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深度吐槽之女主角·续:提名方式

最近真是累到瘫痪,早上到公司,U一看我的样子就问“很累啊”,附送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其实不过亚健康而已,但就因为时时刻刻都想找个地方躺平,导致有很多事情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妥当,于是本来管吃管喝管住的cannes之旅又要变成背着帐篷睡沙滩不知道到哪里才能搞到入场票的苦行了。当然去还是要去的,只是这样一来,就必须要着手制订旅行计划并且闭幕当日真的要去参与“讨票”大军么……这件事教育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因为精神力的欠缺对时政新闻什么的就更加不在意了,直到习惯性去日本馆报到的时候看到东宝展活动暂停的公告才得知日本大地震的消息。近邻出这种事故总归是糟糕,接下来海啸和余震肯定跑不了。据说蒙古方面自愿接收地震的难民,中国方面倒是没有表示。以前跟日本同事讨论过“日本岛如果有一天沉没”的话题(这好像是日本民众很担心的问题),她问我“如果提前知道日本岛要沉没,中国方面愿意接收日本国民吗”,我好像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因为世界上所有政治体制,所有集体意识,都是为了让人类能更好的生存,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生命都应该被放在第一顺位考虑。当时没有想过自己也一厢情愿地“代表”了一把。

幸灾乐祸这种事体我做不出来,从来没干过。因他人的灾厄痛苦而欢乐这是什么变态的心理!!!

—————-愿地球大人接下来能少活动多休息的分割线———–

那么在顺着“女主角”这条藤摸到《黑天鹅》这个我早该破的瓜之前,突然发现一件事——各位路过的同学恐怕不是全都对奥斯卡大叔的提名方式门儿清的(最后获奖倒是非常容易理解了——得票最高者有奖么)。

所以在“女主角”这个项目下咱们来围观+讨论一下奥大叔的提名方式。为什么非要挤在这个项目下呢,因为就“女主角”这个奖项曾经发生过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并列影后(41届)。当时的规定是“只要得票数不相差过三票就可以同时得奖”,后来虽然这个规则作古,但这个事实血淋淋地说明——奖是死的,规则是活的,电影公司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力不济,或者对手实在强劲的前提下,做做公关,改变游戏规则,这种坑爹的玩法以为我们观众不知道么!

那么为了清楚说明“如何玩转奥大叔”,我们先来看一下83届的提名规则:

I. 美国电影学院会在12月收到参加次年颁发的奥斯卡奖的角逐电影名单——当然这个名单也是有规定的,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

II. 除了所有的“最佳电影”(即最佳电影,最佳外语电影,最佳动画长片,最佳纪录片,等等)是集体投票外,其他个人奖项均以“导演投导演”“演员投演员”“编剧投编剧”这样的“对口作业”的方式实行投票以保证其“专业性”

III. 所有投票者手上均有五票,以排名分先后的方式投出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名到第五名,这个就叫做“偏好性投票”

IV. 最后计票分以下几个步骤:

  1. 先统计提交上来的各奖项中的“第一名”提名。如果某角逐者在其所竞争奖项中得到的“第一名”提名超过20per,则伊自动进入该奖项的最终提名名单
  2. 任何一部影片(注:是以“影片”而非“人”为单位的)如果没有获得任何一张“第一名”的选票,则自动淘汰出该奖项的提名名单
  3. 之后将不能满足“自动进入提名”的“第一名”名单与各奖项的“第二名”到“第五名”名单进行无差别统计,但凡角逐者所得的票数未达到1/(提名名额+1)的比率,则自动淘汰
  4. 将1与3得到的提名相加,按得票的百分比排序,取一至五名,生成最后的提名名单。
  5. 若3完成后,尚有奖项不足五个提名者(主要是2和3造成的),则进入第二轮投票
  6. 在第二轮投票中,首先删掉所有已经在提名名单上的角逐者。修改2中的淘汰率为1/(需要补充的提名名额+1)。超过这个比率的进入提名名单。
  7. 若5完成后,仍有奖项不足五个提名者,则重复5,进行第三,第四,第N轮投票直至每个奖项最终必有五个提名者

在进入关于表演奖项的特别规定前,先来插播一些吐槽:

  1. 以上这些看起来好像是很合理的规定。不过按照这个顺序投票的话,除了“第一名”有特别意义外,其他名次并没有实际的用处。而且就人的心理因素来说,“第四”和“第五”谁前谁后一般也不会太注意,很可能随便就填了。其实一般这种“偏好性投票”会使用权重计算,比如第一名权重1,第二名0.5,第三名0.25,第四名权重0.15,第五名权重0.1,以权重X所得票数,然后就可以直接按得分进行排名了,奥斯卡特别强调“第一名”的选票的优势,无疑是在表示伊追求的并不是“多样性”而是“同一性”,即在某奖项中“众口称赞”的,如此一来奠定了奥斯卡的群众基础,但也形成了每年提名当中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部电影的单调场面
  2. 在第一轮投票后,把所有已提名电影删除,好像是能够增加小众电影或者小制作影片获得最终提名的机率。但是一旦经过一轮投票,淘汰率也大大提高,也即是说,如果五个提名名额中已经占去了四个,那么要获得剩下那一个名额必须要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最终选出来的也只能小“小众电影中的大众片”
  3. 剪辑摄影服装化妆声效等等的技术奖项需要专业人士投票,以防止“外行看热闹”的瞎凑。但是,“剧本奖”和“表演奖”这两个奖项,只让“从业人员”投票是怎么个意思?
    剧本最后是导演要使用于拍摄的,是演员要阅读来表演的,一个本子的好坏,难道这两路最终使用者竟没有发言权吗——甚至应该说这两位“终端用户的体验”才是评判剧本的最牢靠标准吧(就好像我们做软件的,主要不是看代码写得多漂亮,而是看客户用了感觉如何的)。而且事实上导演和剪辑的专业课程当中都有“剧本”这一课……
    而表演奖,恕我直言,是奥斯卡所有奖项当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人天生下来就会表演,surprise party的时候表演惊喜的表情,跟二奶做了“砰砰”的事之后回家立刻扮好丈夫好爸爸,这些都是表演啊,而且很多人演得比专业演员才好。世界上最好的演员当中总有半数不是正经科班出身的,这件事情主要是靠“天赋”,很难通过“后天学习技巧”而更上一层楼。所以这个奖项就应该像最佳电影一样开放给所有人投票
  4. 既然表演奖项分了男女,即假定“表演奖”当中是有性别障碍存在的,那么在“专业对口”的投票设定中,为什么却不好男性投票者和女性投票者分开,规定男性只能投票给男主/配角,女性只能投票给女主/配角,从而真正意义上最大程度地消灭“性别意识”对最后的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呢?

V. 针对表演奖项的特殊规定

↑ 根据II,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奖项只有一个得奖名额——一个最佳导演,一个最佳配乐,一个最佳服装,etc。特殊点的编剧奖,是改编的还是原创的,黑纸白字有凭证可查,也很容易解决。只有“表演奖”,共有四个得奖名额,而投票者是不分性别地投票的,也即是所有电影学院中的“演员”,在投票时手中共有20张选票。
而表演奖中最tricky的地方还不在于分“男女”——这倒也是一眼即明的,而是分“主次”。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并非由电影公司自己报名的,而是由提名投票的结果决定的。这个时候,除了非常明确的第一主角(比如传记片的主角)之外,其他角色在“主角”与“配角”中double到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

针对这个奖项在天生设置上的妖异,奥斯卡大叔制定了以下更加妖异的专门针对表演奖项的特殊规定:

  1. 其他所有奖项都允许“合作得奖”,比如科恩兄弟得奖就是双人领取小金人,唯独表演奖项只允许个人得奖,也即是某一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最终得奖的话必须只有一个领奖。
    这个听上去很无厘头,除非发生“双胞胎合作演出某个角色”这种极小概率事业外,这不是很理所当然的吗?但是各位同学不要忘了,现在是有声电影时代,“表演”除了表情和肢体,台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是“配音”的话,这个“表演”就不只是出脸的那位,出声的那位也份(可惜奥斯卡不给设置“最佳配音”奖,我个人是觉得台词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2. 针对以上限制,奥斯卡规定,只要公映版本是“配音”的角色,都不能参加表演奖项的角逐。《艺妓回忆录》时出现这么多五花八门令观者不知道要好笑还是好哭的英语就是因为太想得奥斯卡了所以死活不配音造成的悲剧。当时拍摄的时候大概没想过像La mome这样直接跨越语言的障碍不用配音讲着法语也能得到“最佳女主角”
    但是,为什么“配音”不可以而“讲外语”就可以?别告诉我美国人民的法语水平已经到达“普遍听力没问题”的地步了。听“配音”你听到的不是原音,听“配音”你听不懂人家在讲什么,到底哪个更影响你对于演员“表演水平”的判断,实际上是很难说的吧。所以这个规定只是单纯的为了“只有一个人上台领奖”而已。纯粹是为了满足好莱坞造星体制的需要。
    还有,“配音”不可以,但“配唱”是允许的——除非这个角色的全部台词都是演唱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个角色的台词全部都是用唱的,比如opera或者像中国的京剧这样,这根本是把“戏曲演员”和“话剧演员”放在一起颁奖了,这根本不是“有没有配”的问题了吧!事实上歌舞剧应该像动画片和纪录片一样得到自己单独的奖项的。
  3. 其他所有奖项在提名时都只需要报上角逐电影的名称,唯独表演奖项需要同时报上电影和演员的名字,因为要保证同一个演员不能在一个奖项中获得两次提名
    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奖项就可以,比如一个牛X闪闪的编剧,如果伊写的五个剧本都获得足够的投票,这五部剧就可以同时角逐“最佳原创剧本奖”。表演奖就tmd这么金贵!——还是那句话,好莱坞最初的成功在于大制片和大明星,如今前者黄鹤已去,后者倒是生生不息,奥斯卡自然不惜出尽一切招术神化这些凡人。
  4. 为了保证1的实施,一个角色到底是获得主角还是配角的提名,是在投票过程中由选票决定的。比如Kate Winslet,所参与的两部电影,The Reader和TRR(《革命之路》),在投票过程中都得到了“女主角”的选票,那么最后在前文所述的“偏好性投票”计算之后,Reader先于TRR获得提名资格,那么TRR将自动从“女主角”奖项的提名名单中删除。
  5. 除了一个演员在同奖项中得到两次提名需要避免之外,还有一个角色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提名这种事故也要回避。于是规定,我们还是拿Kate这个例子比方好了,她在Reader中的角色同时获得了“女主角”和“女配角”的选票,如果这个角色在“女主角”这个奖项中在计算后先获得提名资格,那么Reader将自动从“女配角”的提名名单中删除。

