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死,只是不行 —— 长城

p2406049099我是不是该洗干净屁股等律师函了?

其实国师该谢谢给他点蜡的那位。毕竟预告片都不敢给饕餮特写,我原本没打算给这特效不打眼的怪兽片贡献海外票房的。直到事情闹到几乎把精神病的角落端掉,才觉有必要去点买发言权。

我的观后感:看过还说这片是“合格的爆米花电影”的,要不是母胎文艺(根本不懂“爆米花电影”是什么意思),要不近五年没看过任何特效动作大片。

先普及什么是“爆米花电影”。看时很开心不过脑,看后很健忘不上心。一般来说,无有深刻主题,不反映现实痛苦,不给观众生活添堵,不在乎艺术成就,有大明星撑场,有大团圆结局,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三俗场面(打打杀杀,啪啪啪啪,etc)的以娱乐性为其主要甚至唯一存在价值的电影,可归为此类。

那什么样的爆米花电影可称“合格”呢?既然我们花钱花时间就图个乐,颜不伤眼服务周全前戏耐心高潮到位,以上是基本要求得满足。不是说隔个几十分钟随便捅两捅就行了。如果90分钟,至少得有50分钟让客人有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精神高度集中的生物体征,是吧?不然怎么敢说自己“合格”?!是欺负某些行业不归消协管么?

《长城》能看到亢奋起来,seriously?

这片不行的原因很多。先是剧本的问题。

开场小战带出主角及反派。接小段文戏交待时代背景和主要矛盾——从这里开始观众就该对主配角的人物冲突关系变化如何带动主要矛盾的展开有所期待。
一场大战反派正式亮相,主角初显光环——观众这时该认为这场仗非主角帮忙不能赢,站在配角的角度着急。再接文戏,主角就该集齐小伙伴了。
然后再来一仗,主配角联手小胜——观众一面高兴一面从进度表推断后面还得有事儿,期待着后面的情节反转。
这时反派就该开光环进化,反扑把主角和其小伙伴打得满地找牙,并挂掉一个讨喜的配角——得叫观众心疼啊!得跟主角一起陷入绝望和愤怒啊!
主角在即将放弃时,因为老婆孩子热坑头或者父母恩师好朋友,满血复活,以“老子跟你拼了”的大无畏精神准备最后一战。这时候当然就要及时送光环,主角加技能或者反派显弱点都行。
在观众的搓手中,最后一战开打,至少再挂一个重要配角。主角再次满地找牙之后,绝境逢生,拼着最后一口气硬把反派打挂。

以上“中学生优秀作文”版打怪兽大制作流程。本片从架构上好像也是这么来的,不过呢,显然主角那条线,和禁军的线,没拧成一条绳。男主兄弟(应该是兄弟吧,自我介绍时连个姓都不说)的关系变化,红毒蛇偷火药这些情节,其实跟打饕餮完全不搭界。以至于后面红毒蛇逃跑一段情节完全变成刷副本,他是死是活是走直留,压根无关紧要,反倒打断主线的进行。

合理的写法,初始该用火药和黄金收买呆萌跟红毒蛇参战。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呆萌对中方将士产生了感情,精神得到了升华(“信任”也可以比较自然地出场)。后来红毒蛇偷到火药跟黄金,劝呆萌背信偷跑。就在呆萌已经决定要走的时候,饕餮再次袭击,已经跑了一半的呆萌毅然决定回去同生共死。由于晚了一步,张涵予,彭于晏,林更新一个接一个挂掉。渲染起悲壮的情绪,好送呆萌视死如归大决战。在决定的成败关头,红毒蛇再回来助攻(可以挂)。

当然,这样写人物关系的变化就很吃重了。不仅要把张涵予,彭于晏,林更新,鹿晗的性格分别设定和刻画出来,还要写他们跟呆萌的互动。会英语的不会英语的都要交上朋友,一起喝个酒吃个肉会个武唱个歌(秦腔完全可以在“以歌会友”的时候出场)。不然他们死不死的跟呆萌也没关系嘛,完全不影响主角动机。

然后我看了一眼编剧的名单,还是别为难国际友人了。虽然说这段根本不难写,直男嘛,聊个女人打个架互相交个命就铁了。不过这些老外连几位将军的名字都起不出来吧。能把个故事囫囵说圆就很拼了。

不过,这些资深熟练编剧工没把“打兽王”提领为主线任务就太不应该。

几次攻城战,都是饕餮发动攻击,长城被动防守。好像中方的诉求就是“拖过这一波”,把饕餮打累了就完事了。从来没研究设想过主动击败敌方的办法。热血度和积极度都为零。要说他们倾其一生保家卫国,这种消极怠工的作派完全说不过去。所以当景甜说他们的战斗理由比呆萌高级时,我是一脸懵逼的。

在火炮掩护下用一组奇兵在地面进行偷袭,将士兵绑在巨箭上射入兽王阵点燃炸药,在自己身上抹巨毒来自杀式投喂;又或者可以大奏鼓乐干扰他们的wifi信号(至少能探查出他们的wifi是怎么工作的吧);而且看这群饕餮的体型,分明也可以用动物助攻,大象犀牛什么的——你看,我坐在电影院那么一会子工夫就能想出这么多招来,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六十年里都想不出个办法,《孙子兵法》都读到膀胱里去了?!

这死的一波波的,全特么是蠢死的!

拜托,要是你们真的心里有国家怀中有黎民,那你们早就知道饕餮是通过wifi联系的,为什么在战略和战术上,从来没有针对兽王做出过任何特殊部署?为什么总是等着敌人来攻然而就想靠送人头把攻势熬过去?主将不以身涉险,作大胆部署激励士气实现奇迹战术,你在电影的用处就是美色引诱雇佣兵吗?这就是中华的武道么?你还敢唱“但使龙城飞将在”……也好意思!

没有一开始把主线任务提上台面,并且围绕这个任何进行多种尝试(并失败),既让观众对整个故事没有期待的方向,对这么愚蠢且不主动作为的团队没有同情没有归属,更显不出主角在这个故事中的不可取代性。呆萌的设定是“神箭手”,呃,所以咧?!假如不在一开始就表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灭掉兽王”,并在过程中显示“一切其他可想的招都用尽了”,主角再是百步穿杨又有什么重要?就是三军中多了一个会射箭的嘛。他就算跑了也根本不影响主线的感觉。自然的,观众对他的选择也就没什么关心。

以打怪娱乐片而言,“支线偏离主线”和“主线任务不明晰”都是极其严重的错误。令故事中除男女主角之外的角色都沦为人肉背景板,令男主角没有合理的动机,令女主角没有动人的时刻,更令反派不具摄人威胁——除了“数量多”之外谁还看出饕餮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了?一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敌军事实并没多强,难只难在我军实在无能”的基础上。

而且饕餮六十年来一次是为毛(塞外不仅有人还有牛羊,不比人好吃多了)?每次都从这个地方过是为毛(长城那么长,饕餮数量这么多,都会挖洞了,就不会爬山换个口子突围?)前面几次是怎么打退的(特别是还没火药之前?)反派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上也说不通啊!

谁会同情这样的我军,谁会害怕这样的敌军,谁会对这种敌我交锋感兴趣?有劲么?!

