实之前我分明有看到13h40飞的航班都值机了,只要略微动点脑子就能想到12h55的航班肯定值机了。

还是下意识想要搞砸吧。

每次遇到危机,去年陷在山谷里,今年初去办居留,还有这次误航班,儿时的人格会立刻被招唤出来。尴尬癌也秒康复,撒娇装哭甚至flirting各种各样的招术都自然使用出来。等到事情解决之后,才再一次去消化“啊,我曾经是这个样子的”事实。

我其实一直是这个样子。

只是这个“幸存者”人格被本人所以厌恶,经年蛰伏罢了。她总归在那里,在急需的时候出来拯救因懒散不走心不想在乎而引发的困局。每次她出场过,一个阶段的症状就会结束,不说精神昂扬地至少能有精力去重整旗鼓。

机场一场闹腾完之后,神智也清明转,心上也舒坦了些。我甚至起了让她就此留下的念头,毕竟她是更有效率更易成功且被多次认证是更有魅力的那个,五彩玲珑的带头大姐。呵。

We are defined by our actions, not our words

这几天网上,围绕董力阿拉蕾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里的互动与宣传,网上闹得沸反盈天。我心里更闹腾。

闹腾的原因一,在以前的日记里写过,熟人性侵的事件亲遇过。这段经历留下终生不去的阴影,不是因为本人遭受了什么。而是在被骚扰后就警觉逃脱的我,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以致一同玩耍的小伙伴后被性侵。这份罪恶感,挥之不去。看到罪行而不宣张的沉默者,都是共犯。

原因二,这季节目我是看过一集的。当时觉得不舒服隐隐不安,于是弃之,也没再多关注。直到看到友邻发的《为什么爸哪4的成人幼童CP如此让人深恶痛绝欲撕之而后快》才晓得竟发展到了这么恶劣的景况。然而,该用“竟”么?像我一样因为心里发毛的,多数只是简单弃了。在集体沉默的护航下,事情当然只会变得更坏。我竟然又当了一回共犯。

最后的原因,是粉丝们负隅顽抗时所抵用的隅——“爱”。这个字在近年各种讨论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父母迫着成年的孩子相亲结婚生孩子,因为“我们爱你”。父亲送未成年的孩子去接受低脉冲治疗,因为“我们爱你”。它像一抹万精油,总是那么恰如其分地出现敏感的神经末端。当事者被呛得涕泪横流,对着那一迭声的“都是为了你好”只能无语凝噎。

“爱”作为动机,在这些事件中到底能不能成立,又是怎么成立的,为何连擅长诡辩如我,都一度差点败在母上以“爱”为符咒的言灵攻击里?这个无敌的,能正义杀人能温暖放火的字,真没有破法么?

p38947101
俨然,“爱”适合出现在任何语句中,正义化合理化任何行为
前几日去做按摩,与理疗师略聊了些《爸爸4》引发的纷争。师傅很小心,沉吟一番道“也许是文化差异?亚洲和欧洲对于爱的定义不同?”

欧洲对爱的定义我知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最后大家跟我唱——“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请搭配手势,我知道你们会的)

PS:以上的中文是“经典译法”,个人不是很认同一些细节。于是英文附上: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那么中国的定义呢?《尔雅》说“惠,爱也”。《康熙字典》要复杂一点“爱者,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因“宠溺”一词已被玩坏,需说明这里的“宠”意有“尊荣”的意思)。大意跟《圣经》也是一样。

这里头并没有文化差异。还真是普世的。

直到今p38947145天看《神奇队长》,这事才算通了。片中两代相承的座佑铭是——We are defined by our actions, not our words。听吾言,不如观吾行。嘴上说说那都是打炮,只有行为符合定义,才配得上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那些口口声声爱着阿拉蕾爱着董力爱着这段父女情的人,在看到官方公然把他们炒成cp并用各种“甜”啊“虐狗”啊来吸睛来宣传的时候,可有站出来表示反对么?并没有,他们反而欢天喜地地转发,狂欢,贡献点击还到处安利(我还不止一次被人塞过这个CP的安利)

这就是芒果TV所谓的“单纯”与“美好”么?
那些口口声声爱着阿拉蕾爱着董力爱着这段父女情的人,在看到B站上的“床戏”lofter上的小黄文的时候,可有站出来举报表示抗议么?并没有,他们反而排着队求CP文,放飞自己的污力,为不堪入目的弹幕添砖加瓦,从而把最羞耻的视频顶到最显眼最可见的地方。
这是B站上以“收藏”数列出的,看标题知道内容系列

p38947150
说好的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呢?说好的“吝惜也”,“隐也”呢?

在节目的宣传毁坏了董力的形象(至少我是肯定不想在竞技比赛里看到他了),在视频的作者和赞者们毁灭了阿拉蕾的天真,在cp文的作者们将他们扭折到不道德的不合法的关系上万劫不复时,那些口口声声说“爱他们”的人怎么能像我一样沉默着,眼睁睁地一集集地看着他们的情感与人格与尊严受到如此打击?

哦,他们倒也不是集体沉默着,有些人在鼓掌在欢呼,有些人在加油在鼓劲。他们不仅不阻止宣传的舆论的恶行,反而再往里踩一脚再往下打扯一把往死里送一段。这就是我所见的粉丝所谓的“爱”。说好的“恩也,惠也,怜也”,说好的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呢?

这口锅一定是所有”蕾力粉”背的,不可能只是“一小撮丧心病狂的cp粉”。因为供求供求,是先有求才有供的,供的份量取决于求的胃口。我们都学过市场经济。假如不是粉丝就好这口,芒果TV会抓着这个point炒作么且越炒越凶越作越偏么?假如不是粉丝有这点击量,B站上会有这么些作者日以继夜找素材剪片配歌上传么?假如不是粉丝天天求文求肉,微博上会有这么多cp文带开车么?

我们敢不敢去微博上用“董力”和“我们结婚吧”的关键字搜一把有多少在节目进行中“站这对cp”?

而当有人指出来,这样的宣传方式这样的娱乐趋势这样的大众态度是不对的,是不好的。不仅对董力不好对阿拉蕾不好,而是对所有需要正当的爱——也即是需要关怀需要保护需要正确引导——的未成年人都不好的时候,那些人便举着“爱”的大旗,捂着胸口,作出中了弹流着血的姿态,乌泱泱地冲出来,吠叫着“你们这些坏人!你们破坏了他们的名誉!你们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港真,在被你们这些人以“爱”之名炒cp做视频写小文地一边串作践过之后,他们还有名誉和感情剩余来损失给我等围观者么?

这不是爱。你们再拿这面旗来挡箭,这也不是爱。它毫不kind,既irritable又resentful且 insist on its own way。如果说有任何人能因这种样的“爱”而rejoice,那必须也只能是粉丝而已。于是他们的愤怒伤心和委屈,并不为董力也不为阿拉蕾,而是像我这样不识相的一群人闯入他们的趴体,打断了他们意淫的乐趣,打扰了他们拿两个陌生人拼凑羞耻故事的俗兴。

这是一群用爱打着嘴炮但是一毛也不懂爱(再跟我唱一遍: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当然心里也不会有一丝爱的人。这群人——理疗师傅的话:des gens affreux(可怕的人)。按他们自己的逻辑,既然他们的心里没有爱,当然眼里也不能看到任何爱,或者与之有关的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也“有爱”那也“有爱”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可能只是眼上糊了屎。

第一集令得我特别不舒服的地方有两个。

先是村长问小盆友们为什么来参加节目时,阿拉蕾回答“因为我是很优秀的”,这是个无厘头的答案,但后面马上看出来这是个语言能力出众的小朋友,所以不难想见是她父母在家里对她说了类似“去参加这个节目的小朋友都是很优秀的,你也要好好表现”之类的话。我不喜欢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模式。