以上的5和6造成了奥斯卡整个系统中最大的漏洞。最著名的还是2009年的Kate。其实当年电影公司打的算盘非常响——用TRR提名“最佳女主”,用Reader提名“最佳女配”,实际上以Kate当年的演出及声势,对比这两个奖项中的对手们,蛮有希望“一次抱俩”实现奇迹式的突破的。

到这里观众可能要问了:为什么TRR是“女主”而“Reader”就变成“女配”了,就戏份而言是TRR为多,但就在电影中的重要性而言,Reader却要胜出(也即是说如果没有kate这个角色,根本没有这个故事,整个故事矛盾的开始展开和揭示全是因这个角色)。

这就是这个表演奖项设置中的第一个漏洞:是主角还是配角,这当中是有很大很大很大好像欧亚大陆那么宽广的灰色可供电影公司公关活动的空间的。

这个空间虽然广阔,但理论还是有一种角色进不去的。那就是太明显的“绝对主角”。而这种角色,在以讲求戏剧化和矛盾性的类型片为主的好莱坞社会中,并不是主流。
这种角色如何判断呢
一种可能是产自(伪)传记片,你总不能说Piaf在la mome里是“女配角”,King在the king’s speech里是“男配角”吧。这是由影片类型决定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I’m not there,就是由多个人物演出同个角色)。
另一种则是在标题中明确指出主角。这种跟前一种常常double到。因非传记故事中的人观众并不熟悉,所以往往会比Ray或者Forrest Gump之类多加出一些形容,比如《剪刀手爱德华》那么自然爱德华是男主,《本杰明的奇妙一生》当然Benjamin是男主,以此类推(Rebecca算是这类当中绝少数的例外)
最后一种就是虽然标题中没有指姓道明,但通过某种描述指出了主角的特质,比如《钢琴师》(那么电影中的那个钢琴师必然是主角),《百万宝贝》(那么那个争夺一百万最后被唤为“宝贝”的必需是主角)

但就是这最后一条,往往还是给了人活动的空间。比如Reader,以片名来看,自然“朗读者”是主角,于是就有人自作聪明的想把戏份明明吃重到不输当届任何一位提名女主角奖的角色拉到“配角”的名单上。这就是奥斯卡里每年都在进行的“田忌赛马”,策略性,或者各普遍的称呼是“公关性”活动——Kate的角色在Reader中戏份和吃重性都是女主角级别的,如果跟出镜时间相对少且角色重要性较低的配角们相较量,那就类似于重量级拳王和轻量级拳王的比赛,结果没有悬念。可以说当年电影公司的这个算盘就是“最理想是拿俩,最差也能拿到配角奖”这样的响亮。
那么这里可能“专业投票”这个看上去对表演奖项来说是坑爹的多余限制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既然是“朗读”必然有“听众”,这个隐藏的主角正如电影中隐藏的主线一样,才是推动情节发展并且在影片最后做出决定的人——这一点可能是Kate的电影公司宣传部因缺少看片量而不清楚的:根据类型片的惯例,只要是在最后矛盾只剩下“两种可能”时,做出决定选择了整个故事结局的人,就一定是主角(在除了黑色电影之外的类型片里,这几乎是无一例外的)。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尽管在进入提名阶段前,电影公司在各个场合宣传“这是个配角”,但电影学院的各位本着对电影专业知识的了熟,死活不吃这一套,直接导致了Kate最终以Reader拿到影后而非之前声势更盛的TRR(这一结果也造成了很多人对奥斯卡提名制度的讨论)

但是TRR的策略失败只是偶然性的,在更多时候,这种“擦边球”往往是能成功飞入边界的。比如今年实施这种“以我之上等马对彼之次等马”策略而成功的就是The fighter。
首先这个片名就起得好有没有,是单数,定冠词,可以指某一集体,也可以指单一特定人物。以戏份来看,你要说这两人当中谁是主角都可以,但是前面说过了“最后决定结局的是主角”,而在前一篇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这个“主角”分男女,以至于同性别的双主角电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虽然理论上来说,同一部电影的两个角色都进入“主角”的提名是允许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如果你仔细对照之前的提名产生过程的话,在“主角”这样万所瞩目的奖项上是不太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一方面是这个“第一名”的排票制,二来也是因为一开始“主角”就分“男女”,以至于给群众输入了这样一种“同性别的角色只能一主一次”的观念——这里插入称赞一下亚洲观众,《无间道》前两部一直是两个主角提名有没有,谁也没有意见,到底东方人的包容性比较好吗?
于是在这种“The fighter是指弟弟,而哥哥可惜不是女人无法参加女主角竞争人,但是那么重的戏份又是个瘾君子还是真人事迹,如果不给个提名太可惜了”的意识支配之下,CB以绝对男主角的戏份和重要性进入了“男配角”的提名(说“如愿”因为一开始的宣传就没有说“双主角”而是将他说成“配角”——尽管海报上他的明明还比较显眼),从而打了一场“重量级vs轻量级”的战役——而即使在这场战役中,我都在最后一刻倒戈向了从戏份和重要性来说属于“传统配角”的Rush叔

以上属于“公关成功”案例。还有一种是“群体意识”导致的。再拿今年举例,True Grit里的少女无论是其戏份,台词量,重要性来说,都是绝对女主角的份量,而且这部戏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是男性,正满足“一男一女两个主角”的传统配置,于理来说这个角色应该进入“女主角”提名的。但是于情来讲,今年有欠一个小金人好多年的Benning姨还有如日中天饰演精神分裂角色的Portman,一个普通的小姑娘得到影后的机率相当于零。于是在投票过程中,大概是抱着“小姑娘演得虽然不错,但是假如投票给她做影后,竞争太强,她很可能连提名也进不了,奥斯卡好多年没有萝莉候选人了啊”这样的心情,这个角色进入了“女配角”提名。

另外像《断背山》和《孩子们都好》这种男男,女女言情片,不存在谁做出了最终决定的问题(这种剧情片,往往是“共同作用解决问题”的),片名上也看不出谁是核心,从戏份和重要性上来讲也几乎相当,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简直就是提名委员会一张嘴两片皮上下翻翻的问题。
而这种角色一旦降级去与参与配角的较量,赢了都给人一种“胜之不武”的感觉(BBM当年没有拿到配角奖,除了J长得帅犯了评审大忌及之前在最佳电影篇里介绍过的“平衡原则”之外,主要还是碰上了一个多主角的电影,MD和GC谁是《辛瑞那》的主角其实很难讲吧,所以GC其实也是“降级参赛”)。
奥斯卡史上所有的坑爹表演奖产生,都是在这块灰色空间上活动得来。而这块灰色空间的产生,从表面上似乎是因为“配角的定义没有明确”,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全都是“主角奖项分设男女”,因为主角奖项限制了性别,导致同性别双或多主角的电影必需要有一个去处,于是才无法硬性地去规定“什么样的角色算是‘配角’”。其实如果主角奖项像我建议那样的“混合提名,多人得奖”的话,就完全可以明确规定“在电影出镜时间超过多少的不能参与配角角逐”,从而防止混合重量级的坑爹比赛及其结果。

ps:这篇文字是在一部名叫《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的电影中完成的……泥玛这部电影看得我都快脑抽筋了……

奥斯卡深度吐槽之最佳女主角篇

这里,姐姐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算是我“思维方式异于常人”表白吧——请问各位童鞋,你们有没有想过,能不能解释,为什么“最佳主角”这个表演奖要分男女呢?

是吧,我就知道这是个奇怪的想法,可是很合理啊不是吗?选美要分男女,因为长相男女身材不同,唱歌要分男女,因为音域高低不同,可是通过上一次关于最佳男主角的吐槽,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至少就表面上来说,奥斯卡是将自己与“选美”严格划清界线的,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到“选丑”的方向上去,那一大堆或是风烛残年或是大腹便便或是发量稀少或是丑得叫爹的影帝们即使还不足以证明在小金人的字典里“演技与相貌是成反比的”,至少也能够证明从理论上来说奥斯卡是承认“外貌与演技是没有比例关系的”。

那么,既然演技与“长相身材”无关,男女之间天然在物理属性上的区别在此也就不成为障碍了。于是男女间剩下的差别是什么?生殖器?根据奥斯卡每年参选影片的限制级数来看,这诚然也不能成为表演奖项需要像厕所一样分成站立式和蹲坐式的原因。激素水平?体能差异?智商水平?come on!连算在“竞技类体育项目”内的棋类比赛都不分设男女赛场,亲爱的评审们,请告诉我你们是要怎么定义“演技”这两个字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把表演奖项分成男女两类?你怎么不把导演奖也分男女呢?不把编剧奖也分男女呢?你最好是把“最佳电影”这个奖都分出男女来——以女性为第一主角的是“雌性最佳电影”,以男性为第一主角的是“雄性最佳电影”,男女主角戏分相当的是“混合最佳电影”,你看怎么样!