初中时,校外常有打群架的。如果自己学校的男生没有参加,我们一般是绕走不看的。如果是自己班的男生去打,不但要去,还要在旁边呐喊助威。如果是自己班的男生为了班上的女生跟外面的流氓打起来,那更不得了,女生们围观时都带着球拍气筒之类的家伙,看的时候全神贯注,找准机会就要上去偷袭。这就是感情上没关系和有关系,在“看打架”这件事情上,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呆萌和景甜在长城上打怪兽,因为没有百姓日常的的描写,因为没有将领的家人,因为没有故事没有向往,就跟谁都没有一毛钱感情上的关系。他们两个被吃了我也一点不在乎。而且我觉得大部分观众——至少跟我在一个厅看片的——都不在乎。一个来路不明的雇佣兵,一个不明来路的女将军,都是没父没母没亲没友,彼此说些假大空废话,连撩个妹撩个汉的荷尔蒙都没有的,观众怎么跟他们产生同理心?游戏人物至少还是我自己操控的,这两货凭毛要我产生同理心?!

剧情的槽心讲完,轮到特效的锅了。

饕餮的造型不知谁想出来的,这行货交得太也敷衍。动物界通常是被捕食者才会双眼长两侧——为了拥有更宽敞的视野。而捕食者的双眼长正面——立体视觉便于定位。所以“腋下之眼”是个什么鬼?双眼长两侧却前面挡个头后面拦个手,既没有立体视觉视野也不宽。这眼睛要能喷毒汁还能说得过去,结果特么真的只有眼睛的功能……更不要说这群长得像蜥蜴的动物怎么能打出这么漂亮的地洞了。这形象一点都不配合剧情,半毛钱也不吓人(我没有密集恐惧症)。就是为怪而怪,把一点怪物的特征随便揉一揉出来的。

长得已经这么没创意了,那打怪兽的几个体位总得该有的全有吧——被在怪兽下面,骑在怪兽上面,卡在怪兽嘴里,挂在怪兽腿上或尾巴上。都是基本款啊!好,就算搞不全,那至少得有一场肉碰肉的搏斗,并且有主角视角吧!!这真的是基本的基本了!!然而,全!都 !没!有!全片所有的打怪兽镜头,都是饕餮跳起来,往前一蹿,主角远距离或者长冷兵器攻击。都拍出一场人兽合体戏,哪个说这特效做得好?钱烧到位了?

你是从来没看过特效片吧。

表演就不想说了,没什么好说的。呆萌一副“这场戏快拍完我要回家睡觉”的表情。红毒蛇相比还兴奋一点。其实就以这片来说,景甜的演技都不是太大问题。本剧所有中方的人物都没有个性没有恐惧没有悲悯没有忧虑,跟机器人一样一样的,其实也不怎么需要演,张涵予都是浪费了。而且我最近被抠图神剧伤了眼,对“演技”的要求自由落体。平平都是张大眼睛突出”你知道我有多美貌“的演法和水平,鹿晗看着略强点,因为他的角度要多几个,我琢磨着只是国师不爱拍景甜(当然这纯属人瞎猜,国师要是哪天被盖布袋了别来找我)。

毕竟 ,张国师对于“有power的女性”这一概念不具任何概念。

跟诸多大尾巴不同,我对他国师不抱艺术层面的期待。因为我看过《十面埋伏》的导评版——当时还是天真的以为大导对这部“小妹就是不死”的片子是有什么功夫我等门外汉没品味到的。

这段导评,有两段话我印象最深,第一段是国师说他安排金城武吃花生是因为他同刘德化穿一样的衣服,他怕外国观众分不清谁是谁,语气难掩聪明得意,第二段是在金城武又一次吃花生时国师把前段话又大体重复了一遍,越发得意。

所以这次把盔甲涂得红红绿绿的,还给彭于晏弄了块疤应该也是同样的用意。港真,就这个剧情,要不是大家都穿不同颜色的,连我都有点分不清谁是谁。所以各位将军用颜色来区分,我是没有意见的。但是这个色彩的面积上,怎么看也是太过份了。

看过《埃及艳后》的同学应该对艳后入罗马的那场戏有印象。也是一波红的完了一茬绿的接着一批黄的,但看起来只是鲜艳而不显得中二,因为人家只!染!布!料!你把缨子,盔甲下面的衣服给黄橙红绿就算了,谁特么这么无聊会去染!盔!甲!连箭连绳子都要染得红红蓝蓝的。光为了拍出来画面好看(其实并不好看),一点也不考虑“打仗”的剧情设定,真是正常导演干的事么?

色!盲!就!早!点!治!啊!
国师也爱看《魔神坛斗士》么?

93469876994
动画行业里有个工作叫“做旧师”。就是根据上下文背景,给动画片里的房屋器具和道具做上裂痕啊,毛球啊,斑渍啊一类的东西,使之符合剧情,更有现实感,观众不出戏。最杰出的例子应该是《玩具总动员》,主角不同时期的玩具,一冲眼新旧程度就是不同的。

《长城》显然没有设这个职位。应该就压根没没想到过。大家都干干净净地穿着簇新的盔甲,坐在锃新的屋子(一看就是新建的影视城)说着话,用着全新的武器。连长城的墙面都是一个色的,丝毫没有几千年风吹雨打,战火烽烟的痕迹。哦,各位将军在上阵的时候都不脱斗篷(这只是个身份象征好嘛,打架的时候还穿着是生怕绊不起自己还是太想cos超人),士兵在厨房里也不摘头盔(你穿着一身金属洗碗也是够,那年头还没有不锈钢吧)。已经是这么扯蛋的剧情,让人无语的表演,敷衍了事的特效,再配上这些瞎人眼的细节,我每分钟都在出戏,内心的弹幕可比故事情节和众演员的表情丰富多了!

娱乐片令人甘愿付钱的魅力,在于它能让观众在几个小时内,沉沦于虚拟的世界虚幻的情景,与假想的人物一道千辛万苦灭杀假想的敌人,于是忘了账单忘了家务忘了公事忘了孩子,放松地当一遭英雄历一场生死。拍娱乐片的导演,就是要调用一切资源去满足观众的需求。

让人出戏的娱乐片,统统不合格!

以前我至少认可国师是“中国极少数在经验和能力上能驾驭大制作的职业导演”。中国其实十分缺少能驾驭大资本大制作的导演。就好比打仗,只有韩信才敢说“多多益善”,刘邦多带兵只会乱套。而类型片,是中国电影业争需补完的一块。但就以这部电影来看,国师的执行力其实不如吴宇森。至少吴导并不热衷“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在拍片的过程中也会优先考虑观众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色彩饥渴症。

这个题材,要说应该是老怪最擅长。不过老怪也是没拿着这么多钱跟国际巨星玩耍过,结果倒不敢说一定会更好。

至于用“文化输出”来遮羞的。我是不知道你们在这片里看到了什么“文化”。火药?孔明灯?秦腔?

我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在记数和运算里使用“0”的——这比孔明灯甚至比四大发明要重要多了,可以说人类今日的科技全建立在这个数字之上。是印度人。好了,你从这个事实里get到了什么印度文化?大家上中学的时候学过是法拉第建立了电磁场的概念,你又从中理解了什么英国文化?

“文化”这个词,“输出”这个词不是这么用,更不是这么结合的。“科普”才是更适合的说法。然而,也只有国师才会把外国人当成文盲。我一起共事过的法国人中,至少有三个读过《孙子兵法》,一个正在读《道德经》,所有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他们也要学世界史考会考的好嘛)。一心一意把别人当白痴,只是显得你无知而已。

想要输出文化,首先自己得有文化。你自己都没有的东西,能怎么表现又要如何输出?