再就是董力问阿拉蕾为什么选自己当爸爸时,她回答要嫁给董力。阿拉蕾把这句话反复说了几遍,每一遍都有修正。结合几次修正,她的最终版本应该是“我妈妈说等我长大了她要把我嫁给你”,对她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来说,实在太复杂了,而她又显见的有压力,说到最后就急了。
这里的糟点,当时我以为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她本人的童言无忌,是妈妈这么跟她说过,而且这就是她选董力的原因(中国家长典型的逗小孩模式:“到时候选董力哥哥啊。他长这么帅,等你长大了把你嫁给他好不好啊”),她还被指示要在节目上说“我长大了要嫁给你”这句话(如果这是她本人的想法脱口而出,后面不需要一再地着急修正)。

一想到有父母这样“培训”孩子上综艺节目,我是非常非常不舒服的。也预感到以芒果之家的一贯尿性,把这一段剪了出来,那后面就不会走什么正道了。

但是在粉丝说起来,这全都是“很有爱”的。“爱”这个本来极为珍重的字,都被这么群人的糟心行为给污名化了。

有粉丝很激动地问我说“现在蕾力的镜头都不到五分钟了,你满意了吗”?不,我不满意。因为刚好昨天我还看了一片儿叫《局内人》。芒果TV,还有粉丝们,就跟那片里的大boss一样,暂时收敛只是在等待公众遗忘的那天,便又会卷土重来。毕竟,他们觉得自己都没有错,更别说反省和道歉了。毫无疑问地,在他们的逻辑里,如我这般的网友才是“恶势力”是“无爱”的是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只要这事件中任何当事人:赞助商,节目组,董力,阿拉蕾的父母,靠炒父女CP获利,都是对后来者对其他蠢蠢欲动的人的鼓励。也不能每一回都指望着吃瓜群众忍无可忍跳出来苦口婆心与粉丝大战三百回合吧。而总有我们看不到顾不上的地方,因这样一缕暧昧的风就开出恶的花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往哪里求索很重要

失业有闲,再加时差凑得好,难得撸完了亚锦赛。我们的朴先生取了四金一铜。拿下100并创造赛会纪录的时候,当然有人要说了——要是宁泽涛在那就是能不能进48的事了。

我这厢是平述事件,真的发言者语气不会那么……冷静。于是一友问“你有见过这么讨人厌的粉丝么”。回道在各欧巴和x小只那里见得多了,一比之下不算什么。所以,我还是挺想宁泽涛来的。

喜欢的项目喜欢的运动员,越是喜欢越希望伊有强劲的对手,希望比赛的时候对手都在,且状态都好。微博上把这个愿望发出去,有人就觉得我心理变态的,难怪看比赛老在不恰当的时间喜欢上不恰当的选手。那个在失利的九分沮丧与懊恼中,仍旧get到一分乐趣的运动员。

比起无聊的赢下,有兴味(但不委屈)的输掉,个人比较乐见。所以,我是挺想宁泽涛来的。

遗憾之下终于琢磨了他没能来的原因。

表面上是简单且周知的——跟游泳中心有矛盾,不在国家队就不能参加洲际比赛。矛盾的动机,通过记录片《转折点》和随后游泳中心针对此片的发言,也清晰得很:1.游泳中心代言蒙牛宁泽涛代言伊利;2.领导让他游4×200,宁泽涛不干。

我之前没太细想这事,因为各家媒体,各位“知情人士”和各方网友,在记录片一出的当下,一致地,遵遁了一套历史悠久的,在天朝屡试不爽的,看待和解决矛盾的模式:首先把一切大小问题都转变为宫斗,然后以私德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坏心眼的那个娘娘该被赏一丈红,最后私德的红线就是“爱国”。大家看谁顺眼跟谁亲密就在哪个小主的身后,这就组队开撕。

滋要把对手斗倒斗垮最好斗死,这剧集就结束了。宁泽涛粉丝的带话题喊领导下课,好像走了王路生就不会来李路生似的。站游泳中心的媒体还有某些别的游泳运动员的粉丝(呵呵)各种想“揭露”宁泽涛的“真面目”誓要搞到他不再游才甘心,好像他们喜欢的运动员一辈子都不会在领导手下吃亏似的。

这种戏码看太多,就觉得看看算了罢,没用的。在里头掺和的全只想要站队赢要解决人,没一个是冲着问题本身去的。

宁泽涛和游泳中心的矛盾在于前者能或不能肯或不肯去游4×200么?在于后者收没收钱有没有权因为代言问题处罚运动员么?在于前者为什么要代言么?在于后者为什么喜欢钱么?

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理所应当地认为一个100自主项50自副项的选手不肯去游4×200需要“正义化”自己的选择?如果菲尔普斯为保自己主项在里约不出战4×100自接力,美国国家队就有理由可以整他,就有权利可以整他,就有能力整到他么?
为什么游泳中心非要追求“第一次参加奥运游泳所有项目”?对国人有意义么,对观众有意义么?如果不说出来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用这种……政绩(除了领导之外,任何人能从这件事上得到“荣誉”么)任务去干预运动员备战四年一度的奥运会?
为什么这几年老爆出运动员和x协x管中心之间因代言问题起的矛盾,从田亮到易建联,哪里哪里都不歇着?为什么x协x管x中心能无视商业合同契约,在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随便出台个什么“办法”什么“通知”想怎么替运动员包办代言组织活动?

x管x协x中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跟运动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上司与员工?领导与下级?恶婆婆与童养媳?上帝与亚当?

然后,为什么央五要拍这么个记录片,为什么一经播出官微们毫不做作地马上站了队?

我从来是反对举国体制的。举国vs不举,各方利弊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辩论。但是哪怕赞成举国的小伙伴们,也同意——不能永远这么举下去。马克思说过: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发展到现在,体育和娱乐并列是精神支柱产业。天朝娱乐业虽然畸形,但好歹热钱进快钱出,账面上蓬勃得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而且只要有台手机,什么人都能往里凑一脚,太阳底下新鲜事层出不穷。而体育呢,群众只能通过向黄牛买飞机票火车票跟踪体育明星当私生饭,满世界飞来飞去看偶像比赛为别国经济做建设来发泄自己想要给体育事业花钱拉内需的洪荒之力。

就这两年,国家代表娱乐化的风气特别灼热,让人觉得是要到某个燃点上了。

我还从来未见过体育明星被如此追捧的盛世。我妈迷汪嘉佳,全国人民追女排那会子,毕竟只有这一个项目这一些运动员。如今但凡是有点颜的有点肉的,都有迷妹迷弟一串串,同人周边一筐筐,连以前最被看重的奖牌和成绩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这些吃瓜的热情会化成一家家相关俱乐部,一场场公开赛么?会变成一个个知名体育品牌,一间间欣欣向荣的工厂么?会形成从体育事业管理,运动营养医学,体育康复培训,专业教练证照的链条解决社会求学就业的一系列问题么?

为什么这些追星的热情,最后都消化到了娱乐产业,而不是体育产业本身?为什么一边疯狂追逐体育明星,一边告诫自家哭着喊着将来要当运动员的孩子“你给我好好读书”?为什么天朝的运动们,几乎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

明面上是说,训练太苦,而出头太难。

训练苦,哪行不苦,读书不苦么?我遇到过不少人表示宁可去死也不愿意学高数,说是踢球踢死还比较快乐。出头难,哪行不难?我在程序员界反正是一辈子都出不了头了。有父母因此阻止自己小孩学计算机么?