所谓表演,最后评判的标准不外乎“角色的难度”与“完成度的多少”——这倒是跟竞技体育一样的。这也是“特殊人群”与“传记影片”比较杀的原因——通常人们认为前者的“角色难度高”(which我是不同意的),而后者的“完成标准高”(which我是同意的)。除去极少数反串角色外,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男演员出演男性角色,女演员出演女性角色,在“角色难度”和“完成度”之间并没有像竞技体育界“越界挑战”的问题存在。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想出这个坑爹的主意的,但是这个idea居然如此多年来被全世界的电影节采用而从未受到过置疑,实在叫我难以理解……真的是我思维太奇异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亲爱的童鞋们,你们以为,是什么理由需要把男演员和女演员分开来竞争这个旨在“奖励优秀表演”的奖项呢?

这个“男女分开,派奖不累”的主张最早形成时,大概是因为当时的电影主要以男性为第一主角,或者总以男性视角展开,即使戏份最吃重的女性角色,总不过是“男主角需要解救的受害人”或者“男主角的恋爱对象”这样的角色,甚至由女作家写成,并且所有观众都公认戏眼全在女主角身上的《飘》,我们勇敢坚强自私果决愚蠢美丽的奥哈拉小姐,仍然是饱受战争折腾在饥饿的恶梦中不断惊醒需要船长的安慰的半被保护者(用“半”因为奥哈拉小姐实际上完全有能力自我保护)。让女性摆脱“受害者”与“恋爱对象”而正式升格为电影中真正的hero的,之前说过了,是公映于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当然这是针对美国电影而言,Nikita比《沉》早公映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混搭的话,很容易造成“男性得奖者众而女性得奖者寡”的现象从而给人以“男女不平等”的感觉。

但是,事实上,在当今,奥斯卡也好其他电影节也好,仍然坚持将男女演员分开竞争“表演奖”的做法,才是最大的不平等。“最佳女主角”这个奖项的存在,且其永远比男主角奖先颁发的事实,都是在无声地向人表明——及至今日,尽管涌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题或者以女性视角为中心的电影,但从整体上来说,女演员仍然是男演员的附庸,是电影中的装饰品……

当然奥斯卡作为一个——正如前N篇所言“体现美国中产阶级道德观与审美意趣”的电影party,要求它站在如此的人道主义和唯艺术至上的高度去改变陈规,似乎是要求过高了。但是喜欢“从缺”的傲娇的台湾电影节有没有,全世界除欧洲部分国家及母系氏族外男女地位最为接近的地区有没有,你们什么飞机都搞过了,要不要考虑看看下次把“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合并成为“最佳主角奖”,共十五个提名名额,所有评审可投一到三票,最多三个得奖名额(就是如果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差距过大,则只有一人得奖),最后颁奖时排名不分先后~~~这合理多了好吧!

最后,一如最佳男主角一样,这里也有一张20年来的最佳女主角名单。
所不同的是,我去掉了“外形”和“国籍”这两栏,因为大家看下去就知道,这所有20位影后,不能说个个美得惊人吧,但绝对没有丑得坑爹的——没有体型超重的,没有顶着啤酒肚的,没有发际线退到后脑勺的,没有晚上走出去会吓到路人的,顶多就是“优雅地老去”。这20人里排除年龄的差异,最丑的大概也就是Hilary Swank了……而其中能够打到+2分的美女至少有10人众。所以尽管“美男”即使自我毁容也未必能得到评审的垂青,“美女”跟小金人却是没有任何冲突的。如果实在像Nicole Kidman或者Charlize Theron这种美到坑爹的有没有,也只要在电影里装个假鼻子或者增肥个十几斤就OK了。于是外表上的比较没有意义
还有一点,就是当年在“最佳主角”这一项中空缺的“最佳电影”将以红字标出

年度 影后 角色 最佳电影
1992 Jodie Foster 0/0 0
1993 Emma Thompson 0/0 Unforgiven
1994 Holly Hunter 0/0 Schindlers List
1995 Jessica Lange 0/0 Forest Gump
1996 Susan Sarandon 0/0 Braveheart
1997 Frances McDormand 0/0 The English Patient
1998 Helen Hunt 0/0 Titanic
1999 Gwyneth Paltrow 0/0 0
2000 Hilary Swank 性倒错/0 American Beauty
2001 Julia Roberts 0/0 Gladiator
2002 Halle Berry 0/0 A Beautiful Mind
2003 Nicole Kidman 抑郁症/传记 Chicago
2004 Charlize Theron 精神分裂/传记 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5 Hilary Swank 0/0 0
2006 Reese Witherspoon 0/传记(男主角) Crash
2007 Helen Mirren 0/传记 The Departed
2008 Marion Cotillard 0/传记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9 Kate Winslet 文盲/0 Slumdog Millionaire
2010 Sandra Bullock 0/0 The Hurt Locker
2011 Natalie Portman 精神分裂/0 The King’s Speech

如果将这张表单与男主角的表单对比,就会发现几个有趣的地方:

1. 同时得到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的电影数为3,而同时得到最佳男主角的为5,这个比例相差了10个百分点。
而且我们别忘了,在同时得到“电影”和“影后”的名字当中有一部坑爹的《莎翁情史》。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就是如果讲出去说它当年没有潜规则真是鬼都不信,再考虑到女主角那华丽的投胎术,so……

2. 在影帝的表单里,有7部传记,而在影后这边有5部传记,比例依然相差10个百分点。
而且请注意一下,Reese Witherspoon这个仅次于Gwyneth Paltrow坑爹的影后所出演的这部传记片是男主角的传记片。近20年里可没有任何一位影帝是从女性传记片中诞生的!

3. 在影后的表单里,“普通人”的比例跳水级增长,这倒是跟现实生活中女性成为连环杀手或者成为绝对的同性恋者或者罹患孤独症之类的疾病的比例都要远远低于男性相吻合。
但是同时,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后果:如果我们回头去看影帝的表单,会发现影帝们出演的影片,即使非当年度最佳电影,但基本上都不算太小众或者太默默无闻的片子。而假如我说Fargo或者Blue Sky,估计看过的人就不多了吧

4. 这20年的影帝和影后当中各有一位得到过两次小金人的,分别是Tom Hanks和Hilary Swank。
但是如果我们算上1989年得到影后的Jodie Foster,四度获得奥斯卡的Katharine Hepburn,还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玉婆Tyler,Vivien Leigh,Ingrid Bergman,多次获得影后的女演员在总体数量上要远胜于男演员

最后仍然是轶闻时间。

1. 这20年来分别有一位非英语国家的男演员和女演员,通过一部非英语对白的电影,在当年度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得到了“最佳表演”的殊荣,他们是来自意大利的Roberto Begnini和来自法国的Marion Cotillard,是真正意义上的前无古人,希望后有来者。向两位演员,及意大利和法国的电影工作者们五体投地!

2. 这20年来,最坑爹的影后是Reese Witherspoon和Gwyneth Paltrow,想来是没有争议的。
如果各位记不拎清的话,1999年通常被认为《大兵》与《情史》,枪与花相争的一年,但是我却记得,同年,有一部关于英国王室的传记片也参与了最佳电影与最佳女主角的角逐。如果说最佳电影我属意《美丽人生》的话,最佳女主角至今想来也应当属于出演《伊丽莎白一世》的Cate Blanchett,无论是“角色难度”还是“完成系数”,CB要高出一个宇宙级吧……真真叫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啊你妈!
而RW这一年则是《撞车》与《断背山》,仅限于美国地区的种族问题与放诸世界皆准的爱情问题大对决的一年。那一年的女主角提名是Judi Dench(MRS. HENDERSON PRESENTS),Felicity Huffman(TRANSAMERICA),Keira Knightley(PRIDE & PREJUDICE),Charlize Theron(NORTH COUNTRY) ,Reese Witherspoon(WALK THE LINE),你光看KK演的那个柴火妞版打死我都不会承认那个是Lizzy的山寨P&P女主角都能入围,可想而知当年的女主弱到一个什么地步,好像RW只是运气好有没有。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同年的女配角提名:Amy Adams(JUNEBUG),Catherine Keener(CAPOTE),Frances McDormand
(NORTH COUNTRY),Rachel Weisz(THE CONSTANT GARDENER),Michelle Williams(BBM),实际上BBM并没有“女主角”,而Weisz在Gardener里绝对是“女主角”(如果奥斯卡坚持要给“主角”分男女的话,那戏份最多的那个女人,就是电影的“女主角”有没有!不然你凭什么给“主角”分男女,你tmd又不给BBM多一个男主角的说!),实际上Williams和Weisz随便派一个去女主角提名那边就能把那一路水货全都灭了!这个就属于“奥斯卡提名投机”当中“田忌赛马,被马踢飞”的战略性错误,咱们下回再表……

奥斯卡深度吐槽之最佳男主角

奥斯卡,作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每一年都在告诉全世界的女性——平等还远未到来。

第一桩是直到2010年,小金人才第一次被女导演捧起(我们先不研究小金人为什么是男性而不是女性或者干脆雌雄同体的问题),而这位女导演不仅是当年学院众志成城想要给他点颜色看看的用一个小朋友都编得出来的简单故事和惊人的特效技术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了12年的全世界票房纪录的卖座帝卡梅隆大叔的前妻,而且在她的执导生涯中只见比她前夫还man的糙老爷们片儿。这无疑是昭示女性导演,如果想获得奥斯卡的承认,除了要找对人结婚,找对人离婚,还要在电影中“女扮男装”(我不是攻击Bigelow姐姐,但依她那个块头儿,想在现实中易装应该也不是神马难事)

第二桩,是所有观众——尤其女性观众——年年岁岁常抱怨,岁岁年年无转变的奥斯卡一条不成明文但现实存在的惯例:金发碧眼,人间胸器,青春无敌什么的全都不影响女演员得到女主角奖,相反,长得丑的女演员是不受不金人待见的,而在另半边天空下,金发碧眼,人间胸肌,青春无敌的男演员有没有,统·统·别·想·得·影·帝!!!