“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所以体现和传达文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特定社会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与思考 。而一部电影,里面的角色千人一面,他们既不吟诗也不喝酒,既不唱歌也不跳舞,既不思念家人也不同情别人,全都没有过去不想未来,没有爱情没有疑惑,既无恐惧也无犹豫,那无论他们是唱秦腔也好放孔明灯也好,不过是一群提线木偶被摆弄着耍了一件自以为取悦看客的把戏,罢了。

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常在民俗村里看到的这一类的“娱兴节目”。要多不开眼才会以为通过这些为游客“猎奇”癖好设计的,根本不管上下文只是展现奇淫巧技的马戏类节目就能理解某民族文化?

给两星,因为我觉得这还是一部用了洋资本洋演员的国产电影。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思维,“时代特色”导演和“傻多速”特色演员。所以还是得用国产电影的标准。就像我不会用世界杯的水平标准去看国足踢球一样。

哦,我都有十年不看国足了。中国足球无疑是被我这样的人整垮的。

国师再拍什么好莱坞投资的大片,无论你们是给他点蜡还是烧香,我都不会去看的。省出这100分钟干点什么不好。就算拿来抠脚都比看这片来得放松和愉悦啊。

雨一直下,气氛有点尴尬 —— 梦想的声音

p2394863901生病,出不去。各台跨年的节目单都没什么兴趣。不如撸片,瘫着不如撸片。

时下音乐节目,大体几类:1.观众傻傻分不清楚的歌手PK(隐藏的歌手);2.观众集体装死的歌手PK(蒙面歌王);3.观众热衷撕逼的歌手PK(我是歌手);4.观众站队的歌手率领素人PK(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PK

收视点:那边打起来了!快看打起来了!!好,打得好!!!

《梦想的声音》节目当然还是得PK。不过上面提到的几类型PK都要交版权的,所以脑门一拍,就不让歌手为难歌手了,也不叫素人在歌手的带队之下互撕,而是指使歌手去殴打素人。

请注意动词的使用。

想出这个idea的人,脑洞大是大了,大而无当。想要素人和歌手打架,歌手得够嫩够新或者曲风够有限,素人还得是半素不素的那种,还能旗鼓相当。不过这种“相当”没有意义,哪里去找收视,哪里去找话题?

所以歌手的咖位还是往大里找,往一个粉丝团就能撑收视的方向找。然后,再想办法禁限他们的能量。不过跌太多太重还是没意义,音乐不精彩,还得罪粉丝。嗯,所以小限一下就好了。

节目组想得是很美。

张惠妹,林俊杰,萧敬腾,田馥甄,羽泉。论声音条件,论唱功技巧,论表演经验,论曲库创作,论当红程度,这个阵容放去《我是歌手》也是一流的,绝对一呼百应,让各家粉带动千万网友撕得头破血流拼得刺刀见红,掀起一轮围脖互怼的狂潮。

找素人来PK他们?!呵呵。就算指定“惊”曲,就算限定时间,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整个节目,素人的部分几乎都可以快进过去,尤其各位歌手憋着词夸他们的场面,我的尴尬症都处在一个蠢蠢欲动的状态。是,放到《中国好声音》,这些人都能过海选,导师有些夸也是真心,但是“讨教”(其实节目里大家还都是说“挑战”,不知为何节目十分坚持地把字幕都打成“讨教”),真的就不必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场景,一期看几场,连着看几期,真的是尴尬。

说穿了,这些素人,就是个引子,给各位歌手一个下场改编和演唱各类型曲目的前提。不过这个“前提”占了一半的戏份,戏太多。再来就是被这个前提所限,时间和素材上掐住了歌手们,有点……不,是十分浪费资源。

几个挺爱玩,也很会玩的,硬是被捆住了脚,不让他们玩尽兴。

音乐助力团里有陈子鸿,有莫艳琳,有科尔沁夫,但只分配到吃瓜群众的角色,既不参与编曲也不负责幕后串场也不提供娱乐效果,“钱很好拿”的感觉。

结果就是每一期歌手们的表现都精彩,几乎每期都有开口跪或神改编,把无损音源整成歌单听十分来塞。舞台和灯光也漂亮炫烂(华为真有钱)。但节目本身并不好看。

设定错了。一切都错了。有这个钱有这个舞台能请到这些人,还是是付点版权费做点别的吧。

说个题外,拉林俊杰和田馥甄同台,制作组司马昭之心。JJ不负重望,说出了“受委屈的小仙女”,“我早就死在你手里”之类之类的台词,旁边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羽泉不断神助攻(海泉情话boy认证),但甄哥都用“我很尴尬”的表情格挡回去,所以场面也是……粉红不起来。我都改站杰兄和老萧了有没有。

我第一次看老萧上综艺的时候,他诨名还是“省话一哥”,令小S都颇为难。现在完全“广告小能手”,赞助商的最爱,表情包的贡献。能一点不油腻丝毫不做作地给出综艺效果调节现场气氛。不知道这中间是经历了什么。

We are defined by our actions, not our words

这几天网上,围绕董力阿拉蕾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里的互动与宣传,网上闹得沸反盈天。我心里更闹腾。

闹腾的原因一,在以前的日记里写过,熟人性侵的事件亲遇过。这段经历留下终生不去的阴影,不是因为本人遭受了什么。而是在被骚扰后就警觉逃脱的我,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以致一同玩耍的小伙伴后被性侵。这份罪恶感,挥之不去。看到罪行而不宣张的沉默者,都是共犯。

原因二,这季节目我是看过一集的。当时觉得不舒服隐隐不安,于是弃之,也没再多关注。直到看到友邻发的《为什么爸哪4的成人幼童CP如此让人深恶痛绝欲撕之而后快》才晓得竟发展到了这么恶劣的景况。然而,该用“竟”么?像我一样因为心里发毛的,多数只是简单弃了。在集体沉默的护航下,事情当然只会变得更坏。我竟然又当了一回共犯。

最后的原因,是粉丝们负隅顽抗时所抵用的隅——“爱”。这个字在近年各种讨论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父母迫着成年的孩子相亲结婚生孩子,因为“我们爱你”。父亲送未成年的孩子去接受低脉冲治疗,因为“我们爱你”。它像一抹万精油,总是那么恰如其分地出现敏感的神经末端。当事者被呛得涕泪横流,对着那一迭声的“都是为了你好”只能无语凝噎。

“爱”作为动机,在这些事件中到底能不能成立,又是怎么成立的,为何连擅长诡辩如我,都一度差点败在母上以“爱”为符咒的言灵攻击里?这个无敌的,能正义杀人能温暖放火的字,真没有破法么?

p38947101
俨然,“爱”适合出现在任何语句中,正义化合理化任何行为
前几日去做按摩,与理疗师略聊了些《爸爸4》引发的纷争。师傅很小心,沉吟一番道“也许是文化差异?亚洲和欧洲对于爱的定义不同?”