真心想讲的,还是太黑吧。

一般商业化好的运动,比如网球为,运动员选择自己的教练团队,签署自己的经纪公司,前者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并跟进,后者负责策划及管理活动,运动员用赚来的奖金和代言费给大家发工资。训练的效果不理想,就换前一个,职业生涯有变数,就换后一个。世界排名靠前的再养一个后勤队伍一支医疗队伍,成绩不那么理想的选手打打小比赛弄点小赞助也能过日子,退役后天地宽广。

中国x协x管x中心,对于运动员而言,就既是教练团队,也是经纪公司,也包后勤也管医疗。

首先,这种又当会计又当出纳的兼职本身有利益冲突——假如运动员因自我形象管理不良导致经纪团队的利益跌损会直接导致教练团队在其专业领域上的报复。典型就是宁泽涛,因为代言不让领导满意,召致训练和后勤的惩罚,而其目的与作用呢,是要干脆毁掉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在一个不举的世界里,是没有经纪公司会这么干,能这么干的。

其次,运动员没有选择自己团队的余地,全是包办婚姻。上半年度,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强行拆花滑组合,领导作主把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于小雨配给了张昊以助快要退役后者冲金。只要党委书记表示满意,谁管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谁理运动员的情绪压力。不管是于小雨还是花迷,你们就喊吧喊吧就是叫破了喉咙也没人能救得了你们。

最后,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派系斗争无休无止,暗箱操作花样翻新。87世乒赛上,领导要何智丽在四强赛里让球给同队的管建华,不知是前者心不甘还是后者能力实在太差,最后何智丽生生赢下并最终夺冠。然后世界冠军就因“不服管教”被国家队除了名,只得远走日本。后冠夫姓小山,为日本队拿下94亚运的女单冠军,这件事小盆友们估计没人知道(对,亚运比赛我是站她那边的)

这事儿要放现在,何智丽应该会被组团暗杀,我的微博会被愤青小粉红们洗版那是肯定的。

“既然是我出钱我培养你成材,你就得百分百服从我。要是你敢不听话,我就有权废了你。”这是送孩子去杨永信那里受“低脉冲治疗”的家长的逻辑。八成网友都会呸上一口“傻逼”。但是把这句话里的“家长”换成“国家”,把“孩子”换成“运动员”,大家又觉得很正常啊没毛病。国家想怎么管你怎么管你,想怎么用你怎么用你,想怎么废你怎么废你,谁叫你是运动员呢?

这是计划经济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体制上的和精神上的,对于个人和施于集体的。

所以谁特么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当运动员?在中国,摆明你成不了乔丹,你连在篮球场上穿哪双鞋的自主都没有;摆明你成不了菲尔普斯,你连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状态来决定参赛项目的自由都没有;摆明你成不了费德勒成不了纳达尔,你很可能在备战时就突然没饭吃没地住了,因为你不按经纪的要求接商业活动。

在一个标榜自由和个性的年代,天朝运动员们还是童工跟奴隶的形象,一点都不fashion都不青春都不热血。虽然“为国争光”听着很荣耀,但是真有人向往着当人型自走比赛工具么?在其他正常的职位上发光发热也是为国啊,得个专业领域的奖项也是争光啊。

一个没有吸引青少年学员的运动,向谁卖装备卖周边,喊谁参加公开赛,怎么去建立完全的商业链?

游泳是个好项目。群众基础好,设施要求不高(就一池水嘛),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小,装备并不昂贵。游泳队员年轻sns玩得溜,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平均颜值也高。应该是继跑步之后最容易被推广的运动。如果能俱乐部化,公开赛化,人才储备丰富些又多样些,也许女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青黄不接状。

可是怎么才能把管理,训练,后勤这一系列的职能分开,用统一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各个项目各个队伍的规定和告知来管理,怎么才能让国家队的甄选和训练体制都透明化公开化,怎么才能给予运动员充分且必要的选择权力与自由令得他得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他们的职业生涯得到最妥帖的安排,怎么才能把明星运动员的影响力化成对项目的推广,将他们的商业价值化成体育产业的助力(而不只是某个牌子牛奶的营利额)。

这些,才是《转折点》展示的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不管谁下台也好谁退役也罢,每隔四年央视还要做一套类似的节目,还会引发网友们新一轮的撕逼。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讨论的声音,理性的态度,中肯的意见,合适的办法,撕逼也要撕对地方撕正部位才行。

再仔细想想,还是没用的。就跟男足一样,该说的其实都说尽了,要骂的都骂完了,换来的结果就是主教练越来越有名也越来越贵了,而已。

活一天还是记一天吧

这里荒废了好久。生活中陆续总有事发生,只是没什么写的动机了。就这样睡了醒了吃了工作了,又到了一年办居留的时候,又到了一年要报税的时间,不想为任何事情操心,一天天的过去算了。

有时候也会烦恼这虚度的光阴。但是好像也找不到不虚度的方法。安慰着自己,总归大家都这样吧。真的为了理想为了目标为了爱与和平而充实活足每一天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寻了些寄托精神打发时间的东西,好把这光阴不太无聊不太痛苦地给度过去。

然而,偶尔会收到匿名的来信,说“我在觉得难过时读你的文章”。知道自己不是孤独一个人在世上空虚,会感到好过些吧。我曾经的苦恼,这么看来,也总算有点用处。

昨天同段总张总一起看《非凡搭档》。张总很在意小综每期录制完后都要记流水账的事。问我“你以前也写日记么?”我答“写啊。但一般都是纠结在某个点上,记自己在意的事。至于日程里发生了什么事,我就不大写”她说自己曾经也写日记,也是每天这般的流水账,虽然读起来没有意思,但是那段日日三省事件的时光,对自我塑造倒是非常有益的。

于是我们一致认同,即使流水账,也是记一笔的好。

我想是年纪大了,记性真的非常不好了。以前认得的人,做过的事,甚至动过的情,都仿佛另一个时空里,而这一个时空的自己毫无特别,泯然于众,连自己都觉面目一日日模糊起来。所以要记下来,以便用昨日的自己来提醒,使今日的自己多少还保持些独特的性格,不要与自己的人设脱离得太远。

譬如说,我今天在更新豆瓣上《非凡搭档》的观后感时,手一抖,将前两期写的内容抹去了,花了一个钟头也没能从chrome的缓存里把旧文找出来,于是非常沮丧。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记下来。

菊花与腚

上上个星期去Gaumont撸Little Chaos(法译Le Jardin du Rois)时为了早进场抢个好座位观赏男神女神就没闪预告片时间。掐指一算正片该上场,正关手机,冷不丁听到有人国语。抬头就被一溜预告不似预告的国产片闪懵了。总得有十部吧,每部片子几秒钟的画面,没有法语译名也没有演职员名单连剪辑里的台词都不带字幕的。我大概猜到什么情况,不过厅里听不懂国语(甚至可能分不清东亚语系间区别)的法国观众肯定在心中咆哮「什么鬼」。

屏幕上跳出「第五届法国中国电影节」的海报时,厅中发出看完锐步的Be more human广告后相似的表示「我懂了」的气声。然而此处无掌声。因为这些片子只有剪贴而没有「辑」,也不配个话外音或者大字报介绍。好像法国各色伪·日餐店里卖的肉串,红白瘦肥加点小姐你爱吃不吃的青椒,混不吝地叉将在一起,连胡椒粉都不撒。除了都是「made in china」之外,实在让人品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种后现代范儿的表达方式,搭配「今年过节不收礼」的logo和「每天都是儿童节」的海报,估摸是想传达「神经儿童欢乐多」的信息? Affiche_Festival_Cinema_Chinois_2015_Prado_Marseille

但是光看片单的话,身为中国人,我十分感动。因为太正常了,特别是跟去年一比,简直让人想说声「这一年你药都没停,辛苦了」。

正常的一个原因是:今年来的片比往年都少。《智取威虎山》(没有很立体但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3D片+1),《警察故事2013》(没有坏人也能打起来的社会正能量动作片+1),《催眠大师》(没有有鬼所以只有出动神经病的惊悚片+1),《绣春刀》(古装历史必须有外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武侠片+1),《救火英雄》(中港合拍必须有和谐社会的宣传片+1),《推拿》(国际范儿必须有四大影展的门面片+1),《我的渡口》(我们也会人文关怀的家族伦理片+1),《匆匆那年》(我们也可以早恋的校园堕胎片+1),《重返20岁》(我们也有青春偶像的思密达偶巴片+1),《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面那些都是浮云这才代表我们真实电影水平的露腚片+1)