这第一桩自然是板上钉钉的。第二桩,我们倒是可以讨论一下。作为一个优秀的考据宅,姐姐曾经想过做一个程序,将历届影帝的年龄,人种,国籍,饰演角色的特殊性及其普帅程度——所谓“普帅”即是符合大部分当时观众审美的——输入,然后看看这条曲线偏离“在电影中饰演普通人的美国年轻白人帅哥”这个标点有多远。最后没找到这个美国时间,以下我列出了从1992到2011年,也就是20间的男主角。

这张表是这样的,18岁到50岁之间的,像阿汤哥小皮小李基努这种曾经以美貌影响到时尚潮流or引发过全世界女性疯狂的or三次以上进入“全世界最性感50男”名单的,为“超帅”+3分(我很遗憾的说,尽管暮光男不是我的菜,但按照这个标准他是在这个计分标准内的),在电影中总是or多次出演帅哥类角色or在任何公众论坛上说此人长得帅极少会受到攻击的如George Grooney这种就算“普帅”,+2分,虽然不算普通意义上审美的帅哥但尚算“五官端正”,且有某一脸部or身体特征颇受好评的如Nicolas Cage(丫马脸噘唇又秃头但有一双非常好评的眼睛)此类为“微帅”,+1分。
那些很少有人讨论其饰演角色相貌,而在说到本尊的长相时,虽然不至于众口称帅(往往具备或过老或过矮或过胖或鼻子过大之类的缺点),但要是有人说他好看也不至于引起骂战的,为“标准”,0分(CF叔在Darcy的时代可以算+3分,今年算上他的年纪,我给了0分,很公平有没有!),被群众默认为“只能是演技派”的,-1分,如果你在公众论坛上说他帅,会接收到一车皮“你口味好重”之类板砖的,-2分,会接收到一广场上述板砖的,-3分。
因数据统计需要模型,我们不考虑一些“老来俏”的个例,但凡获奖时年龄超过50岁的或者不足18岁的,都在原来基础上减1分(这就是Hopkins得分的由来)。

“角色”这一栏用/划成两部分,角色如有身体或心理或智力障碍或性向为同,则在/前标出,否则标记为0,/后表示影片是否个人传记,如是则为1,否则为0(看上去很像传记如《角斗士》但实质仍为虚构的仍为0)

如当年的最佳影片正是影帝主演的,则在“最佳影片”栏中标记为0,否则列出当年最佳电影片名(读者可自行对照最佳影片当中主角的表演)

年度 影帝 国籍 角色 最佳影片
1992 Anthony Hopkins 英国 -1 精神变态/0 0
1993 Al Pacino 美国 0 盲人/0 Unforgiven
1994 Tom Hanks 美国 0 同志/0 Schindlers List
1995 Tom Hanks 美国 0 智力障碍/1 0
1996 Nicolas Cage 美国 1 酒鬼/0 Braveheart
1997 Goeffrey Rush 澳大利亚 -2 心理障碍/1 The English Patient
1998 Jack Nicholson 美国 -1 0/0 Titanic
1999 Roberto Begnini 意大利 0 0/0 Shakespeare in Love
2000 Kevin Spacy 美国 0 0/0 0
2001 Russell Crowe 澳大利亚 1 0/0 0
2002 Denzel Washington 美国 2 0/0 A Beautiful Mind
2003 Adrein Brody 美国 1 0/0 Chicago
2004 Sean Penn 美国 0 0/0 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5 Jamie Foxx 美国 1 盲人/1 Million Dollar Baby
2006 Philip Hoffman 美国 -3 同志/1 Crash
2007 Forest Whitaker 美国 -3 0/1 The Departed
2008 Daniel Day-Lewis 英国 -1 0/0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9 Sean Penn 美国 0 同志/1 Slumdog Millionaire
2010 Jeff Bridges 美国 -2 0/1 The Hurt Locker
2010 Colin Firth 英国 0 口吃/1 0

对照这张表,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是一个得分在+1或以上,也即至少有“微帅”的男演员,而又想拿小金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种:

1. 改变人种。
成功案例:DW叔珠玉在前,Jamie Foxx。
案例分析:DW可是当年正是红得发烫的大嘴萝卜想kiss的对象,你硬要说不帅我也没办法,基本上DW叔的长相至少在他得奖的那个年纪,还是颇当得起“帅哥”之名的。人家不仅拿了小金人,而且对手还是“精神障碍/传记”《美丽心灵》(不用我说,你光看这张表也知道这个组合有多么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牛X吧!
难度系数=上帝创世纪,万般皆是命

2.改变民族。
成功案例:Crowe
案例分析:当年Crowe虽然已经有发胖的迹象,但美国甜心还是为了他抛夫弃业,把自己毁得够呛,你千百个看他不顺眼,总归占个man字不是。他得奖那年非但演的是个普通人,而且还是部动作片,神不神,奇不奇!你看Bruce Willis怎么就没拿过小金人(他ms连提名都没有过吧!)你看我家正宫娘娘Kevin Costner怎么就没拿过影帝(丫只有最佳导演奖),你看看20年里有6个外国人,(前)英联邦国家就是比拿美国护照的占便宜有没有(这里要说明,光是换护照是没有用,你就算是在美国生的,至少也要在美国以外地区长大这样才算数)
难度系数=摩西过红海,父母前世定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两种属于上帝级别的方法,常人就是想到也用不着,别泄气,下面我们针对问题想办法。“扮演普通人的美国白人年轻帅哥”这个属性里,“美国”和“白”既是上帝管的无法改变,“普通人”,“年轻”和“帅”总是可以变的吧。于是在“自我改造”这个阶段有下述方法:

3.特殊角色。
成功案例:Nicolas Cage
案例分析:这个人算是比较罕见的长得不寒碜观众的同时被公认为“演技派”的。其实Cage叔接戏的逻辑非常难以捉摸,感觉上只要他手紧了,什么剧本都要。他的“演技派”名声其实是这部戏建立起来的,从此以后“以眼杀人”吃遍天下。
难度系数:range很宽,所谓“特殊”,其实CF叔这样的角色也算“特殊角色”。像Cage也不过就是“挑到了一个主角是酒鬼的剧本并且通过了试镜签了合同然后好好演戏”这样程度的艰苦而已。但是有些同学,比如今年最佳男配CB同学,那个吃胖了又饿瘦,精瘦了又催肥,如此以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为乐的自虐派也是有的。单看你个人觉得“要多么特殊才能掩盖你那俊美的容颜”了

4.和时间耗。
成功案例:Marlon Brando
案例分析:他年轻时有多帅大家去google一下就知道了。意大利裔美国白人年轻帅哥有没有,帅到那种无论他去挑战多特殊的角色都无法掩盖他俊美的容颜,帮奥斯卡忘掉什么“方法派演技”之类的坑爹标签(小李你看到了吧,你慢慢的……)其实他在《教父》里难道表演方式就改辕易辙了吗,就脱胎换骨了吗?并不见得,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老了and肥了。岁月如飞刀,却不是一把整容的刀,而是一把毁容的刀。
难度系数:这只是个拖时间和积rp的活计。小李你只要保持身体健康,按照目前的tempo和方向接戏,在你70岁的时候,如果奥斯卡还有良知的话,就算不给你影帝,至少也会给你个“终身成就奖”的。

5.自主毁容。
成功案例:无
案例分析:如果你跟Brando一样意大利裔跟达芬奇同名有没有,美国人有没有,年轻前途无量有没有,一夜跃入“巨星”行列有没有,帅到演疯子演傻瓜演孤癖症演躁郁狂演双性恋诗人的传记这些都无法盖过对你那惊世绝艳人神共愤的美貌有没有,那么如果你很想很想很坑爹地想要小金人,你就能发现在这个组合里你能够改变的只剩下一件事了——抛弃你的“帅”。小李是这一方法当中最有希望第一个获得成功的案例。这个方法之所以到目前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请你们去问奥斯卡评审,身为女性,我无法解释。
难度系数:请你们去问小李。

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有没有。人种和民族是“命”,和时间耗算是“积功德”,挑角色算是“读书”,自我毁容没有成功不算在内,那么我们还剩下“运”和“风水”,也即是说造物的决定投胎的方式我们无法插手,自我努力也到了一个尽头,这种时候影帝也是有可能被“时势”和“环境”造就的,但这两项如风随雾,是以无法计算“难度”