欧洲对爱的定义我知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最后大家跟我唱——“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请搭配手势,我知道你们会的)

PS:以上的中文是“经典译法”,个人不是很认同一些细节。于是英文附上: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那么中国的定义呢?《尔雅》说“惠,爱也”。《康熙字典》要复杂一点“爱者,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因“宠溺”一词已被玩坏,需说明这里的“宠”意有“尊荣”的意思)。大意跟《圣经》也是一样。

这里头并没有文化差异。还真是普世的。

直到今p38947145天看《神奇队长》,这事才算通了。片中两代相承的座佑铭是——We are defined by our actions, not our words。听吾言,不如观吾行。嘴上说说那都是打炮,只有行为符合定义,才配得上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那些口口声声爱着阿拉蕾爱着董力爱着这段父女情的人,在看到官方公然把他们炒成cp并用各种“甜”啊“虐狗”啊来吸睛来宣传的时候,可有站出来表示反对么?并没有,他们反而欢天喜地地转发,狂欢,贡献点击还到处安利(我还不止一次被人塞过这个CP的安利)

这就是芒果TV所谓的“单纯”与“美好”么?
那些口口声声爱着阿拉蕾爱着董力爱着这段父女情的人,在看到B站上的“床戏”lofter上的小黄文的时候,可有站出来举报表示抗议么?并没有,他们反而排着队求CP文,放飞自己的污力,为不堪入目的弹幕添砖加瓦,从而把最羞耻的视频顶到最显眼最可见的地方。
这是B站上以“收藏”数列出的,看标题知道内容系列

p38947150
说好的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呢?说好的“吝惜也”,“隐也”呢?

在节目的宣传毁坏了董力的形象(至少我是肯定不想在竞技比赛里看到他了),在视频的作者和赞者们毁灭了阿拉蕾的天真,在cp文的作者们将他们扭折到不道德的不合法的关系上万劫不复时,那些口口声声说“爱他们”的人怎么能像我一样沉默着,眼睁睁地一集集地看着他们的情感与人格与尊严受到如此打击?

哦,他们倒也不是集体沉默着,有些人在鼓掌在欢呼,有些人在加油在鼓劲。他们不仅不阻止宣传的舆论的恶行,反而再往里踩一脚再往下打扯一把往死里送一段。这就是我所见的粉丝所谓的“爱”。说好的“恩也,惠也,怜也”,说好的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呢?

这口锅一定是所有”蕾力粉”背的,不可能只是“一小撮丧心病狂的cp粉”。因为供求供求,是先有求才有供的,供的份量取决于求的胃口。我们都学过市场经济。假如不是粉丝就好这口,芒果TV会抓着这个point炒作么且越炒越凶越作越偏么?假如不是粉丝有这点击量,B站上会有这么些作者日以继夜找素材剪片配歌上传么?假如不是粉丝天天求文求肉,微博上会有这么多cp文带开车么?

我们敢不敢去微博上用“董力”和“我们结婚吧”的关键字搜一把有多少在节目进行中“站这对cp”?

而当有人指出来,这样的宣传方式这样的娱乐趋势这样的大众态度是不对的,是不好的。不仅对董力不好对阿拉蕾不好,而是对所有需要正当的爱——也即是需要关怀需要保护需要正确引导——的未成年人都不好的时候,那些人便举着“爱”的大旗,捂着胸口,作出中了弹流着血的姿态,乌泱泱地冲出来,吠叫着“你们这些坏人!你们破坏了他们的名誉!你们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港真,在被你们这些人以“爱”之名炒cp做视频写小文地一边串作践过之后,他们还有名誉和感情剩余来损失给我等围观者么?

这不是爱。你们再拿这面旗来挡箭,这也不是爱。它毫不kind,既irritable又resentful且 insist on its own way。如果说有任何人能因这种样的“爱”而rejoice,那必须也只能是粉丝而已。于是他们的愤怒伤心和委屈,并不为董力也不为阿拉蕾,而是像我这样不识相的一群人闯入他们的趴体,打断了他们意淫的乐趣,打扰了他们拿两个陌生人拼凑羞耻故事的俗兴。

这是一群用爱打着嘴炮但是一毛也不懂爱(再跟我唱一遍: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当然心里也不会有一丝爱的人。这群人——理疗师傅的话:des gens affreux(可怕的人)。按他们自己的逻辑,既然他们的心里没有爱,当然眼里也不能看到任何爱,或者与之有关的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也“有爱”那也“有爱”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可能只是眼上糊了屎。

第一集令得我特别不舒服的地方有两个。

先是村长问小盆友们为什么来参加节目时,阿拉蕾回答“因为我是很优秀的”,这是个无厘头的答案,但后面马上看出来这是个语言能力出众的小朋友,所以不难想见是她父母在家里对她说了类似“去参加这个节目的小朋友都是很优秀的,你也要好好表现”之类的话。我不喜欢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模式。

再就是董力问阿拉蕾为什么选自己当爸爸时,她回答要嫁给董力。阿拉蕾把这句话反复说了几遍,每一遍都有修正。结合几次修正,她的最终版本应该是“我妈妈说等我长大了她要把我嫁给你”,对她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来说,实在太复杂了,而她又显见的有压力,说到最后就急了。
这里的糟点,当时我以为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她本人的童言无忌,是妈妈这么跟她说过,而且这就是她选董力的原因(中国家长典型的逗小孩模式:“到时候选董力哥哥啊。他长这么帅,等你长大了把你嫁给他好不好啊”),她还被指示要在节目上说“我长大了要嫁给你”这句话(如果这是她本人的想法脱口而出,后面不需要一再地着急修正)。

一想到有父母这样“培训”孩子上综艺节目,我是非常非常不舒服的。也预感到以芒果之家的一贯尿性,把这一段剪了出来,那后面就不会走什么正道了。

但是在粉丝说起来,这全都是“很有爱”的。“爱”这个本来极为珍重的字,都被这么群人的糟心行为给污名化了。

有粉丝很激动地问我说“现在蕾力的镜头都不到五分钟了,你满意了吗”?不,我不满意。因为刚好昨天我还看了一片儿叫《局内人》。芒果TV,还有粉丝们,就跟那片里的大boss一样,暂时收敛只是在等待公众遗忘的那天,便又会卷土重来。毕竟,他们觉得自己都没有错,更别说反省和道歉了。毫无疑问地,在他们的逻辑里,如我这般的网友才是“恶势力”是“无爱”的是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只要这事件中任何当事人:赞助商,节目组,董力,阿拉蕾的父母,靠炒父女CP获利,都是对后来者对其他蠢蠢欲动的人的鼓励。也不能每一回都指望着吃瓜群众忍无可忍跳出来苦口婆心与粉丝大战三百回合吧。而总有我们看不到顾不上的地方,因这样一缕暧昧的风就开出恶的花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往哪里求索很重要

失业有闲,再加时差凑得好,难得撸完了亚锦赛。我们的朴先生取了四金一铜。拿下100并创造赛会纪录的时候,当然有人要说了——要是宁泽涛在那就是能不能进48的事了。

我这厢是平述事件,真的发言者语气不会那么……冷静。于是一友问“你有见过这么讨人厌的粉丝么”。回道在各欧巴和x小只那里见得多了,一比之下不算什么。所以,我还是挺想宁泽涛来的。

喜欢的项目喜欢的运动员,越是喜欢越希望伊有强劲的对手,希望比赛的时候对手都在,且状态都好。微博上把这个愿望发出去,有人就觉得我心理变态的,难怪看比赛老在不恰当的时间喜欢上不恰当的选手。那个在失利的九分沮丧与懊恼中,仍旧get到一分乐趣的运动员。