去年的「中国电影代表队」里不仅有45度角逆流成河的《北京爱情故事》,还有十分蛋疼的《非常幸运》,以及你全家都3D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第二届一口气来了四部动画片,《马兰花》,《犹太女孩在上海》和《水少岳飞传奇》三部在中国都没什么人看过的「大片」都名列其间。这么比起来,第三届的《画皮II》和《萧红》,第一届的《非常完美》和《梦回金沙城》,那还真是牙一咬腚一夹就过去了。

这个电影节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好像就是一个愚人节版的甜品礼盒。各色马卡龙中间一定会有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和榛果巧克力这么几坨闻起来气味有点诡异的「火炬冰淇淋」。奇数年次的臭得少些,偶数年次的拉得多些。

个人估摸着,这应该是基于一种战术考量:你看,片子来得太少面子上不好看,显得我泱泱大国无人呐!至少也得弄个两位数,而且各种类型都必须有。可是每年能拿出手的也就这么两部(你们要对剪刀手的智商有信心)肿末办咧?为了不显寒碜,务必要将东施南施北施悉数招揽,让她们先把观众吓得一吓,精神受到重创的国际友人们于是再看那些补空档的中人之姿也自然惊为天人。今年来了毁容后的凤姐,明年再来个整容版的,给人造成「哟,进步了么」的幻觉。

这一战术不但看起来很美,而且已然承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中国观众看国产电影「母猪只要割个双眼皮也能看看」的宽宏大量可不就是这么通过被怪打而练级出来的么。要知道,「法国中国电影节」的主办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菊啊。几十年来,这位「宇宙第一剪刀手」秉持着「跟导演斗其乐无穷,跟观众斗其乐无穷」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与广大电影人和影迷斗智斗勇,坚强无畏,百战百胜。几十亿人都搞掂了,法兰西此等蕞尔小国还不是玩弄于鼓掌——哦不,刀刃——之上的蛋糕么。

所以每年都得来一部「你看看俺腚。俺昨晚上吃的玉米」的电影不说,还得第一个出来迎宾接客。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以求对观众造成最大点数的伤害。

今年的开幕片于是自然就是《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喋喋喋喋。你以为前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中国美女导演的毕业习作底线了么?你以为去年的《北京爱情故事》就是中国美女演员的才子老公的万解形态了么?又美女又有才的导演老徐绝逼将你们轰杀至渣啊!

不过总菊好像疏忽了一件事:孔明操琴pose摆得再好,城下也得有司马懿,这兵法才算成立。

直到电影节正式开幕,官方网站上仍然只见巴黎地区的排片表。不用说,街上什么宣传海报都没有。宣传片当然也就只有在高蒙百代旗下院线放放——说是宣传片,前文已经说过了,压根就没有什么「宣传」点,只剪不辑也就算了,全程还不带点好的配乐和旁白,放原声台词也就算了,连duang哥、徐克、张震、王小帅这些欧洲观众多少感兴趣的名字都没用大字打出来,到最后也没有slogan就放了一张海报。得要是多关心中国电影多了解中国电影现状多具备国际主义精神的国际友人才会被这样的宣传片吸引去买票看片啊!

广电总局对法国人民实在太有信心了!

然后这十部电影在巴黎排了两个影院,一个是合作单位百代影业在香街上的那家高蒙,另一个巴黎最有名的艺术院线之一Christine21。前者的官网上都没把这个电影节放在「大事表」里。后者的官网上干脆就什么都没有,连排片表都没有。所以总结下来,观众会进去看这些片的动机不外如下:1. (特别喜爱国产电影的)中国人。 2. 特别特别特别关心中国电影的法国人。 3. 刚好经过电影院又没事干就买票进去看看。 

但是电影节的时间安排非常不利于扩大第3种人群。因为这个电影节虽然为时一个星期,倒却是从周一晚到下周二晚(一般应该是安排周五晚上首映,周日晚上闭幕)。于是周一到周五的日间排片基本就算是废掉了。Christine21的晚间分19h和21h30两场。前一场对上班族来说太早,后一场又太晚。高蒙的排片则是20点左右和22点左右。比较能揽到散客的也就是20点这场,不过得跟同期上映的外国片对干。在没有「国产保护月」的资本本主义社会,又没有制作良好的宣传资料护航,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第2种人群来说,大约老徐的新片实在杀伤力太大了吧。再永恒的爱也有被磨光的时候。

广电总局实在是对法国人民太有信心了唉。

5月11号晚上的开幕式果然没去。姐口味再是重,也没有看张屠户在火腿博览会上作「我其实很爱猪」的发言,更没有看别人腚的癖好。于是挨到次日才到高蒙主页上去订《智取威虎山》的票。但法国一律在周三排新片,而《智取威虎山》只有12号晚上这一场,于是它既没有出现在首页的「正在上映」的片单里,也没有排在「即将上映」(即本周三到下周三将上映)的名单中。我用了片名搜索才找到订票的入口。

要说这部片排的是黄金时间点——晚上八点。被安排在一号厅也是很给面子。放映前,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清一色手持宣传小手册的华人,互相吆喝着打招呼「小x,你也来啦。xx呢」「xx先进去了。我在等xxx」「哦,我刚才看到xxx了」。一些肩扛摄影机的同胞穿梭其间。等到电影一放,灯一关,乌漆抹黑的拍些人头,就可以作一篇「巴黎首映反响热烈,现场观众赞美不断」的文章了罢。

这本小手册我并没有,这些人我也不认识。在此种令人回想起当年学校组织看《鸦片战争》的群体氛围中,立时生起孤单感。不过,当晚坐在我旁边的法国妹子,听着四面八方用中文讨论那6500人观光团,肯定更觉边缘。《智取威虎山》的背景中国人是门清,然而外国人对于内战、土匪、样板戏、二人转、黑话,都毫无概念。我原本以为开片前会上来个人,不管专不专业,至少把影片的来龙去脉,值得留意的看点,略为介绍一下。结果八点零十分,就那么上龙标了。

这场《智取威虎山》也就是坐了六成满。于是13晚上,放映《警察故事2013》的5号厅里只有不到十个人,而且全是同胞。当然这回没有摄像机了。

2013年底我吐槽过由某「名媛」自掏腰包组办的私营电影节。嫌其宣传资料上错漏百出,上台主持的高群芳女士法语完全不来塞而且吃相不好。我以为一个电影节的主办方组织者如果不是真心爱电影,不是诚意尊重电影工作者,那么不管你再是壕,再能装点门面,这些态度问题总归会像没修剪的鼻毛一样,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喷射出来。

但是高名媛至少还会找法国电影资料馆帮忙。于是那个名叫「巴黎中国电影节」的野生节每一届都有个主题展映,除了新片外也有旧片交叉对比忆苦思甜回顾中国影史,在影片放映为观众做个简单或详要的背景介绍(有时甚至有专业学者到场),在放映后给观众提问答疑的时间。即使图文错漏百出,资料手册上至少有图有真相,不仅有影片介绍,还有主创人员的介绍。

相比这位意在「向法国观众介绍中国电影,使大家能了解中国电影、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也使侨界华人能在异国欣赏到家乡的电影」的名媛,(至少口头上)抱执着几乎一模一样理想的总菊和中国文化中心似乎是把重心主要放在最后一点上。「法国中国电影节」前四届的资料册上每部电影的主创人员都还只得中文名字。只得导演一个有资格把自己的姓名拼音挂在片名后的小括号里,活似个拖油瓶。直到现在官网都没有把这个问题修补过来。

话说,去年的「法国中国电影节」还被评为「海外最优秀中国电影节」——是整个「海外」。是广电总局评的。 又踢球又当裁判的总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同志们今年想把哪个你们主办的中国电影节评为「最优秀」的?