6.多多烧香。
我们会发现这个表上终于还是有个“美国白人年轻微帅”的哥在一部非传记电影里表演一个普通人而拿到了小金人。这个,就是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影帝Brody,而这位影帝之后非常惊人的——再没有出过精品。他就仿如昙花一般,在最好的时刻开放了,然后就散了。
以他之后挑选剧本的眼光和表演来看,他当年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波兰斯基选中了他做主角。而当年的最佳电影几乎已经注定是Chicago了(这个一来属于公关问题,二来是歌舞片太久没有得到过最佳影片了)。这既是补偿波兰斯基,也是补偿Pianist
这种时机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好比问说当年小李如果没有卡梅隆大叔而直接撞到Scoccese手上,当年Depp没有遇到TB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导演适合他~~~who knows
这就是传说中的“运气”啊

7.等待时机。
奥斯卡史上只有两次连庄的记录,第一次是Spencer Tracy,再来就是T.Hanks了。而事实上幸亏Gump在《费城故事》之后,否则TH也不可能创造记录。而后来的Crowe就没有这么好运。可以说《美丽心灵》具备了一切得影帝的条件,得不到的理由除了“当年有DW”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他前一年刚刚得过”。可以说假如《角斗士》那一年Crowe没有拿到小金人,那么次年影帝入谁怀抱就真的悬念了。正所谓“来得狠来得努力来得漂亮都不如来得巧”,DW的小金人有技术成份有人种因素也是时机挑得正好

OK,介绍完“帅哥如何拿到影帝”的七宗罪。下面说一些姐姐在挖数据的过程中发现的关于表演奖项的,算是轶事吧。

1. “帅哥不能得奖”这个惯例是在70年代之后才形成的。事实上在30到50年代,奥斯卡影帝当中帅哥至少能占到一半的名额,而且还有Clark Gable和Laurence Olivier这种可以打到+3分的大众情人级别帅哥。至于70年代后评审们对“男演员的美貌和演技不能并存”这个奇怪的逻辑怎么就执着起来,可能是女性意识的崛起让这些以男性为主的评审们对自己不如明星们漂亮这件事情突然在意起来了吧。

2. 通过以上的列表可以发现70年代之后,除了对男人的长相突然敏感起来之外,就是传记片这一类型在各“最佳”奖项的争夺上先天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传记片即使不是“独角戏”至少也是“围绕单个角色为轴心展开的”,影响了各角色间的平衡,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虽然“最佳影片”从理论上应该是剧本,导演和表演都最佳的电影,但在奥斯卡历史上,实际只有三部影片能包揽这五大奖项,它们分别是《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和《沉默的羔羊》

3. 以上三部影片当中,30年代的《一夜风流》中的男女主角是情侣,可以算是男主角救了女主角,70年代的《飞越疯人院》的男女主角是对手,男主角想获救而女主角横加阻拦,而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的男女主角介于对手和情人,拯救亦被对方拯救,阻挡亦被阻挡,这算不算是反映了两性关系的时代变迁呢?

4. 在2中所列的三部影片中,后两部都是关于心理问题——社会的或个人的。所以又以基本言情的〈一夜风流〉最为特殊,真正意义上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最有名的以纯言情身份得到奥斯卡的大概是〈莎翁情史〉吧——不过出名是因为够坑爹,当年的奥斯卡应该是〈美丽人生〉的你个坑爹!)。
生于海斯法典时代的〈一夜风流〉作为没有任何亲热或者暴露镜头的言情片,不仅开创了screwball这一剧种,而且改变了美国男人的穿着方式(从此美国男人在衬衣底下再不穿小背心),并因此间接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动荡(一大批小型男士内衣制造厂倒闭),Gable啃萝卜的样子还诞生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卡通形象兔八哥。
因此可以说,这部小制作的言情片,不仅以其惊人的得奖纪录,且因其对文化及经济产业广泛深远的影响,是80年来奥斯卡真正意义上的“王者”。

5.〈沉默的羔羊〉并没有〈一夜风流〉如此深远且广泛的影响,但这是第一次在大制作的美国影片中出现担任“拯救者”身份的女主角,并且是第一次将犯罪心理分析搬上屏幕。这间接促进了犯罪心理分析在实际罪案调查中的应用,并导致了之后的美国电影中但凡有以“拯救者”身份出现的女性必与Claris有几分相似,而如cm这样以犯罪心理分析为主题的电视剧几乎是责任性必须要向这部电影致敬。而且这是第一次,连环杀人犯捧起影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老无所依〉拿到的是最佳男配)。

6.这三部电影拿到的剧本奖都是“最佳改编”。

7. 这三部电影之外,奥斯卡史上只有一部电影同时拿到了最佳男女主角奖,这就是《尽善尽美》(1998)。除了充分说明“表演奖是用来做公关送人情的”之外,这涉及到另一个我对奥斯卡非常在意的问题,就是——奖项配置的问题。我们下回再表

奥斯卡深度吐槽之导演篇——Tool or Hacker,亲爱的Fincher童鞋?

我跟Fincher叔真也算是缘份吧,要不是执着于Colin叔,再加上最近精神力崩溃了一回,我早就对大叔的新片码出一篇“小三乘虚而入,正妻奋起反击”的腐文来了。这一拖把我的腐魂给拖过去了,昨天晚上散步去ugc本来想随手捡本片看,因排队者众就在周围游荡,正瞅见mk2的门口还挂着tsn的海报,又入场看了一遍,总算有点基情之外的东西可说。

好莱坞影坛上有两位David,一直被拿来比较,因为Lynch和Fincher除了同名之外,在剪片的时候都不顾观众死活,选题材的时候都偏爱怪人怪事,都热衷于表现暴力,而且都是同人男。不过相比于DL的诡异,DF那种“世界的尽头,我们一起来看礼花”的黑色浪漫,其实更对我的胃口(DL名下我最喜欢的还是《象人》这种温馨的东西)——当然是在Zodiac之前。今年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相同点——这两个David都没有拿过小金人,而且两人的提名次数也只差一次。

表演奖上,我们都知道奥斯卡喜欢丑的不爱俊的,偏爱老的或者小的,通常一二不过三(贝宁姨悲催了),而导演既不出脸,又有DL这种被公认为“当代最好的导演之一”(这真是“公认”,乃们不信去看他的作品在imdb上和烂蕃茄上的评分)而三次提名都得不到奖的先例,奥斯卡到底是怎么选择颁发小金人的对象呢?

这就涉及到姐姐今天要讲的一个主题:你想做tool还是hacker?先解释一下这个两个词,hacker原意指“伐木工”,现在对这一英语单词更常被用到的解释词条是“黑客”,这个语意的跳跃起源于1960年代,依Brian Harvey的说法,当时MIT的学生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tool,就手好用整齐专业,品学兼优的乖学生,另一类则是hacker,白天翘课睡觉无所事事,晚上却精神饱满去搞些自己喜欢的旁门左道。

就像中国用出生年代划分导演一样,奥斯卡在骨子里也把导演划分为两类——tool型和hacker型。前者往往是科班出生,即使不是也必然是老老实实的从大制片大导演的手下混出来的,要不然就是家里祖上是混这行饭的,拍出来的电影讲究黄金比例,扎实稳定,有风格得来又不会奇突到影响票房,群众喜闻乐见得来又不至于流于“庸俗”。后者就像DF或者Quentin这样,半路里出家的,不是叙事方式奇异就是风格黑暗,再不然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欢搞特立独行那一套。票房没有保障不说,喜闻乐见的那帮子群众往往也是些三教九流不是哪里来的人物,跟奥斯卡搭不上界。

对于这两种类型,前者随随便便第一次提名小金人就可以给出去,后者则是千锤百炼总归先要将你招安了才算(提名是学院下属部门负责的,跟最后决定得奖名单的不是同一批人,所以有时候感到得奖者别扭,往往就是因为底下交上来的提名名单让学院本部的评审们感到别扭)。

所以我们亲耐的David童鞋,Fincher大叔,因其对小金人的真挚热爱与不懈追求,终于跟另一位David同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招安之路。前年那坑爹的Benjamin,就是看在小皮的面子上,我也没能忍住骂爹的冲动,而这部全不见DF式punch的温情传记片终于为大叔赢来了一个提名,再转头看看大叔明年赫然就要remake《龙纹身的女孩》,这条不归路特么的多么眼熟啊,有一位martin scorcesses童鞋就是在remake之后终于得到了老师的小红花……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我真宁可DF叔你不要这奖也罢!说真的这也没有奖金不是么!

于是,这一腔怨念都是希望他今年把这奖给拿了,如此这般像个吊个驴子跟前的胡萝卜(我不是骂DF叔),总归是个祸害!

这部电影的好话就不必说了,凌厉的剪辑完全忽视美国观众以往表现出来的需要特别照顾的智商直接在几场问讯场景间切换,当Mark说出那句名言时拉风的特写,该去掉的情节和需要保留细节一切都干净利落,配合上Mark那仿佛神经质自言自语般的飞快语速,期间偶尔贡献两个划艇大赛时的移轴,正应了plato的一句话:Beauty of style and harmony and grace and good rhythm depend on simplicity……这也是姐姐的审美哲学,所以一切都好,很好。

但这片子得不了奥斯卡,不管中途有没有国王这匹黑马杀出,它都拿不到小金人(如果没有国王,最有可能是fighter爆冷,真的),因为它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拍出了这样一种效果。

这部电影在说什么?说MZ先生从白手起家到变成亿万富翁的奋斗史?如果这样,选Bill Gates当主角怕是更合适吧,还励志呢有没有。说几个哈佛小青年纠结的基情四射爱恨纠缠的关系?如果是这样,这片子应该改个名字叫做《同窗之爱》或者其他什么的。说MZ其实不是个asshole只是刻意要经营自己asshole的形象?如果是这样……跟我们有P关系?