比起无聊的赢下,有兴味(但不委屈)的输掉,个人比较乐见。所以,我是挺想宁泽涛来的。

遗憾之下终于琢磨了他没能来的原因。

表面上是简单且周知的——跟游泳中心有矛盾,不在国家队就不能参加洲际比赛。矛盾的动机,通过记录片《转折点》和随后游泳中心针对此片的发言,也清晰得很:1.游泳中心代言蒙牛宁泽涛代言伊利;2.领导让他游4×200,宁泽涛不干。

我之前没太细想这事,因为各家媒体,各位“知情人士”和各方网友,在记录片一出的当下,一致地,遵遁了一套历史悠久的,在天朝屡试不爽的,看待和解决矛盾的模式:首先把一切大小问题都转变为宫斗,然后以私德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坏心眼的那个娘娘该被赏一丈红,最后私德的红线就是“爱国”。大家看谁顺眼跟谁亲密就在哪个小主的身后,这就组队开撕。

滋要把对手斗倒斗垮最好斗死,这剧集就结束了。宁泽涛粉丝的带话题喊领导下课,好像走了王路生就不会来李路生似的。站游泳中心的媒体还有某些别的游泳运动员的粉丝(呵呵)各种想“揭露”宁泽涛的“真面目”誓要搞到他不再游才甘心,好像他们喜欢的运动员一辈子都不会在领导手下吃亏似的。

这种戏码看太多,就觉得看看算了罢,没用的。在里头掺和的全只想要站队赢要解决人,没一个是冲着问题本身去的。

宁泽涛和游泳中心的矛盾在于前者能或不能肯或不肯去游4×200么?在于后者收没收钱有没有权因为代言问题处罚运动员么?在于前者为什么要代言么?在于后者为什么喜欢钱么?

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理所应当地认为一个100自主项50自副项的选手不肯去游4×200需要“正义化”自己的选择?如果菲尔普斯为保自己主项在里约不出战4×100自接力,美国国家队就有理由可以整他,就有权利可以整他,就有能力整到他么?
为什么游泳中心非要追求“第一次参加奥运游泳所有项目”?对国人有意义么,对观众有意义么?如果不说出来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用这种……政绩(除了领导之外,任何人能从这件事上得到“荣誉”么)任务去干预运动员备战四年一度的奥运会?
为什么这几年老爆出运动员和x协x管中心之间因代言问题起的矛盾,从田亮到易建联,哪里哪里都不歇着?为什么x协x管x中心能无视商业合同契约,在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随便出台个什么“办法”什么“通知”想怎么替运动员包办代言组织活动?

x管x协x中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跟运动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上司与员工?领导与下级?恶婆婆与童养媳?上帝与亚当?

然后,为什么央五要拍这么个记录片,为什么一经播出官微们毫不做作地马上站了队?

我从来是反对举国体制的。举国vs不举,各方利弊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辩论。但是哪怕赞成举国的小伙伴们,也同意——不能永远这么举下去。马克思说过: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发展到现在,体育和娱乐并列是精神支柱产业。天朝娱乐业虽然畸形,但好歹热钱进快钱出,账面上蓬勃得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而且只要有台手机,什么人都能往里凑一脚,太阳底下新鲜事层出不穷。而体育呢,群众只能通过向黄牛买飞机票火车票跟踪体育明星当私生饭,满世界飞来飞去看偶像比赛为别国经济做建设来发泄自己想要给体育事业花钱拉内需的洪荒之力。

就这两年,国家代表娱乐化的风气特别灼热,让人觉得是要到某个燃点上了。

我还从来未见过体育明星被如此追捧的盛世。我妈迷汪嘉佳,全国人民追女排那会子,毕竟只有这一个项目这一些运动员。如今但凡是有点颜的有点肉的,都有迷妹迷弟一串串,同人周边一筐筐,连以前最被看重的奖牌和成绩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是这些吃瓜的热情会化成一家家相关俱乐部,一场场公开赛么?会变成一个个知名体育品牌,一间间欣欣向荣的工厂么?会形成从体育事业管理,运动营养医学,体育康复培训,专业教练证照的链条解决社会求学就业的一系列问题么?

为什么这些追星的热情,最后都消化到了娱乐产业,而不是体育产业本身?为什么一边疯狂追逐体育明星,一边告诫自家哭着喊着将来要当运动员的孩子“你给我好好读书”?为什么天朝的运动们,几乎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

明面上是说,训练太苦,而出头太难。

训练苦,哪行不苦,读书不苦么?我遇到过不少人表示宁可去死也不愿意学高数,说是踢球踢死还比较快乐。出头难,哪行不难?我在程序员界反正是一辈子都出不了头了。有父母因此阻止自己小孩学计算机么?

真心想讲的,还是太黑吧。

一般商业化好的运动,比如网球为,运动员选择自己的教练团队,签署自己的经纪公司,前者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并跟进,后者负责策划及管理活动,运动员用赚来的奖金和代言费给大家发工资。训练的效果不理想,就换前一个,职业生涯有变数,就换后一个。世界排名靠前的再养一个后勤队伍一支医疗队伍,成绩不那么理想的选手打打小比赛弄点小赞助也能过日子,退役后天地宽广。

中国x协x管x中心,对于运动员而言,就既是教练团队,也是经纪公司,也包后勤也管医疗。

首先,这种又当会计又当出纳的兼职本身有利益冲突——假如运动员因自我形象管理不良导致经纪团队的利益跌损会直接导致教练团队在其专业领域上的报复。典型就是宁泽涛,因为代言不让领导满意,召致训练和后勤的惩罚,而其目的与作用呢,是要干脆毁掉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在一个不举的世界里,是没有经纪公司会这么干,能这么干的。

其次,运动员没有选择自己团队的余地,全是包办婚姻。上半年度,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强行拆花滑组合,领导作主把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于小雨配给了张昊以助快要退役后者冲金。只要党委书记表示满意,谁管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谁理运动员的情绪压力。不管是于小雨还是花迷,你们就喊吧喊吧就是叫破了喉咙也没人能救得了你们。

最后,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派系斗争无休无止,暗箱操作花样翻新。87世乒赛上,领导要何智丽在四强赛里让球给同队的管建华,不知是前者心不甘还是后者能力实在太差,最后何智丽生生赢下并最终夺冠。然后世界冠军就因“不服管教”被国家队除了名,只得远走日本。后冠夫姓小山,为日本队拿下94亚运的女单冠军,这件事小盆友们估计没人知道(对,亚运比赛我是站她那边的)

这事儿要放现在,何智丽应该会被组团暗杀,我的微博会被愤青小粉红们洗版那是肯定的。

“既然是我出钱我培养你成材,你就得百分百服从我。要是你敢不听话,我就有权废了你。”这是送孩子去杨永信那里受“低脉冲治疗”的家长的逻辑。八成网友都会呸上一口“傻逼”。但是把这句话里的“家长”换成“国家”,把“孩子”换成“运动员”,大家又觉得很正常啊没毛病。国家想怎么管你怎么管你,想怎么用你怎么用你,想怎么废你怎么废你,谁叫你是运动员呢?