中国根本没有女权主义者。你们那都是见到鬼了。

欧洲有个奇葩的国家叫瑞典,目前举国上下正同心协力想要找到一个替代「他」和「她」的中性第三人称代词。并且要立法——以后不能以任何具有性别色彩的词指代人类。 这个国家里的老师不能用「男孩子们」和「女孩子们」来区别对待甚至伊的学生们,否则就是性别歧视。这个国家的媒体不能放送「女生就该穿裙子男生该穿裤子」之类的「社会礼仪」,否则就是性别歧视。这个国家的家长不能对自己家的孩子使用「你是女孩子。女孩子就要爱干净。男孩子才玩泥巴」的训导,否则就是性别歧视。 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国家官方语言中的所有职业称谓都将「去性别化」。 要中国某些人看到的话,肯定觉得这一整国的人都疯了。我曾经一度也觉得他们是有些矫枉过正,入魔了。毕竟生理上,男女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总是不可能通过「不看、不说、不论」以社会指导政治正确来消除。 直到某日午餐时间,同事谈及法国地区选举,其中一位男同事声称「法国女性的地位很高了。女性从政和当选都已经很正常了。为什么还要强行规定政府当中必须有百分之几的女性?这条法应该可以废了」。 我们组头,是位经历并参与过浪潮的,女性。她答道,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存在了,比奴隶制都要早都要久。奴隶制已经被广泛废除的当下,美国仍然不断有人因为「种族歧视」走上街头。而今天,不让女性受教育、外出工作、甚至单身外出,这种严重的性别压迫仍然存在于世界的——多数——国家中。发达国家的女性们,获得选举权也不过是这几十年间的事,放在历史的洪流中,放在世界的大局中,都不过是一点星星的火罢了。千万年的时间,不仅在生活中、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影响着人们。要改掉一个人的坏习惯需要至少四周的时间,假如中间稍微懈怠就会复发,而且再要改正就更难了——这是人固有的惰性。 所以要纠正一个社会乃的惯性思维,那至少需要四代人,同心同德,毫不懈怠的努力。 换则言之,如果从《第二性》的问世算起,法国人能够保持像现在这样,每年选举每次年报都把「同工同酬」「同等教育」的问题端出来省视,女权组织能保持神经紧张和活动力量勒令所有言辞中稍有「歧视」之意的公众人物道歉、政治人物下台,那么在两百年后,也许能进入到一个女生在逻辑考中拿到第一根本没人觉得稀奇,一个家庭女主外男主内也稀松平常,男生可以大方地说自己喜欢芭蕾爱穿裙子不会被贴上任何标签,这样一个真正消弭「社会性别偏见」,从而不但是解放女性,同样也释放了男性的,公平的社会。一个瑞典渴求在30年内建成的社会。 直到这天来临之前,「性别歧视」就是一个始终、普遍存在,随时、随机可能复发,因此需要人人、处处警觉的问题。否则,四代人不够。四十代人都未必够。 如果吾辈足够努力,足够坚强,足够果敢,足够清醒,也许能成为中国的「初代女权主义者」。 在我这一代人之前,中国从来没有过「女权主义」。之所以我朝成为亚洲女性社会地位最高的国家,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因为战后需要劳动力,所以「妇女能顶半边天」。因为政府怕养活不了自己的国民,所以「男女都一样,只生一个好」。因为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出口贸易是轻工纺织,所以女工大量涌入劳动市场,造成了至今放到世界范围内都还是第一等的妇女就业比例。 中学读历史的时候,每次讲到革命——无论法英美俄中,必然要提到两部分——经济,思想。二者缺其一,革命都成不了。 我朝事实上,就从来没有在「什么是自然性别,什么是社会性别,如何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这个问题上有过思想上的认知和传播。 哲学课上不教,政治课上不学,顶多就是说到刘胡兰江姐赵一曼之类的女烈士提一句「不愿裹小脚」罢了。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倒不知有多少把「女孩子到高中成绩就会下降」或者「女生就不适合读理科」挂在嘴边(放瑞典妥妥的性别歧视被家长告啊) 而在文艺影视作品里,特别是近几年,好莱坞纷纷用女英雄去拯救世界迪斯尼都让女王去吻醒公主的时候,我朝更是从上至下地统一口径地逆流而行。 在我两岁的时候,我爹跟我娘商量着生二胎。当时杭州计生抓得不严,罚点钱就行。我娘考虑之后拒绝了。最主要的理由当然是她不愿意当家庭主妇,工作之余还在自修上学,带不了两孩子。另一层的考虑则是:我爹显然就是想儿子,假如第二胎仍是女儿,那个女儿将会背负一个家长的「失望」而长大,假如第二胎果是儿子,这个孩子必然会受到我爹与其他长辈们的更多宠爱,而我就要同「因为性别为女,所以天生不如人」这样的偏见近身搏斗。哪种情况她都不乐见。 这是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思想最开放的包邮区、经济最先富起来的一线城市里,一位母亲为自己女儿所做的考量与担忧。 而几十年后,她的担忧对于中国的母亲来说,仍旧是成立的。 1984年女子才被世界接受可以跑马拉松(在Kathrine Switzer之前,美国默认女人不能跑800米以上的距离,否则会造成「子宫下垂」)。三十年后,当我为了跑马去做重训时,班上有一半是女生,台上教大家如何举杠铃的也是女教练。强壮的、健康的、独立已经是默认的女性审美标准。因为在美国,在欧洲,有那么一群意识到「社会偏见」的女权主义者们激烈地不断地抗争着。 而在中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群体,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抗争。从来没有政治人物因为含有性别偏见的话语而下台,从来没有公众人物因为贬低女性的言辞而道歉。 对于女性的审美仍然是「傻白甜」,不事运动的苍白和营养不良的瘦弱。对于女性个体价值的评价仍然建立在男性对其「性」的使用功能上。最鲜明的例子可以从本人这篇观后的回复里看到。在21世纪,受过教育——很可能还是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地把「嫁不出去」「没男人喜欢你」当成是对女人的威胁与攻击。其言下之意,女性的智慧、才能、外表,只有「被男人需要」时才有意义有价值。 那么,可想而知,在更为落后的地区、在没有受过那么多教育的人群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如何? 在中国,每年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婴儿因为性别被抛弃,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性别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有成千上万的成人受到家庭暴力——肉体和精神上的。 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以群体而言,根本是连「生存权力」都不得保障,还妄想「社会权力」才是扯得太远。 而站着说话不腰疼,淡淡「两性平等是很自然」的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的你们,真的为这些现实中的受害者们做过什么吗?想过为这些现实中的受害者们做点什么吗?愿意为这些现实中的受害者们做些什么吗? 并没有。 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过来要求那些想要为这些受害者们争取生存权利的人说——「闭嘴!我听烦了!你们到底有完没完?」 并没有。 言语是有力量的。我朝之所以有墙,有菊,就是因为言语是有力量的。谎言重复过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玩笑开在大雅之堂上也会变成默许。 在美国的年庆——比如说即将举行的奥斯卡上——主持人说句negro开黑人玩笑试试?为什么不行呢。按照某些人的理论,黑人(混血)都当上总统了,美国黑人的地位还不够么?就开句玩笑么何必神经那么敏感做出受害者的嘴脸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还没有坚持到第四代人之前,假如公众默认了殿堂之上这样的玩笑,那么江湖之远你就再也没有立场阻止任何人以这个词称呼黑人——无论是否开玩笑。 在中国的年庆——春节上——如果公众默许「将女儿与二手货类比是个可以接受的笑点」,那也就等同于承认「女性的价值可以男性对其的性使用权换算」的认知(男性不具备被「与二手货类比」这一笑点)。 如果春晚上可以这样玩笑而不犯众怒,那就意味着私底下,有人以「二手货」或者「破鞋」评论女性时——无论是否开玩笑——也可被我朝社会观念接受的。 一个词,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 幸好,不是所有人都麻木不仁地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 然而,就在一个不知道几流的明星离婚都能被刷上热点的围脖,这点反对的声音连星星之火都不算得。 而且,就算如此迟来的尊严意识,这样微弱的抗议声音,就已经激得一群人跳将出来大喊「你们过敏」了。 甚者,这群跳出来的「卫道士」里多的是女性。 中国根本女权主义者。还没有。女权主义——首先要论何为「女」何为「权」然后再成「主义」,是一种在运动中思考而得的体系。 现阶段,我朝只有觉得「不用裹小脚不用戴纱没被堕胎没被送人上过大学有力赚钱,这样就很幸福,其他什么偏见的对我没影响,就算有影响也不大,所以你们就别成天瞎逼逼妨碍和谐社会了」,和觉得「这么幸运的我,想到那些被杀于腹中被弃于野外被拦于校门被拒于工作的人,十分不安,想要尽力为她们争取些什么」,这样两种人而已。 那些自以为「看到太多女权主义者」的,应该都是见到鬼了。