我不知道DF童鞋作为一个叔辈级的人有没有意识到,他选择这个本子,再用庭审将故事串起来,直接造成了几位当事人:男主角MZ,控诉他残酷无情始乱终弃的Winklevoss兄弟和Eduardo,以及从未在审讯过程中出现却直接导致MZ和ES反目的Sean Parker——我们不说这些现实中叫这些名字的人,只说这些角色们——以同一个时代中截然不同的价值与生活取向而成为对立的符号,一个时代三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的时候,三种选择:tool, hakcer,cracker,是要沉寂,要革命,还是要颠覆?

Winklevoss兄弟是tool完美的代言人,家境优越,哈佛高材生,皮划艇队主力,etc,有一幕是某位W(应该是哥哥吧,我对这两兄弟脸盲)居然说出“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们是havard的gentleman”,我看着高挂在他身后的学院旗帜,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兄弟,你应该去读hogwarts才对啊!不,即使在那种中世纪的氛围里,HP当中也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说出如此高贵的话吧!难怪大家都想泡havard男,如果21世纪的哈佛校园里真的还有人讲这种台词,那么神你一定赐我一个吧!(神说“这队都排到下世纪去了”)。而当遇到纠纷,他们处理的方式也是正统地——告诉爸爸,去找校长,向法官大人投诉如此。

ES同学从本质上来说其实跟这两兄弟是一国的。这也是为什么剧中还要在facebook的创业过程中插叙ES同学加入凤凰俱乐部的细节过程(越来越觉得Hogwarts其实是参考了哈佛吧!JKR你对得起英国人民吗?)

而电影中间才出现,一出场就横刀夺爱的SP则是cracker。
题外说一句,这个出场的安排自然是为了一次性说明他的生活习惯(爱ons,而且喜欢啃嫩草)同时表明他的身份,不过还是太刻意了,不信你去中国抓个法语系的美眉问她google的总裁或者apple的总裁是谁,你看她会不会知道!一般群众除了特别follow业界新闻的,只会下载音乐,谁会记得网站的创办者是谁啊。
我不是诬陷SP,就电影中的这个角色确实承担了这个符号,一方面是借用了ES同学的怨男口吻——他一再明示SP对facebook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除了去掉the的这记小聪明之外(不过实话说去掉the之后真的clean很多,这个案例完全可以拿到什么命名学的课上去讲),另一方面则是SP总是自我标榜“我改变了音乐产业”——这句话更合适的说法是“拖垮了音乐产业”,虽然也有音乐创作者反对版权制,但自愿分享和“被分享”是两个概念,盗版和网络下载这两件事当年对音乐产业之伤害巨大世人皆知
最后自然就是SP带领MZ做的许多无聊恶作剧,其中包括令得MZ和ES分手这一桩,以及最后因自我放纵而拖累刚刚成立的公司。

cracker跟hacker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就像电影中的SP和MZ好像有很多共同点,短时间内在一起也很玩得来。但从本质上来讲,cracker是破坏者,而hacker是创造者。

我去面试的时候,老板问了我的出生时间,然后说“你是年轻人啊”,看我没有明白过来,他解释说“密特朗1981年当选总统,这对法国来说是标志性的一年,只要是这一年之后出生的人,我们都叫‘年轻人’”。那么按这样说法,我和MZ也可以分成前GNU时代和后GNU时代出生的人。我们看起来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却生在两个信息时代,对我而言,他也是“年轻人”。

他在这部电影中代表了后GNU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我不在乎你赚多少钱,你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腔调说话,我只在乎你脑子里有多少东西,你能给这个世界创造出什么东西,我只用你的造物而非你的所得来定义你这个人”的hacker精神(话说这样House大叔“只要我的答案是正确的,你就是上帝”的理论真够“年轻”的)。

所谓hacker精神,并不专用于计算机领域,基本上它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对已有的权威发起挑战,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相信答案的存在并不懈寻找,坚信人类的绝对自由,无偿地分享知识,再广泛一点讲,只要满足“独立、自由和分享”这三条要素,就可算在hacker精神内。
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嬉皮文化的延续,但是hacker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分享”主要是针对内在思想而言的,因此不是随便嚷嚷可行的,至少需要具备一门专业技能。而且另一方面,hacker精神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同步到来的。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大陆的限制,它既不能刻意模仿也无法通过学习得来,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骨子里的东西。

而这种对自我的绝对标榜,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对难题的无尽钻研,同漠视别人的感受,无视既有的规则,固执与偏激,这些特质是相伴相行的。MZ不是asshole,也是不要把自己经营成asshole,只是如果他是那个不在23点结束party的网站经营者,他是那个拒绝了microsoft的出价把自己的程序放在网上无偿供人下载的programmer,他是那个和女友分手了就喝着啤酒写日志的blogger,他就是这样的人,他就会耍小手段拖住W氏兄弟不让他们有机会找到另一个programmer抢在他之前把网站做出来,他就会耍小阴谋报复自己的好朋友,就会在blog上口不择言而不会先行想到这样会伤害到他人。

这是一个时代的某一种选择,没有比现在好,比现在坏,只是不同而已。但是以这种选择作为主角来呈现,却不去洗白他的幼稚和荒唐(MZ和ES两个人在庭审上以“虐待动物”和“考试作弊”互相吐槽实在太好笑的幼稚了),狡猾和欺诈(mz绝对是欺诈了W兄弟的),这样是拿不到小金人的。

但是DF应该拿到奥斯卡。因为他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却拍出了这种效果。

我一直想如果Fincher叔有一天对网络世界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拍下村勉大战世界头号黑客KM,或者Stallman爷爷传奇得仿如邪教教主(无贬义)一般的存在,等等。Facebook很时新,但也很轻,轻得不像DF。大叔甚至煞费了一番心机地帮助观众跨越了专业障碍——姐姐记得前几期有一番blog说道数学家的传记难拍,其实it男的传记一样难拍,因为工作无非是写代码而已,而一般观众又看不懂他在写什么,我等观众也无法从区区几行代码里看出好坏来,如此很难表现主角的厉害,于是导演怎么向观众说明“此人厉害”又不用拿一大堆专业术语把观众淹死就是考功力的时候了(不过选perl放在台词中不是很明智啊,因为这词译过来就是“珍珠”,造成了某些同学的理解错误)

DF此番如此用心,做足了功课,在既没有剑走偏锋的前提下也没有完全失去自己的风格,如此都无法得到小金人的垂青,真是天知地知奥斯卡的评审知道了。你们千万别给我乌鸦嘴说中明年等他remake的时候给他最佳导演……

奥斯卡深度吐槽之最佳电影篇

这个从最佳剧本直接跳到最佳电影是不是穿越了呢?毕竟有些电影看剧本根本不知道会生出来什么东西,直到电影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呈现(比如所有蔡明亮及王家卫的电影),“最佳电影”这个永远放在最后颁的奖项,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之前所有颁发的奖项的总合,但这不是简单的平等相加,因为像《拯救大兵瑞恩》败给《莎翁情史》这种坑爹的事情也是有发生过的。

那么在最佳电影之前颁的各个奖项当中,权重最大的,合理猜测应该产生自各项主角,导演或者剧本(史上应该是没有任何一部最佳影片在这几个奖项上全部踩空的,〈芝加哥〉至少还有个最佳女配)。
作为一个技术民工,我比较相信数据统计。有鉴于81届及82届的最佳影片在表演奖项上集体吃蛋,且史上有一部跨时代的作品《泰坦尼克号》,它在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当中无一斩获,在最后得奖数量上却是奥斯卡除了《宾虚》和《指环王》之外最大的赢家,于是我们可以将表演奖项排除“最大权重”,只用剧本和导演这两项对比最佳电影来看看这十年间的奥斯卡名单:

第七十四届: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美丽心灵》

第七十五届:最佳电影 ,                                           《芝加哥》

第七十六届: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指环王》

第七十七届:最佳电影,                         ,最佳导演《百万宝贝》

第七十八届: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                 《撞车》

第七十九届: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无间道风云》

第八十届    :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老无所依》

第八十一届: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第八十二届: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拆弹部队》

第八十三届:最佳电影,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国王的演讲》

也就是说在这十年当中,只有《芝加哥》和《百万宝贝》这两部最佳电影没有同时得到最佳剧本,跟最佳电影而非最佳导演的比率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排除《芝加哥》是歌舞剧这一特殊剧种的话(一般这个类型的影片跟最佳配乐的关系更大一些,它得到了最佳配乐,最佳美指,最佳服装,最佳剪辑这些歌舞片传统奖项),十年里只有一部非最佳剧本的最佳电影,可以说只要猜对了最佳剧本,就只剩下是“原创”还是“改编”得到最佳电影这样的问题了。

而对照这个列表,不难发现,虽然“原创”听上去比“改编”牛X很多,但实际上最佳改编剧本成为最佳影片的比率要高于最佳原创剧本。这揭示了美国电影学院的群众基础。但凡是“改编剧本”,除了《无间道》这坑爹的难得一见的remake最佳电影之外,多是改编自名著或者畅销小说,其故事性,叙述方式或者是想要表现的主题无疑是被大众所接受且喜爱的,相比于原创剧本来说,至少在学院派的意识里,要更严谨与完整一点。