这是计划经济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体制上的和精神上的,对于个人和施于集体的。

所以谁特么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当运动员?在中国,摆明你成不了乔丹,你连在篮球场上穿哪双鞋的自主都没有;摆明你成不了菲尔普斯,你连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状态来决定参赛项目的自由都没有;摆明你成不了费德勒成不了纳达尔,你很可能在备战时就突然没饭吃没地住了,因为你不按经纪的要求接商业活动。

在一个标榜自由和个性的年代,天朝运动员们还是童工跟奴隶的形象,一点都不fashion都不青春都不热血。虽然“为国争光”听着很荣耀,但是真有人向往着当人型自走比赛工具么?在其他正常的职位上发光发热也是为国啊,得个专业领域的奖项也是争光啊。

一个没有吸引青少年学员的运动,向谁卖装备卖周边,喊谁参加公开赛,怎么去建立完全的商业链?

游泳是个好项目。群众基础好,设施要求不高(就一池水嘛),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小,装备并不昂贵。游泳队员年轻sns玩得溜,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平均颜值也高。应该是继跑步之后最容易被推广的运动。如果能俱乐部化,公开赛化,人才储备丰富些又多样些,也许女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青黄不接状。

可是怎么才能把管理,训练,后勤这一系列的职能分开,用统一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各个项目各个队伍的规定和告知来管理,怎么才能让国家队的甄选和训练体制都透明化公开化,怎么才能给予运动员充分且必要的选择权力与自由令得他得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他们的职业生涯得到最妥帖的安排,怎么才能把明星运动员的影响力化成对项目的推广,将他们的商业价值化成体育产业的助力(而不只是某个牌子牛奶的营利额)。

这些,才是《转折点》展示的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不管谁下台也好谁退役也罢,每隔四年央视还要做一套类似的节目,还会引发网友们新一轮的撕逼。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讨论的声音,理性的态度,中肯的意见,合适的办法,撕逼也要撕对地方撕正部位才行。

再仔细想想,还是没用的。就跟男足一样,该说的其实都说尽了,要骂的都骂完了,换来的结果就是主教练越来越有名也越来越贵了,而已。

必竟之路——尼斯马拉松

理性来说,该取消这场马拉松的。

在希斯罗过安检时,搜身的大姐伸手一拉,我的牛仔裤差点被掉下来。这原本是紧身的裤子。瘦的不是脂肪,是腿肌和臀肌。身体状况糟得很。

从年初起,就没有如愿系统训练过。尤其下半年连回了两趟国,每次都待了几周。杭州低纬,天黑得早,路上车多行人多,住家附近也没有合适的公园……以上这些都是借口,我可以去钱塘江边跑。再劲道好点,可以过江了去滨江的塑胶跑道上折腾个够,从一桥搞到三桥,什么LSD也拿下了。

这一年就是鼓不起劲来。破4的大业已成,而波士顿依旧遥远。卡在了中间,不上不下的。一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就又回到想起来奔两步想不起来躺着撸的懒散中。而且平日的事情真多。发病的次数也就多。天人交战之后把跑步的装备穿好,命已经短了半条,出去没两下就累了。

何况13号的马拉松,我11号还在杭州。得死赶活赶搭12号凌晨2点的飞机从上海直抵尼斯。连个大喘气的余地都没有。

理性来说,该取消这场马拉松的。

我是6月底报的名。7月14号尼斯出事了。出事当天我被困在普罗旺斯的山里,有那么一时两刻以为自己会死于自己的顽固。

于是我坚信自己有完成这一场马拉松的义务和责任。这一毛钱都不理性。毫无逻辑。没有道理。但我只能这么干。人生中一次两次会有这样的事情——自己讲不出理由但是知道必须要干的事情。

尼斯马拉松于我,就是这么个事情。

12号下午3点半飞到的。拿了行李,搭巴士到市区,安顿好住所,去取号。这是我见过最紧张的取号。巴黎恐袭之后去跑beaujolais(就这么寸,每次法国恐袭之后我都安排了一场本土马拉松),也没有这么戒备森严的。拿号的时间远不如排队过安检的时间长。大家在越来越凉的夜风中等着,没人抱怨。

取号的帐篷很冷清。几乎没有商家,五分钟足够连号带拿地穿越了。靠近出口的地方SNCF摆了个摊卖尼斯到戛纳的往返火车票,跑步优惠价,6欧一张。我这才惊起:好像尼斯马拉松不是传统的起终一致型。赶紧翻了下资料,发现起点设在尼斯城外的体育场,而终点在戛纳。

意思就是,我13号早上4点半就得起来,吃饭穿戴完毕,赶去火车站,才能搭上主办方提供的开往起点的大巴(5点半到6点15分,过时不候)。很好,这很坑爹。尼斯晚上7点才有晚餐提供。吃饱了赶紧睡下。然而机车劳顿了十几个钟头,竟是睡不着。翻覆到约摸11点半才睡着,迷糊间最后一个想法是:我明天完了。

倒是应点起来,饭也吃了大巴也赶上了。就是没想到尼斯的凌晨这么冷!8点才开跑,一堆已经短裤穿起来的跑者蜷缩在体育场的背风处发抖。我也是咬了好一会牙,挣扎到7点15分才开始脱长裤。脱外套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安全计,进体育场是要搜身的。体育场内的厕所也不开放使用(是怕上演电影里那种藏武器在水箱再由同伙去开启的情节吧)。于是几千号人就在体育场外的空地里随地大小便。灌木丛里屎尿横流臭不可闻,我觉得明天那些植物都要被烧死了。依旧没有人抱怨。

男士们浇墙
男士们浇墙

女士们灌树
女士们灌树
从某种变态的角度上来说,我是喜欢这样肮脏的马拉松。抛弃社会约束,甚至没有性别属分,你看我,我看你,不过都是跑步的人。要拉屎的男士们走进灌木丛,对蹲着的女士们目不斜视,后者也自中放水纹丝不惊。

开跑前的气氛被炒得很热烈。热烈到我都以为这次不会唱《马赛曲》了。最后,主持人要求大家举起双手,以一分钟的鼓掌代替默哀。然后放了国歌。所有人合唱了高潮的部分。

我们朝英国人漫步大道跑去。自从开始跑马以来,我第一次觉得不是为自己而跑,成绩什么的也不大紧要。而是在完成一个约定,一个7月14日那天,所有亡魂与所有跑者订下的约。跑完是第一要务。是以,居然神奇地守住了6公里的时速,完全压制了超车的冲动。

由于接车的时间安排,许多人都在起跑后感到了放水的需求。马路中间的绿化带里有灌木,男士们倒是容易解决。女士们就要细心寻找能适当遮挡又不太密合的。跑出2公里,我才找到了一个,当下就冲出进去。刚脱了裤子,对面就钻进来一位大姐,打了招呼之后干脆与我攀谈起来。自从初中毕业后,我就没在搞过这种放水社交,极其不适应,含糊了两句赶紧提上裤子跑。

5公里的流动厕所门口果然人满为患。之后就是隔3公里有补给。以水和水果为主。也有白糖。到半马附近有能量饮料。

到9点多,太阳升起来了。气温登时升高。穿长T的只怕都要中暑。我的手开始肿了。令人不安。

直到半马,一路都还可以。在跑步训练得不如愿的这段时间里,游泳的频率倒是很高。所以呼吸之类都不是问题。阻碍我发动小马达的,是腿部肌肉。不够肌力支撑,左膝和两连髋骨告急,一阵阵酸痛上来。

28公里的国王墙丧心病狂。更要命的是,之后就一直是这种“上山下山哎”的地型,我觉得自己的两条腿是自带五马分尸技能,死命地往相反的方向撕,企图逃脱我躯体对它们的驱使。一直咬牙到36公里,之后又见长坡,大腿后侧紧得要崩裂。不得不趁过补充站的时候能走就多走两步。

