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痴如何“欣赏”古典音乐-2

以下所有的话,请大家自动在前面加上“我个人觉得”,丁老师作为音痴,在这个话题上实在没有吵架的自信。

鲁老作为入门的选择,属于“举重若轻”那一挂的。《热情》这种在电视剧里号称可以把人手指练废的超难度级作品(不知道实际情况是否真这么难练),听他弹起来完全没有艰难感。他极少炫技或者对原谱做什么超常规的表现,所以听上去自然流畅朴实。

之所以后来被丁老师抛弃,也是基于他这个特色。贝多芬——重申是“在我心目中的”——绝对不是什么潇洒和善的人,而是个脾气很大个性很倔自视甚高有着伟大的心(参见前文的皇帝语录)却同时在音乐以外的地方有些许自卑的人,他将对众生的怜悯化成了愤怒,将希望化成了胜利的幻想,将他的这种愤怒与幻想倾入音乐,不会生出什么平衡而轻巧的东西,应该“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用最强的理智才能控制住他那种极端的疯狂。他早期的作品的确像莫扎特(就跟《护花铃》完全是照金庸路数来写是一样的意思),这样和谐而轻巧的处理应该是ok的,但热情已经属于较晚的作品,那种难度完全不是老贝自己想炫技来使用,而是需要这样的力度才能表现他的感情(我一直觉得他要不是有音乐这个发泄口搞不好得精神病或者变态什么的)。

后来在经历过各种版本(其中也有些很诡异的,丁老师后面介绍)之后,找到了我的“最理想版本”,大家可以和鲁老的演奏方式对照一下,这个版本是Emil Giels的,他的老贝全集贵得让人飙泪(还tmd卖断货了),而且还没有录完……

http://www.youtube.com/v/flvTkhn4Mo4?fs=1&hl=fr_FR

没有鲁老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这位完全是以“狂气”取胜的(请各位想像黄秋生在港片中演坏人的样子)。该轻的地方也处理得很轻巧,但到了重的地方,那个按键的方式完全就是手会废掉的感觉,琴键都被他手刀砍死了==(有兴趣的同学下载一个音质好一点的版本,应该很清楚听到他按键发出的声音跟人家不一样的)。不过这位大叔也很看状况,正常的时候就是“狂气”,不正常的时候弹的那个速度应该称为“发狂”才对,有一个他弹的版本听得我那个满头黑线,差点以为是在播快转~~~

另外还有两位也是某些时候我会转移感情的目标,其实在听到G叔之前,我最喜欢的是Alfred Brendel的版本,youtube上找不到他弹的第一部分,但即使到现在我还是偏爱他弹的第一部分,非常的恐怖(字面上的恐怖),虽然这个曲子名叫《热情》,但这种恐怖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非常合适,他的第三部分也是恐怖,好像在黑暗的树林中被追杀一样,很不安~~~在某些时候,丁老师会觉得“这才是对的”(话说人家想要他的全集……网上卖得比店里贵是怎么样啦!fnac你抽筋吗?)

http://www.youtube.com/v/OAGgiEGV_tg?fs=1&hl=fr_FR

另一位是Richter,他的版本听上去在“对比度”和“平衡感”找到了一个中间值,不过他的节奏让我有点不是很适应,好像过于潇洒和“行动流水”了,其实老贝在我印象更滞重一点

http://www.youtube.com/v/ZL_0uHI9Cio?fs=1&hl=fr_FR

至于诡异的版本,最奇怪的莫过于上次听到的Gould弹的那个版本……因为fnac只提供试听,我还特地回家找了个下载版本听完了,听得我差点跌倒。他把贝多芬完全弹成了~~~小受,圣母系的(非常优美,though)。那个分句之奇怪,那个节奏之吊诡,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他不是在“诠释”贝多芬,根本是在“改编”啊(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录老贝呢?嫩不是Bach专业户吗?)

http://www.youtube.com/v/GXjM2hrqO54?fs=1&hl=fr_FR

此外还有一个把贝多芬弹成爵士乐的John Ogdon(youtube上找不到相关视频,请google之)。我觉得这不是技巧的问题,我听过他弹的liszt,完全无障碍。而是某种奇特的理解(也许对某些同学来说这才是“切合的”)。那个分句的方式完全就是爵士乐……而且所有快速连音(丁老师不知道那个术语叫啥)全都糊在一起,不知道这位同学心里在想什么。

因为丁老师把这首曲子跟某个切身经历的海上场景联系在一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以上两位同学都是把这首曲子演绎成了“海难”,Gould同学是船底漏水,Ogdon同学是马达坏掉。

说完了诡异的版本,下面是所谓“炫技”的示例。刚好最近听到的版本就是朗朗同学的。在fnac看到他的维也纳演奏live,因为卖太贵(而且封面有点那啥,他的专辑封面好像都挺给我泼冷水的),所以回来先下载了听看看。下面这个视频跟cd里的还是有点差别,不过风格就这样(另外建议各位易受视觉干扰的同学闭上眼睛听他弹琴)。

http://www.youtube.com/v/49KBYCja2tM?fs=1&hl=fr_FR

第一听的时候非常惊叹——虽然我一直觉得他比较适合贝多芬和李斯特(比较肖邦来讲的话)——但还是没想到他可以有如此表现。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奏。音色极漂亮,水晶一样,而且这位同学技巧之强健以他这个年纪来说实在让人赞叹不止(就是说我冲这首蛮可以忽视掉那个封面……如果再卖便宜点我就收了)。

丁老师不知道朗朗同学在弹琴的时候是不是属于“放空”的状态,不过有些地方炫技得过了(就是说一般的完全没有听过这首曲子的音痴如果第一次听到的是朗朗同学的演奏,也会立刻意识到这是首难度多么高的曲子),就觉得太华丽炫烂。而丁老师心目的贝多芬——说过了——是个用自己代表所有正在或者即将受到苦难的人以音乐为武器而指控而斗争,极少会纯粹为了“好听”而去写乐曲,所以技巧还是控制在一个低调的程度为目的服务比较好,否则真的就不如去弹李斯特了。其实之前几位老前辈在技术上不会输给朗朗同学,但是“炫”的意味就没有这么明显,这是把技术全都用于表现主题去了。否则初听之下或许惊艳,久听就会觉得“单薄”而缺少余味了。

PS: 说起来丁老师还是很期待这位同学的。只要再增加一点精神上的厚度或者人生历练什么的,也许中年之后会有一种风范出来(当然前提还是大家得闭着眼睛听他弹琴,否则画面很干扰,他这个弹琴张牙舞爪的习惯不知道怎么养成的)。

那么,以上,就是丁老师作为音痴给各位“同病相怜”的同学们的关于“入门”古典音乐的建议(其实我自己还趴在门边上呢)。最后还是这句话,一切都要有爱,否则就是自虐……完全没有必要的。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