春天到了,中港吵上了,又到了互相拉黑的季节

一对大陆夫妇带着两岁大的女儿游港。途中女儿尿急,家长便令其就地解决。经过的香港人试图拍下其过程。双方发生冲突。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因为这段时间中港之间互相指责谩骂不断。这件事就成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口。许多网友已经不管那对大陆夫妇有理没理,就是选定了边,要在骂战上战胜香港。

《犯罪心理》某集的导言道「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对待儿童的方式」。这句话可以送给这盘热吵的当事双方。

拍摄别人的孩子,应该先经过其父母的同意。特别是拍摄女孩子。特别是拍摄正在如厕的女孩子。这是成年人应有的自觉。否则便有「猥亵」之嫌。至于对方正在进行违法或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应该如何才能正当留证,司法问题我这枚外行不能解。且「猥亵儿童」是涉及人格的重责,不能轻言妄断。这五百大板只能先寄放在此。

另外五百大板——至少在我看来,既然事实俱在,当事人亦承认,就该毫不犹豫地打下去。这两天看到网上留言,特别是围脖的社调,才惊觉我所在的恐已非人间。

「在街上大便小解只要拿纸包好丢掉,没有弄脏地面,就行了」——这个标准是遛狗的标准。不知道有多少觉得「孩子在街上解手没什么大不了」并且要附赠一句「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的想必是已有孩子的家长们,可曾意识到「孩子」这种生物,是个人类。

小学之前,我住在外公外婆家。旧式楼房,一条深长的走廊带着回响,这头夫妻吵架那头都数清老婆拿拖鞋板子敲了老公几下。有当妈的抄一竹帚在走廊里追赶自家孩子,拎住了往大腿上一架就除了裤子就竹笋炒肉丝。外婆都要上去拉,拉不开回来就要念。

「猫撒稀都晓得要躲起来,哪能好在外面脱囡的裤子,在人面前赤腚。又不是畜牲。」

所以「不能随地大小便」这条社会公约,我一直以为卫生干净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诉求是不许人随意在公共场所暴露生殖器官。人屎或狗屎掉在地上都一样是屎,环卫工人都一样地挡。但狗能当着川流人群抬起腿撒尿,人不可以。

 儿童,如上文所言,虽然小一个型码,但也是人。诸位女士有谁能记得自己上一次因为「实在憋不住」而在光天化日之下,堂皇闹市之中,轻解罗衫的?再是膀胱炸裂,至少也要找个左右无人的僻静角落罢。怎么你就不在大街上蹲倒就来上一泡?拿个塑料袋接住不把地上弄湿不就好了么?

哦,因为你有羞耻感,你有自尊心,你要脸。

现在,有一个尚且不能自理的小女士,在街上被人脱了内裤,当众露出生殖器官,上演羞耻play。你却说「只要不把地上弄湿就好了」?因为她小,所以她没有羞耻感,没有自尊心,没有脸?

身为她的父母,她默认的保护者,主动要求她在众目睽睽下赤腚。回头师长亲友教她「不能给陌生人看到小内内里面」,她是要相信这些好心人的言传,还是要顺从自己父母的「身教」?

这种不把孩子当「人」,以为其没有思想没有感知没有尊严没有性器官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叫「虐童」。一个不分地域的极端恶劣的行为。上海人到香港做这种事应被谴责,香港人到上海做这种事也一样该被刑拘。

人家拿相机拍的时候你倒知道这种画面不能存进记忆卡不能流播上网,但是你孩子在尿的时候,来来往往的人都看见了,都存进了大脑。其中要有一两个「喜好」幼儿的,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人家是夜梦中的主角。你却又以为那没有关系。

我没有孩子,我是不能理解这种想法。谢谢。

那对「尿童」父母错的,不是他们的孩子对香港的街道做了什么,而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整件事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却在这场争吵中被无视,被当成争夺「我错的多还是你错的多」的砝码。

为了证明香港路人比大陆父母错得更多,某些狭隘的、凡事不分黑白都先站边的同学们就完全不顾小女孩的感受和遭遇,纷纷替其父母的失职无当寻找各种借口。

两岁的小孩不能憋尿,这算是常识。既有长时间的行程安排,而且随身也带了纸尿布,说明也是有预料到会发生「尿急」的情况。所以,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尿布穿上再出门呢?好比说我掐指一算某日大姨妈会来,当天上午却有两个小时的重要会议,我要上台做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该把姨妈巾弄好再出门。假使我只是姨妈巾「随身带好」,等到了血染座椅之后才抱怨说「没想到竟找不到机会上厕所」,这要以哪个星球的标准才能称为「做足了准备」?

这种「你知道那对父母有多努力」的论调,在后面接上「you can you生啊,no孩no bibi」的各种「你有了你就知道」的说辞,倒也是很配套。

一件事,错即错,对即对,只能按其行为本身及后果来分辨,而不能以施为者的籍贯、年龄、学历、收入、性别作为评判的标准——可能因为有轻微阿斯伯格症况的关系,我只能这么看待此次尿童事件。

至于某些小伙伴「港灿看不起大陆人,所以要给他们点教训」的激愤,让我想起小升初阶段每天上下学要经过的菜市场。除了葱姜蒜之外,该处还大量供应泼妇吵架。南方人吵架嘴快花样也多,在「你母亲曾经从事色情行业」和「我想跟你祖母发生性关系」这两个永恒的题目上能做出很多细节创意,双方语言能力强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倒也颇有趣。

但是这种「你想跟我祖母发生发生性关系,所以我很生气」的逻辑我也是从来没有理解过。
譬如A在吵架过程中声称B的母亲曾从事色情行业,像我这种小学生路人都知道这极不可能是真的(就算是真的A也不会知道),所以A这样讲法只能说明伊在信口扯谎造谣毁谤。一个人在吵架的过程中信口扯谎造谣毁谤,说明伊已经理屈词穷。可笑又可悲。
既然如此,B为什么却要对一句是人都知道不成立的谎话气急败坏?气到放弃说理举证,别别跳脚也进入到信口扯谎造谣毁谤的荒谬中去呢?莫不是真被A说中了痛处,于是心虚了?但是菜市场这么些人的妈妈都曾经从事色情行业?又好像不可能<–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只有这种直线性思维。

中学时遇到一次擦撞事故。两个驾驶者都不肯挪车,我便被堵在路上。原本是关于谁违规得更多的争论很快进入「谁的精神更不稳定」的骂战。两位当事人以颇可观的肺活量作了大约十分钟「你个神经病」「你才是神经病」这种单曲循环,直到交警赶到。

在推车进校门的时候,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两个人都有必要去七院检查一下。一来,据我观察,只有狗会咬人,人是不会咬狗的。被狗咬了之后,甩着唾沫龇牙咧嘴追着狗咬的,那也只能是狗。二来,假设一个自认精神健全的人和一个伊认定精神有问题的人争论谁的精神更不妥,前者吵赢的话,那也只能证明伊比后者更神经而已(<–这是高中生比较曲折的思路)

