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Un Homme Qui Crie

这部电影能得到嘎纳的评审团奖,肯定是出于“鼓励多元文化及人性主题”的原因,电影的拍摄从表演到技术上算是乏善可陈,节奏失调,镜头语言也相当平淡(剧本倒很有些深思熟虑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把这一方面的平淡+无配乐=真实写照。

然而就是因为太真实太平淡到完全缺乏任何技巧性(甚至连男主坐在门卫位置上,特意推过去的特写镜头也没有本来该有的冲击力),男主角的动机就非常的不明确,他对游泳池的依恋,对儿子的内疚,大概只有两句台词来交待,一句是他问david“你相信自己真的存在吗”再来就是那个劝他把儿子送去参军的老头的一句“我跟你一样,都累了”,算是反应了长期处于战乱中的贫穷的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奈的生存状态。

反正我是看得一路昏昏欲睡。要说拍得最好的,是影片的开始。很简单地交待过故事的地点和当事人之后,就是一个西瓜被切开的带有“生离”寓言意味的镜头——在“含蓄”这一点上本片倒是做得很好的,很多容易处理得过于戏剧化的情节,比如Adam怎么心理斗争最后送儿子参军,全都跳过去了,没有为了追求煽情效果而加入什么内心独角戏,然后进入室内,电视上在放着战争叛乱死亡的新闻,而看新闻的老夫老妻却就着报道死亡的话外音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地互相喂着西瓜,顺便还调个情,当邻居把女人叫走后,Adam的情绪立刻低落下来,镜头转到新闻报道上, 就是尸体和鲜血。这一段非常流畅,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感,鲜明的对比但不刺目,是姐姐我的菜。

到拍到老头子面对工作不保开始闹情绪的时候,就散架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姐姐不是专业的,分析不能。总之这部片子得奖更多的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的奖励”以及“对战争中的苦难人民的关切”,嘎纳专业就是干这个的。要不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我也就只知道“乍得”这个国家的存在而已。今天回来去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态。文化输出是电影的——不能说是主要目的,但应该是存在使命——之一,A级电影节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世人通过这些电影了解和关注那些我们要google才能知道的地方,亦是A级电影节的使命。嘎纳这个傲娇小受是很有我的爱的。

最近看了两部半非洲电影,一部是这,另外一部的背景是刚果的Benda Bilili,半部是以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为背景的Hors la loi(说是半部,因为故事主要发生在法国本土,三位男主角也全是法国籍的)。这三个国家都是以法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这三部电影的出品国家是法国+比利时,法国+刚果,法国+阿尔及利亚+比利时,Benda Bilili虽然是法国出品,但实际上发掘这个乐队并且拍摄纪录片的是比利时人。
我去过比利时三次,一直理所当然地讲法语,直到在seminaire遇到讲弗拉芒语的人才知道那里实际上有两种官方语言,而其中说弗拉芒语的人数大约是讲法语的两倍。但是为什么我就一直以为比利时是讲法语的呢?(本来就知道比利时讲弗拉芒语的童鞋请举手)甚至有些同学一直以为我们可爱的丁丁大记者是法国人(F说有一部分法国人也是这么以为的,我不禁联想到那位不断声明“我是比利时人”的大侦探,应该也有相同的困扰),而魁北克作为加拿大的一个省份却以其地方性的官方语言广为人知,应该都是这些A级电影节和电影造成的。实际上我甚至都不记得说弗拉芒语的比利时地区出产过什么电影,而魁北克却一直是加拿大出电影较勤快的一个地区(当然大部分也是和法国或者比利时合作的)。
语言,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啊。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