这一段倒是马拉松围观最热闹的地方。也不是很懂。可能是看大家被虐得一个两个都跑不起来只能爬山,有快感吧。39公里还有一顿“大餐”——土司,巧克力,火腿,奶酪都有。我看了下表,到底是没停下来嗑。

最后三公里hold住了,末了的200米还冲刺了一把。真的一点不喘,心脏表示毫无压力。就是腿疼得站都站不直。


如果说beaujolais那一跑是三观受到冲击后在恐惧的支配下企图以反叛的态度重新得回心态的平衡平稳的话,这一趟必竟之路令我对生命的重量有了新感受。特别是跑过英国人漫步大道的国旗时。

官网只有总成绩和10公里分段成绩。

成年女子组排名294

在本组别里都是后段班了,算上男子成绩的话,就更跑渣感了。这是好事,说明一起跑的各位都很强啊。尼斯马拉松号称“蔚蓝海岸之旅”,听起来很写意有没有,很美丽是不是,赛段设计却是个十足的心机婊。

首先为了避开下行的阳光曝晒阶段,早上8点开跑。起点却不是市中心,于是所有没有车(大多数)的选手都要在早上5点半到6点15分之间赶到中心火车站,然后搭乘主办方安排的大巴前往。到了之后有到少45分钟的等待时间。地中海的昼夜温差大,早上穿得太少会冻死,开跑穿得太多会热坏。

主要沿海的跑道,风景是很怡人没错。一旦艳阳高照,加上海水和路面的反光,疲劳感是来得很快的。全马跑者跟6人接力(每人7公里)和2人接力(每人跑半马)共用跑道。这些跑接力的几乎都不是匀速,时不时有人冲上来退下去,跑上人流的起伏大,跑全马的较难把握速度。

最后就是坡段都在半马之后。只能说2人接力跑后棒的中奖了。28公里的国王墙只是个下马威,之后的连续上下,以及36公里和39公里的大坡才是摧残。

注意黄圈的部分,是海拔的升/降
黄圈的部分,是海拔的升/降
如前篇日记所述,我这次跑马拉松的目的既不是PB也不是单纯的顽固。心态应该是说……成熟?赛前问题也多——游泳时把脖子和脚踝伤了一点(别问我为毛是这两个地方),左脚大拇指有点甲沟炎,肌肉退化,等等。是以比较专注在“忍耐”上,绝对不再由着性子瞎跑。

饶是这样,到了7公里手指关节就肿了。到29公里,两边的髋骨一副要闹离婚分家的架势,跑着跑着就觉得两条大腿要横着向两边各寻出路了。于是自我催眠“I don’t care”然后开动脑内小剧场分散注意力。痛这个东西,只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警告信号了,只要不去想它就能忍受。

不过30公里之后的坡是着实跑不上去了。只能用走的。两段超7分钟的配速就是这么来的。

尼斯属于绝对需要“先慢”配速的马拉松。虽然说后面能不能快起来难说,但是假如前面放力太快,后程的坡段就难了。

宜穿短袖短裤。赛前可外套一件打算遗弃的旧衣服,在跑热了之后脱下来扔路边。帽子或者运动眼镜必备一项,无论被太阳直晒还是一路被海水反光都不会太愉快。

太阳出来后,休息站给海绵的不要错过。只有两个休息站提供运动饮料,前面可以多吃橙。个人感觉在较热(当天温度17)的情况下,橙子对防止抽筋似乎更有用。

全程柏油路。管控做得很好。不需担心机动车辆。偶尔会有骑单车的,也会很体谅地自己找空钻。

赛后没有刻奖牌之类的服务。除了奖牌和T恤外,还发放香蕉苹果橙子,软糖,小三明治和蛋糕。海滩上有一个按摩站。

大赛提供VIP选项。买了这个选项的,领号那天会拿到一个手环。到终点之后根据手环的颜色去相应的VIP区。里面有提供自助餐和按摩(就不怎么需要排队了)。自肋餐不算很丰盛,主食也就蘑菇烩饭和鸡肉串,甜点比较丰富。是很符合运动后恢复的。

捉鬼罗生门——哭声

p2339592703.jpg罗泓轸的片子就没有善恶分明的。《黄海》和《追击者》都是A追B追C,最后无力的那个心地太好的那个,要倒霉的。本片也是差不多模式,唯一的不同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最后追的是谁。我估摸连导演本人也并不确定。

这就是影片要呈现的趣味(?):你知道这里面有鬼,然而你不知道鬼在哪里谁是鬼。周围的ABCD都有自己的答案,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就你不知道不确定。你特么还偏偏是受害者。简直了!

男主角,也是最终的受害者,职业也是以“寻找真相”为本务的警察。他最后的话是“爸爸是警察,一定会查出来的”。是不是有点《杀人回忆》的意思?

本片还牵扯了超自然力量。影片开头引《路加福音》,基督被认为“复活”的依据是:魂是无骨无肉的,能看到摸到的,就不是魂。这在西方的宗教系统里,是可行的逻辑。但在东方,问题复杂得多:基督可以是诈尸,或者被鬼附体,或者根本就是鬼借阳显身。东亚人民纷纷表示,能看到能摸到的,谁保证就一定是人了?

这个欧洲人不能理解的世俗的、功利的、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以及在其中被同化被本土化的天主教,与悬案和恐惧一起,营造“即使看到了听到了一切也不知道真相”的抓狂与无力感。

就这个构想,是挺妙的。只不过,拍岔了。“猜猜谁是鬼”的小游戏喧宾夺主变成撑住观众眼皮的主要矛盾。至少我个人,是越往后看越不同情男主角越不care他到底能不能把女儿救回来,所有兴味都在于宗教大战三百回合,导演如何平衡期间关系。

本片出场的有韩国土产巫教,代表人物日光;日本土产神道教,代表人物日本人(好像这角色没名字);欧洲特产天主教,代表人物辅祭。以及神秘主义(民间传说,如中国的灶神,如日本的河童,等等有超自然力量但不属任何宗教的),代表人物神秘女子(她自称是“女人”,不是什么修炼几何的精灵之类,就是因为没有信徒而被迫游荡的地神吧,按理推测)。佛教作为韩国信徒最众的大佬没来参一脚,大概是佛教对怪力乱神的处理方式太过冷静和平(和尚念经),做不出妖来。

东亚三国,对待宗教的态度基本都是进了庙拜佛到了教堂喊上帝,真遇到急难了,心里向能想起来的神佛各类都祷告一遍。反正哪个教说自己灵哪个派夸自己有用就抱谁大腿。再没有更适合来进行宗教文化冲突的背景了。

导演的第一个失误,在于过于轻易地否定了“自然死亡”这一可能性。

罗泓轸的设定当然不是无神论的。比如说几乎每次死人前后都有大雨,朴春焕一家死在井里,女儿梦到“阿姨要进来”的那晚男主家的屋檐下挂着水柱;再比如第一桩案件里出现在第一现场的死乌鸦,泡在酱缸里的乌鸦,日光求菩萨保佑时撞进来的死乌鸦。朴春焕的丧尸化,还有村民及女儿的各种鬼上身症状。都是神神叨叨的事情。
但是硬要拗,其实也能弄出个过广电关的结局——本来寄生在水禽身上的寄生虫变异后,可通过乌鸦的粪便污染,寄生到人体里,诱发疱疹与幻觉,在条件成熟时寄主会杀光全家(说《铁线虫》的那位给你小红花)。