所以,靠着「我们人比你们多,我们声音比你们大」而在舆论上把大陆地区的社会秩序打造成「孩子当街撒尿都是很正常」的形象,我也实在看不出能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哪种功能意义上证明大陆更为文明更有素养更有礼仪。反而只能说明:一、你觉得对方是恶犬的话,你自己也是京巴;二、你用大量的言论佐证了对方称你「不文明」的指控。

报复心我懂,地图炮我也会。但「你打了我一拳,我也要打回来」这基本属于幼教处理的范畴,成年人还执着于此的话,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如果憋着一口气就是想证明「香港人你们错了」,那就只能憋到什么时候抓到港人在大陆的「不文明」行为发布上网。

替本身「不文明」(甚至在我看来已经「不人道」)的行为百般狡辩来证明自己「文明」?我的脑回路绕不过这个弯。

于是,这种用试图证明自己比对方更为不健全的吵架如何能「解气」,我是可以尽力揣测,但最终也不可能会真心理解的。故此也就没有沟通的必要了。

这就是我常说的:话到这个份上,已是尽头。各位看完全文之后很想与我家某位成员发生性关系的,拉黑我,你们就会觉得世界又清静了。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的电影节和电影人……这办不成正经事的做派的哟

跟很多在孤独·寂寞·冷当中度过童年的小盆友一样,我将真爱给予了电影。虽然抖M帮别扭派掌门人我始终秉持着「爱伊就苛责伊」的「黑黑更健康」标准,但在心底深深处,还是希望自家人能争气些。不说「长脸」——那是做给别人看的,至少表露出一丝丝「有追求有理想」的样子——哪怕是假装的也行。

小时候母上常念叨我说——不是非要你考一百分,但求你要有个认真的态度,不要总是拿「粗心」当借口。而我永远作此「比上不足不要紧,比下有余足够了」式的回答——xxx只考了80,我每次都99呢,你就不要太贪心了。

正所谓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啊,最近我终于也体会了一把母上当年面对「不要好的死孩子」时百般无奈、气血攻心的感受。

巴黎中国电影节,如果小伙伴们有兴趣百度一下的话,会查到其「宗旨是向法国观众介绍中国电影,使大家能了解中国电影,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中国,也使侨界华人能在异国欣赏到家乡的电影。」——引用段落中全半角标点混用不是因本人疏忽造成的。

这个电影节是官方的——开幕式上惊现广电总局和驻法中国大使馆的代表,是大型的——由UniFrance和法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是老资格的——自2004年起每年一度,今年已经是第八届。给出了以上的大前提后,再来看本届电影节的组织与运作,除了「惨不忍睹」之外的其他形容词都拒绝出现。

兵马未动,资料先行。这已成电影节的惯例。吾辈「参节」经验丰富的,基本能做到从一个电影节的宣传手册上以一斑窥出全豹而大体不差。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宣传手册用的是上好的铜版纸,洁白
、光亮、厚实,堪比戛纳的官方册子,完美地体现了我大天朝「不差钱」的土豪风采。当然,它跟戛纳的比较也就到此结束了。

在这46页洁白、光亮、厚实的铜版纸上印了些什么内容呢?

象素贫富差距很大的图片君们
象素贫富差距很大的图片君们
个别图片君甚至呈现出「打码」效果
个别图片君甚至呈现出「打码」效果

我随便翻了两页就被「马赛克」图片君们惊呆了!这到底是故意的呢还是故意的呢还是故意的呢?这些照片君的真身们出现在承办孙明经放映展的La Pagode影院门口,我的肉眼分辨是差不多清晰的。可是到了手册上却呈现出13点和250的差距!这绝逼是故意的!一定是行为艺术的一种!是要提醒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法国观众们——天朝的电影事业也跟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存在着广阔的贫富差距吖。
值得称道的是,不仅活动图片不能均贫富,参与活动者的照片也是一样的待遇,当然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是——连广告图片也是一样,一会排成一字形一会排着锯齿形!

饶是双子座对「脏乱差」的耐力跟同个守护星的处女座比起来是一个像夏天一个像冬天,姐也被这种美工引发了偏头痛。一翻到底,发现里面居然没有排片日程表,当下丢开不能完食。数天后,基友向我指出——你以为这就是「没水准」的极限了?图森破奶已无啊!

整本里中文介绍都是时而有时而神隐。制作者是木叶村的学生吧!
整本里中文介绍都是时而有时而神隐。制作者是木叶村的学生吧!

影片介绍一会使用剧照一会使用海报,制作团队的中文名一会有一会没有……这跟下一张比起来也都是小问题了

张导您几时改名叫乌尔善了?〈今天明天〉是「下面没了」的故事么
张导您几时改名叫乌尔善了?〈今天明天〉是「下面没了」的故事么

《蝶吻》的主创名单……原来这是《画皮II》的小名么?等等,La Pagode发的排片表里写着11月1号晚21点30分《蝶吻》放映,导演张建成将出席。张导,您的膝盖还好么?至于《今天明天》……这是个悬疑片么?影片介绍只有半句话是为了吊观众胃口么?

当然,这跟下一张比起来也还是小问题。

孙明经、孙瑜傻傻分不清楚
孙明经、孙瑜傻傻分不清楚

今年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回顾主题是介绍孙明经先生。这位对中国影史举足轻重的人物,到了法国改名叫「孙瑜」了!至于人物照片,当然还是马塞克待遇。制作这本手册的公司都要!点!碧!莲!好!嘛!!!

重点是,就这本缺胳膊断腿、五官大挪移、张冠李戴的宣传手册,卖价5E。这确实比抢劫实惠啊!

宣传手册是这样,其他的细节自然也还是一如继往地指望不上。

高群芳女士不仅着得一身好旗袍,也把中国文化圈里谄媚奉承「以人为本」的精魂掌握得炉火纯青。开幕式上有中国特色的迟到(并且不向观众道歉)和「领导们都上来啊」,孙明经影展第一天再度有中国特色的迟到(并且不向观众道歉)和「领导们都上来啊」。
她就这样拿着话筒说「哪些剧组来了,我都帮你们宣传一下」然后像在麻将馆里招呼牌搭子一样吆喝大厅后面的导演们。在电影放映前,她发现漏了一位领导没有上台,几乎要中止(已经比日程表迟了半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就为了请该位领导上台亮个相。
高女士的法语是il和elle都不分的,却就是不稀得请个职业的同声翻译,始终坚持用自己蹩脚的法语向巴黎观众「推广中国电影和文化」。

而这些领导们……哦,这些领导们!上台的时候没有人向观众鞠躬行礼,没有自我介绍,大咧咧地矗在那里笑傲观众。
在《青春派》放映完毕后,下面坐的其他剧组们像在听堂会捧角儿一般,刘杰导演说两句话,他们就喝一声彩。

跟孙瑜回顾展一样,孙明经的女儿、孙子、孙女都来到了巴黎给观众遛一圈。为了体现这些「亲戚」们不是蹭着电影节经费来旅游观光的,好歹这位孙先生的女儿和孙女担当了部分电影的讲解工作。
孙女倒还是认真负责的,有一篇整理好的法语稿在手,倒也讲得明白。只能说英语,而且口语程度是he和she不能分的女儿却是「即兴」旁白。她文法不通、没有重点、毫无条理的讲解,简直是嗓音干扰。我宁可静静地看默片倒更清楚明白此。

《孙明经:电影教育开拓者》和《孙明经:远去的金陵背影》是两部由南京大学制作的介绍孙明经先生的影片。其中所涉内容、所取镜头、所关影片大致相同。前者突出了孙先生对中国电影教育的意义,后者完整介绍了孙先生从儿时到故去的生平。
换成任何一个正常的组织者,都会在影展第一天的开始放《远去的金陵背影》,在影展的最后一天放《电影教育开拓者》。但是本次电影节选择了在影展第一天,孙明经先生的短片播放之前放第一部,在短片放完之后播第二部。
在场为数不多的法国观众居然都没有中途离席!确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电影观众。
相形之下,中国观众们在影片(默片)放映过程中接电话打电话都是小case了,坐在后排的几位干脆开起了小会「这么难看」「我们走吧」「一起走嘛」,如此这般内容在二十分钟内重复了几遍之后,终于携手离去。就当我以为这个世界就此清静了的时候,离开的诸位又给留守在场内的小伙伴打电话,就此大肆聊开了!