那有没有一部电影既是最佳剧本又是最佳导演却不是最佳影片的呢?有的,这十年间有幸就出了这么一朵奇葩——《断背山》是也!
而实际上更好玩的是,《断背山》当年得到了最佳女配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三项表演提名,而它的对手只有最佳男配一个表演提名。
最后最佳男主角输给《卡波特》,且当时谁也没有想到HL会英年早逝,倒是无话可说。最佳女配角输得就冤枉了(就表演难度上来讲MW的角色要复杂很多),以至于后来几年Oscar一直想把这笔坏账给MW找回来,而男配角那边居然是给了乔治·克鲁尼,群众对此结果纷纷表示不能理解(我不想这么讲,但GC大叔是真正意义上的“男花瓶”来的)。

所以不难推论出,由颁奖典礼的进行顺序,给人好像是由表演奖项剧本及导演的归属最后决定了最佳电影这一奖项的幻觉,但实际上真正产生投票结果的顺序却是:各位评审心目中已经有一个最佳电影的得主,最后为了平衡使场面上好看,权衡之下颁出了其他奖项,而这权衡之中,最需要得到的是最佳剧本(比如上一届为了修理卡梅隆大叔,在A Serious Man和Inglourious Basterds如此劲敌围攻之下,The Hurt Locker硬是不可思议地得到了最佳原创剧本),最后拿来完成交易的则是表演奖项。
仍以78届为例,最后以结果来看,《断背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撞车》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最佳剪辑,各拿三个似乎很公平的,但是如果MW得到最佳女配,就必须要将最佳男配的奖项颁给《撞车》以平衡(Titanic能输光表演奖项得到oscar,除了一堆技术奖项之外还得有个最佳导演奖才算名正言顺,而要论摄影之类的技术奖,明显又是BBM更有资格拿),而Matt Dillon当年在Crash里的表演要拿这个奖实在是说不过去,给他而不给Jake Gyllenhaal就摆明了是存心压制BBM,众评审又不想背“恐同”的黑锅,反过来给JG的话(话说我觉得他当年输给GC太特么的亏了),又回到这个“失衡”的老问题上。于是最后就产生了最佳影片的两大热门在表演奖项上集体挂零,而拿到了导演奖的那个却没有拿到最佳影片这种奇特的结果。

所以最佳电影这个奖,是颁奖典礼的压轴,却是奖项形成的开始。而最佳电影,我们已经说过了,是主题先行的。这就是〈指环王〉可以,但Avatar就绝对不可以的原因(当然要承认Avatar的故事确实弱了点,到底不像指环王有魔幻小说界的基石撑着这么好命了),这也是《拯救大兵瑞恩》一定要输的理由(不过哪个发疯的想到最后是输给《莎翁情史》我的妈)。这也是今年几乎所有人都预测king会拿奖的原因。

时也,命也。

奥斯卡深度吐槽之剧本篇

将来等我挂点了以后,假如我有幸(或者说如果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的话)拥有大笔遗产足够举行一个够规模的世界性电影奖项(像诺贝尔那样给奖金),我会列下一张详细的大概几十万字的清单详细说明哪些电影哪种演员可以得奖,从而保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电影奖项能极大接近我的个人喜好,现在么,杀人放火抢劫乱伦的前卫事体我们留给Cannes领导,和谐美好善良圆满的主流我们还是让奥大叔引潮。这个世界需要光明来衬托黑暗(众:你这说反了吧!)。

是以,Colin叔此番得到小金人,不敢说普天同庆吧,至少我这里应该撒点小花祝贺我们的Darcy先生——无论我再怎么傲娇地否认自己与奥斯卡大叔的审美品味接近,而且也有过好几次在看颁奖典礼的时候生出拿鞋底拍屏幕的冲动,但是借着英语的世界优势,靠着与中产阶级(因电影产业的重要产地——这里说“重要”是指影响力和质量而言——都是发达国家,所以中产阶级也就是电影观众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裙带关系,无论是从既成事实上讲(这是每年最多观众收看的电影颁奖典礼——感谢中国观众的贡献),还是从理论上说(好莱坞电影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电影理论与制片方式),奥大叔都是现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从而也是对一个电影工作者的名誉地位收入事业等多方面最有助力的电影奖项(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奥大叔如此长篇地唱颂歌有没有)。

一没人才二没钱财,我能贡献的只有口水而已。接下来所有奥斯卡提名的且我看过的影片,将统统当成献给Darcy先生的贺礼被品头论足(好多年没动过那么大阵仗了)。除此之外,一直有同学表示我看电影的观点很“独特”,姐姐向来听过就算了,姐姐对哪件事情的观点不独特啊(众:还要脸不脸了!),这次借Darcy先生的东风有没有,针对奥大叔的品味,姐姐就把这些“独特”的观点统统献宝出来。

这届奥斯卡,除了男主之外,我最笃定的奖项是最佳原创剧本,其一是所有提名的电影我都看过,熟优熟劣心里有一本分账,其二就是组成电影的所有元素当中,当以这项我跟伊最有交情。

剧本,虽然不知道官方定义,不过从字面上也很好解读就是“用于拍电影的文本”。于是它既是一种文本,应该在叙事方式,整体结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细节描写上满足一般文本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因影像跟文字表现方式和被接受方式的不同(可以说文字是读者主动接受的,影像则是观众“半被动”接受的),有一些适用于小说等传统文学的评断条件,譬如文笔优美等,被“是否能将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极大的加载于画面中表现”这些唯剧本独有的性质所替代。

比如说在剧本里写说“此时X内心就一块腐肉被群蚁所噬”之类就纯属坑爹了,倒不如平白的直述“X垂着头无意识地剥着自己的指甲,直到鲜血淋漓”或者“X不停用头撞墙直到血流满面”。而至于到底是要剥指甲还是要撞墙,剥和撞到底哪个效果更好更能传达信息,一是要看剧本的文学性评判标准,即是否符合人物性格,二来也可能取决于最后决定下来的电影工作人员(所以定了角色再改剧本也是很正常的,甚至我个人以为非常有必要的程序)。
比如说以上这个场景。假如我们的男主角是梁朝伟先生,那我们可以连剥指甲的描写都直接省略,拍他的脸部特写就足够了,如果我们的摄影师是杜可风,当然这是部手提,于是可以从梁先生的脸部找到一个很刁钻的角度拍去逼仄的天空,如果我们的导演是蔡明亮,这自然是个完整的长镜,可能总体持续五分钟左右(因此像王家卫这种只有自己写剧本了),如果我们的配乐是Michael Nyman,这个镜头会附带钢琴伴奏,etc。而这个同样是想表现“内心痛苦”的场景,如果男主角我们换成黄晓明,导演是张艺谋,配乐是周杰伦,同样的文字将会呈现出……呃,非常不一样的效果。

于是所谓“最佳剧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剥除从剧本成稿后到电影制作完成这段时间内的所有工作,只根据原始文本进行评判,也就是说最公平的评价“剧本”的方式应该是在电影完成前将所有的剧本送交给电影协会,并在保证所有评审都还没有看过任何一部当年度参选影片的前提条件下投票产生。但在实际操作上这自然是不可能达成的。所以剧本既是一剧之本对电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反过来,电影对剧本的完成度有多高往往也决定了一个本子是happily married还是被悲惨地强奸。
剧本好似音乐会中的乐谱,导演是指挥,众演员是演奏者,硬件设施是器材,技术人员是场地环境等等,假如由贝多芬来指挥我写的乐谱,后果应该会比我亲自指挥要好一些(老贝是天才来的嘛,搞不好可以临场发挥一下),而反过来如果由我指挥贝五,结果也是可想而知。虽然理论上不能由我指挥的结果来判断音乐的好坏,但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多少人去看乐谱,所以大家就是这么干的。每年奥斯卡的最佳剧本跟最佳影片永远是孟不离焦。

我不懂看乐谱,但确实有读过剧本。所以我判断一个好演员的首要是看伊懂不懂挑选本子,而看剧本倒真不是太受影片最后达到的效果影响。

最佳原创剧本,看它结构,看它故事,看它给人物安排的举止对话是否多快好省的将人物塑造完整到位,看它的起承转合是否与人物发展对应,看它如何通过细小的地方传达本来在文字中应该表现为心理描写的东西,最后要括弧一下,看它是否要传递过人的或者深刻的或者特别的信息。这一点括弧,因为有些事情我始终认为书本有其独有的无法替代的功能,电影也不需要大包大揽,思想性,大概是我顶不看重的一个环节了——但是奥大叔很看重,因为最佳影片就像应试作文一样是要挑“主题是否合时宜”,而最佳影片与最佳剧本又是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想要拿到这个奖项,积极和谐美好善良勇气之类的光明面还是占多点比较吃香。