至于厅中诸位电影人们,还有南京大学传媒学院的,在放映过程中大大咧咧地摄屏——甚至有人干脆开了闪光灯摄!南大的那位在被邀请讲话时,眼角都不瞅一下站在一旁的高女士,也全然不顾底下的法国观众们,对着眼前的摄影机就欢快地背上了一早拟好的讲稿。直把几分钟长的稿子讲完,高女士才有作(蹩脚)翻译的机会。

在这个槽心到发指的观影过程中,我在想孙明经先生——您可曾想到您的学子学孙们就是这等货色。我还在想日本文化馆办的狂言、辨士、东宝展等活动。如果不能准时开场,主办人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无论再是年轻的从业者,上到台上必然先给90度观众鞠躬,一言一行都务必符合本行业的操守。翻译者亦兢兢业业,如果有错译漏译的地方必向观众道歉。

而我「礼仪之邦」就沦落至今朝这般无廉耻、无操守、无责任心、无社会公德的田地。当拿到这样一本宣传手册,当看完这样一场「回顾特展」之后,有什么人会相信这起子「文艺工作者」能做出优秀的、讲究的、精致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说,巴黎中国电影节倒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八年坚持不懈地「不上进」,它确实做到了让法国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生态)、中国文化(的糟粕)、 中国人的生活(的陋习)。了解中国(电影市场世界第二、从业者水平却在末流的原因),也使侨界华人能在异国欣赏到家乡的电影(连影厅的氛围都跟天朝一样)」

我八月间曾回到帝都,跟小伙伴说「回去看看情况」,是否改行去做电影相关的事业。之后便毫不犹豫地飞回巴黎,继续我的码农生涯。螳臂当车是不自量力,我自问没有跟这整一个生态去斗的力量亦或勇气。皆之本人气量小而脾火旺,遇到这种一本宣传手册都做不好的猪队友或一个回顾展都要拖亲带友的大潮流,分分钟是会出人命的节奏。

中国电影,在根骨上,其实跟中国足球是真·兄弟。

-----------------------后续-------------------------

11月9号有小伙伴转发了一条长围脖,顺便at了我一记。虽然小伙伴没说什么,但我知道意思——转发超过五百,你下次回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洗干净屁股准备捡肥皂的干活。

为了菊花着想,我觉得也必要「自我辟谣」一把,主动承认错误,争取宽大处理。

事情经过大体如下,前不久因为记挂祖国君号称已然赶英正在超美的电影事业,我这枚业余影迷去围观了一个自称「巴黎中国电影节」的活动。其间发生了各种离谱的事故让我进入了「不吐槽宁可死」的「槽暴」临界状态。

于是我就在豆娘的怀里吐了一摊http://www.douban.com/note/313880281/

期间欢喜的围观群众们大约是转去了围脖。然后呢,今天有人出来澄清了http://c.blog.sina.com.cn/profile.php?blogid=7ecdd5218900025i(长围脖的图如下)

我那篇槽的题目叫做《这不是「土」的问题,也不是「豪」能解决的问题》,各位中文应用无碍的同学都看明白了——我不是要讲「土豪」的问题,个别聪明的小伙伴甚至说出了「这是「节」和「操」的问题」这样体己的话。呜噜西。

这篇澄清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真心是「土」的问题,真心是「豪」能解决的问题。

因为我只是个「不明真相」的业余影迷,而这位「新浪娱乐欧洲特派记者,著名影评人」不仅深知人家没钱请翻译的窘境,连随同亲眷的费用是谁掏的腰包都俨然一清二楚,绝不像是「道听途说」更加不能是「肆意猜测」,想必是把账本都对过了。

所以我这厢首先要辟自己的谣:

1.这个「巴黎中国电影节」虽然挂着「中国」的名号,并且对志愿者声称自己是「官办」的,地位尊荣,但实际上纯属民间活动,没有任何中文政府背景。中国驻法大使馆派代表出席么……咳,是为了深入基层了解中国老百姓在法国办的文化事业。

2.电影组织者没钱!真的没钱!连民间赞助都拉不到嘤嘤嘤(所以我在宣传手册上看到的广告都是免费赠送给商家的吧,那就难怪像素这么恶劣了)

刨掉这两条原文中一句话带过的「谣」之外,我那篇「肆意评判猜测」仍然成立(不信各位可以把那一段遮住,完全不影响阅读啊没有),所以……请不要抓我去捡肥皂啊啊啊!

对于「著名影评人」来说,提出宣传资料没有校对没有排版的问题,提出现场没有翻译的问题,提出组织混乱、主持人没有礼貌、嘉宾没有修养、观众没有素质、各种亲戚的登场没有必要……等等这些问题显然都是「毫无建设意义的」。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钱啊!
所以那些一分酬劳没有拿去义务劳动的志愿者们都是被电影组织者叫去洗厕所了吗?46页的宣传册,有钱用最好的印刷纸,就算找不到会排版的志愿者,难道还找不到一个会中文人名对译的志愿者(只要会汉语拼音就行了啊,亲!),没有钱请一个校对的(战法上一百欧就可以找到!)?请不起以小时计费的专业同传,志愿者当中就找不到口语比高女士本人好(我都敢举手!)的留学生?导演的女儿孙女自费来巴黎旅游却非要牵出来给观众「观瞻」甚至不吝牺牲放映的流畅节奏、解说的专业程度,图的是什么?
嘛,我又在「置身事外」地肆意猜测了。人家是知道内情的,志愿者们肯定都不会汉语拼音,所以才会把「孙明经」的名字都译错,肯定念的都是英语授课,所以连elle和il都分不清的高女士才无奈兼职现场翻译。各位亲戚们自掏腰包千里迢迢飞到法国来就是为了告诉观众说「导演有后代」,这完全是一种大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一定是这样的!做文化事业的人,思维方式真是跳脱啊!

这位「新浪娱乐欧洲特派记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是什么呢?「第一步需要的还是爱电影愿意为中国电影文化海外弘扬的有钱人肯掏腰包才行」。
嗯,的确非常有建设意义。
只要有人肯掏钱,观众就不会在影院里聊天了,嘉宾就不会迟到了,电影人就不会在观看过程中摄屏了,领导就不会在台上用假大空的演讲浪费大家时间了,宣传手册啊放映过程啊都会一丝不苟的,现场也不会再出现跟放映流程不相干的某某人的亲戚朋友。

只要够「豪」这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吖!人傻不傻的,钱多就行了!

所以被群众广泛吐槽的金鸡也好、百花也好、上海电影节也好、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好,一定都是穷得揭不开锅了呜呜呜!你们知道中国的电影节们有多努力吗?!

PS:下次再有人叫我做「影评人」真的翻脸啊!我就是个「置身事外」的业余影迷。

---------------------感想------------------------

最近在豆娘上遭遇到不少令我觉得匪夷所思的留言。

自己做错的事情,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承认「确实有失职之处」并且记取教训改进,下次避免同样的过失,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但是国人似乎都没有学过「道歉」。一旦有人作出批评,第一想到的不是反省而是狡赖和推拖,甚至出于人情面子的关系互相推拖。

电影节的事情同行互挺就是中国文艺圈的常态,倒在意料之中。但是就连我吐槽北京城环保工作只有门面工夫没有落到实处,居然也有京城百姓申辩「皆因为我们还在发展中国家」指我不应当以「先进文明的标准去judge」,简直叫人哭笑不得。

「天朝上国」已经是百多年前的历史啊,吾辈却仍旧学不会诚实地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