之所以这么肯定今年的最佳原创剧本是king,一来人家就是赢在括弧里的那段,经济危机刚刚过去,走出阴影面对强敌的勇气和温情脉脉不离不弃的朋友与爱人,正是时下电影院最需要的,本片在赛季末突然跃出,简直就像神对奥斯卡说“要有光”有没有。二来仅以人物的塑造上这一点,就已经赢透所有剩下的剧本。
像这种四平八稳简直就一副拿奖的姿态杀到,核心人物又是三好老爸五好国王的电影,本来很容易引发我这种人的厌恶(是说颁奖典礼之后我对本片导演是真的厌屋及乌,我代表Fincher叔消灭你!),而引用《真爱至上》里的帅哥首相的话,“英国是莎士比亚和披头士的故乡”,这个英国人写的剧本里面的对话跟莎剧一样妥帖又处处有眼,细节关照润物无声,医生的家庭生活,国王的家庭生活,两人的分歧交集,英国的内政,国际的局势,说起来多么的庞大繁琐又混乱,而在这部剧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分明不乱,一切又都明明白白并不因精悍而浮光掠影,莫说由英国文化孵养出来的美国人折腰,我也折腰。

这是我喜欢的类型——把看似很复杂的东西说得很简单,把看似很深刻的道理讲得很浅显。其实在国王给他的两个小公主讲故事的那段上,我已经在电影院里把奥斯卡的最佳剧本双手奉给本片(当时还不知道到底是原创还是改编的)。如果不是因为男主是Colin叔的话,其实上次奥斯卡大预测时,我最有把握的应该是这项。

最佳改编剧本之所以跟最佳原创剧本分开,因为故事情节人物主题这些东西往往是由原著提供的,这些事宜就转而要放到评判标准的底部。
“改编”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搭成从文字到影像间的桥梁。这里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主要人物的合并或删减或改造,对情节的取舍或者添加——长度刚刚好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是很罕见的,如何处理一些极难以画面化的信息(比如心理描写,或者原作品中通过第三方或者上帝视角直接对主要人物的个性或者行为进行描述),等等。
针对文学改编,尤其是畅销小说或者名著的改编,坊间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以“忠于原著”者为佳。但是画面语言与文字之间怎样才算“忠诚”?有些编剧好像以为拿到了一好故事就算大功告成,剩下不会涂涂改改删删加加的事情,却因为自己本身并不写小说而忽视了原创剧本不会遭遇到的“作品风格”或者“作者的价值观”或者“文笔优美”这一类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BBC在80年代拍的P&P,人物对话简直是从书上照抄下来一样的“原汁”,但最后拍出来的作品却显得刻板严肃沉闷,一点也没有JA的“原味”,这就叫坑爹的“忠诚”。
而正面教材我们则有《断背山》,电影相比小说添加了很多内容,却没有扭曲人物性格,没有丢失原著要传达的讯息,此外在书中通过其独特的文笔想体现的美国偏僻关险的西部风情,甚至原作者是女性这一点都得到了体现(当然最后这一项安导居功,这样回想起来,安导似乎总是跟女作家或者女编剧合作)。好的改编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忠于原著”,而是通过电影语言将原著的风貌滋味气质进一步的延展加深和立体化。

这次改编剧本的提名当中我只看过True Grit,一般来说奥大叔在这两个相对显得重要却较少涉及电影圈内的利益关系的“技术性”(剧本工作者是绝对的幕后,所以应该算在技术奖项内)上是不大会失准的——所谓不失准当然也是就奥大叔喜欢符合古典审美和中产阶级意趣这点特点而言。不过今年奥大叔坑我家F叔坑得太严重,还真是不好说,因为TNS虽然是部好片,但你要说F叔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或者技术宅们的精髓,我以一个IT民工的身份说:真的也不见得(也许F叔十年前来拍这片能更犀利点吧,你妈好歹敢成篇的往里加一般观众听不懂宅人术语有没有)。究竟原著极限如此,TNS的编剧也无能为力呢,还是原著不止如此,是F叔终于带领他的团队向世俗妥协了所以一至如斯呢,我真不晓得。

最后要吐的槽是Inception,其实相比于那坑爹的《孩子们都好》来说,这片也是我极不待见在“原创剧本”的提名名单里的。除去我不喜欢这种把本身很有趣味的故事刻意弄得复杂因而无意义的沉重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问任何一个Inception粉“请问男主角什么人”(是说除了电影中第三者口述的身份介绍和是个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背景揭露之外),谁能给我个除了“失去至爱所以伤心到坑爹的男人”之外更深一点的答案?女配呢?男配呢?
当然,也可以说因为这不是一部人物先行的电影,所以那么长时间的影片主要围绕复杂(我真不觉得哪里复杂了好吗!)的故事展开因此忽略了人物。而这个故事,最复杂最花时间的部分大家应该都承认是其世界观“设定”(总不会有人说是“打架过程”吧),除了世界观的设定之外,这丫就是一动作片。基于这个立场上来讲,这个剧本从根上就不配“原创”剧本。即使诺兰真拿到这个奖,他也应该到今敏先生的墓前把小金人溶掉,并且请全世界的媒体去现场直播——如果他还有身为一个创作者的良知的话(你们谁要说他没看过paprika的话都给我拿命来赌,姐姐全tmd都奉陪!)

漂亮,以及有趣,这就是我在电影里寻找的东西。所谓“视角新奇”,只是我找得比较固执而已。

明天假如有空的话,咱把《黑天鹅》的槽吐了。咱向Darcy先生保证,为了纪念对我来说有历史意义的一届奥斯卡,我这次一定会善始善终的!

TBC

Colin叔,咱圆满了;Fincher叔,咱不跟他们玩了!

因为太确信C叔一定拿到这个奖,所以到了宣布的那一刻,不是激动,只是平静的幸福。C叔很幽默,又内秀,其实他有几度差点就真的结巴吧(笑)。在你这个年纪上拿到小金人,事业差不多是peak了,接下来不用太在意美国人了。是说,我其实一直遗憾你没有去HP啊,感觉没有跟你的同胞玩在一起怪寂寞的呢~~~这次演了女王她爹,回去应该没什么麻烦吧。

其实今年除去受感情因素影响到的最佳女主之外,我的命中率还不错(最佳女配,男主,影片,原创剧本都中了有没有,但这是姐姐我照着小金人的一惯做派猜的,我坚决否认自己的观影眼光跟美国电影人协会是同一款!),尤其是技术奖项,差不多都中了我内心的小名单(不过技术奖项每年都很好猜,因为总有那么一些票房很好群众喜闻乐见电影人却不愿意发什么重头奖给他们的电影)。最让人跌倒的倒不是最佳男配——一来CB这种的就像我讲的正当流行(所以Norton同学大概只会在家里怨自己运气不好了,其实同学你好好的挑下本子以你的资质和眼下这流行趋势你要什么不来啊,不过我也看出来了,就CB同学发表得奖感言的状态来看,他的确是演不了正常人……所以那些非正常人类原来就是他的“本色演出”了),二来R叔原有一个小金人了,King这次又实在得奖太多,这块猪头肉势必要分掉的,最让人跌倒的是最佳导演。

Darren太浮华,Coen兄弟今年太正常(跟他们自己比的话),于是基本上只剩两个选择,你妈想想这个合理性!一个是最佳改编剧本(这个奖项的提名当中我只看过true grit的小说,所以不大好说小金人的取向性如何)一个是最佳原创剧本,在本子上就算打平吧,一个是最佳男主提名,一个是最佳男主赢家,最佳男配女配提名(而且光以表演来讲就应该R叔胜出的),演员上后者赢很多吧,至于在其他奖项上半斤八两,你tmd倒是说说Tom同学这个都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调戏下观众的愣头青在“导演”这个环节上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David大叔赢在哪里?哪里?!哪里!!!
这根本就是存心啊特么的!我替David不值!你妈今时不同往日了,DF的大名未必能保证电影的质量,出手时好时坏的,今年是正常水平了有没有,这部电影准确流畅有没有,你妈的今年不把奖给他是要像对MS一样把他玩到残了在他翻拍某部电影的时候再把小金人给他表面上搞得好像大家扯平实在阴示“这是同情奖”有没有!你妈的你要这样玩Scorcese我没意见,要这样玩DF就过份了啊!Fincher叔,咱不跟他们玩了!以后去拍外语片吧有没有。让这些奥斯卡评审去死去死去死啊啊啊!

另外Troy3一定是潜规则了。最佳动画长片这个奖项我猜错的次数一只手就够数了,居然会栽在你头上!我特么的不信这个邪。当年Troy1是胜在造型上,还有巴斯光年和牛仔基情四射love-hating的关系在那个清纯的时代还是很萌哒。现在这造型技术神马的都长江后浪推前浪了,故事反而还退化成了正邪大战这种死套路,结果能在如今这个保护地球保护动物love and peace占据主流思潮的时代赢如此人兽基萌有爱的《驯龙高手》,除了后台硬简直没有任何其他理由解释,横!

吐槽完奖项,说颁奖典礼——今年算是蛮冷的,笑话都没几个,全靠明星充场面,有时候还要搬出老影像来救场,简直是惨不忍睹,感觉主持人在oscar的典礼上是越来越不重要了啊,以前那些主持人如果现在放一个回顾片的话,一个个都多么的有才华多么的让人怀念啊(包括Jackman)。AH还算有亮点,至少衣服换了好几套,还开嗓子唱了一下,J就是个大花瓶有没有,我越看他越不顺眼(这小子居然凭127小时里的演出拿到提名我就看他不顺眼了),据说伊现在是美国的师奶杀手,真让人叹息啊——美国如果流行这种款的,当年陈大摄影师如果不东窗事发的话,到美国发展搞不好会红唉于是亚洲好歹也能出个靠脸在好莱坞混饭吃的男演员了有没有……

PS:un idiot末尾的t是不发音的唉……是说为什么到了要颁发“最佳外语片”的时候老是搬法语来玩,偶尔也玩下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神马的,好莱坞不是挺多外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