而这一可能性在男主第一次与队友讨论案情时就out了,之后也再没一个代表出面坚持“根本没有鬼”的主张。当“没有鬼”这个选项被一把揪掉,观众别无选择,只能跟着男主一起去找鬼了。

这里,编剧罗泓轸犯了第二个失误。钟九满足了“糟糕主角”的两大条件:被动、最终没能自赎。

罗泓轸用第一场戏交待了钟九的性格特征:凑和过,耳根软。凌晨被叫去现场,妻子问、妈妈问、女儿问,他几乎一问三不知。而他本人并不因自己的信息不足感到半分不安。他本意是立刻去现场的,妈妈叫他吃饭,一次拒两次拒,三次就坐下吃了。

凑和,所以一切线索和消息都是别人喂给他的,他没有发挥能动性创造出任何扭转情节的机会或者找到能牵合剧情的人物来。直接导致影片的前一个钟头沉闷而滞缓。

轻信,本来是一个可作文章的特点。即便被动,但主角如果在多种假设间反复摇摆不定的话,至少能增加几种(非)宗教代表碰撞冲突,从而强化“听谁都有理,看谁都像鬼”带给观众的心理危机。

可惜,全片近三个钟头,只是一步步坐实钟九对日本人的怀疑而已。
神秘女子认定日本人是鬼是基于“奶奶的话”,与钟九无关。日光倒是从钟九那里得到了“日本人是鬼”的情报,但那场神剪辑的斗法很难说是正面冲突。至于日光把目标转向神秘女子,则完全来自他自己的体验与判断——在钟九家门口遇到女子并狂喷鼻血大吐特吐之后,他决定顺从女子的警告离开谷城,却在走首尔的路上遇到飞蛾扑窗的异像(or幻觉)。飞蛾被认为是魂,也即说在日光的认知里,亡魂们不让他离开。他因此决定回去并告知钟九说那女子是鬼。
这些配角人物的戏加得多了,加上演员打眼,他们就不止“支持”的作用,而开始拥有自己的线索跟能动性,比如日光,容易跑偏。

随着钟九对日本人的疑忌一步步加深,从偷溜进人家,到杀人的狗砸人的屋口出危胁语,直到率众上门意图伤人,最后的追赶和弃尸,体现了“找不到答案”这个事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要说也可以算一条自成立的线。
可是结果钟九还是那个凑和又轻信的钟九,他先是相信了女子的话没有听从日光直接回家,直到最后一刻又听了日光的话没有听那女子的等到三声鸡叫。经历了这么久的身心灵折磨,男主角没有发生任何本质上的改变,还是撑不过第三声的软蛋,只是彻底崩坏了而已。这样的人物,观众不要说投射上去,真心连care都很难care起来。

最后,就是身为天主教的韩国人情难自禁的失误了。

巫教被当代学者视为雕刻了韩国人民族性的宗教。传说中檀君的职业就是博数(男萨满)。不过历来社会地位低,古时被儒生看不起,后来受日统者抵制,又遭到天主都基督教的冲击。请萨满跳大绳,被视作低贱愚昧的迷信活动(可是迷信有高级的智慧的么?)。

70年代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加上战后民族主义抬头,巫教因其与韩国历史与最底层人民的深切纠缠,而重新受到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地位得到提升,又重新在村里活跃起来。不过,因为该教的各种作派(片中有所体现),仍然被当成一种“不正经”的宗教。男主的妈妈两次提出请萨满,男主都不吱声,直到第三次才含糊应承,理由在此。

神道教与巫教一样,都是受到中国道教影响后又引入佛教理念的万物有灵论,算是同源。除了巫教跳火,做法比较热闹;神道向水之外,行巫颇为神秘之外,其他大差不差。

按这两个教派的认知,这一系列诡异的杀人案的解释简单粗暴:村上闹鬼了。这个解释,在神秘主义者那里也可行的。只有天主教的教义无法fit in。泛神论和一神论不能存在于一个系统。所以在这个片子里,外来者天主教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更别说掺和进解决问题的过程,甚至连神父都推荐男主角找巫师。

辅祭提供的是外来的旁观的视角。他与钟九一样,被纷乱奇诡的眼前状况而动摇了内心的角色。换句话说,因为相信了世间有鬼,心里有了鬼,而失去了坚定,自己慢慢变成鬼。

辅祭初次现身,是作为日本翻译(妙的是,原本在东亚陷入世俗文化和泛神系统的泥潭无法如意壮大的天主教在日据时代和二战后,利用韩国人精神支柱倒塌民族认定脆弱的时候迅速发展,终于在东亚取得了一捷)。当时他听钟九与成福关于日本人是恶魔的对话,俨然是看两个神经病。还一度企图阻止他们私自搜查日本人的住处。
但是,等他被丧尸化的朴春焕咬掉了脸,目睹挂了十字架(我打赌两个鸡腿一毛钱都不虔诚)的叔叔成福也死于非命,一系列的异变冲破了被韩国学者称为“外围包装”的天主教信仰,唤出了“民族内核”的巫教理论,令他在日本人的身上先是看到了人,然后是基督的圣记(半人),继而是村民传说中的红眼食人魔,最后是撒旦的经典形象,而撒旦接下来做的事一点也不圣经——通过照相吸他的血(女人引用的“奶奶的话”——日本人会吸血。大约当地迷信是认为照相吸血的)。
两个本不兼容的系统,完美融合之后问题来了,这时辅祭会如原本说的那样“什么都不会做,就这样回去”(可摸可见有骨有血的,按《圣经》是人,杀人是要下地狱的罪),还是砍妖除魔呢?

这个角色多少反映了导演本人的内心罢。只是相比于男主角,辅祭的变化剧烈且阶段明确,而且就在最后一幕,钟九还被动地陷于日光和神秘女的两难(剧情也没有提供任何他立时回去或者等到第三声鸡叫再回去能救全家的具体理念),辅祭主动去找日本人,令得他变成了主角精神和良知的分身,抢戏不说,更是把全剧的高潮留在了他和日本人对峙的一幕,强化了“两教相争,必有一正”的意味。从而把一个好好的悬疑也许有鬼也许没鬼谁也不晓得谁是鬼的片变成了信主得永生的信徒内心挣扎戏。跑偏太多。

剩下的在凶案和男主的家庭生活之间没有把节奏抓住,在闹鬼的恐怖和奇怪的搞笑(被雷劈是什么鬼!)当中没有把尺寸控好,都是细枝问题了。

槽吐到这里,该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到底谁是鬼呢?

你猜咧。

他传还是自传,这是个问题——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s28033104热销书,各杂志年度安利作为。所以先从缺点开始说好了。

罗嗦。这是Gilbert始终存在的问题。在这样出场人物(相对)多、时间跨度长的大部头里特别显眼。强调人物的某一特征,以便读者将之与其他人物鲜明区分并进行预判和投射,不是毛病。病的是描写的重复——不是深化不是渲染不是陪衬,就是反复地在一个人物身上贴同样的标签。

Prudence面无表情波澜不惊,秃顶的Dick Yancey目光锐利,Welles牧师亲切无害,如此这般的形容词在不同的章节——甚至同一章里前仆后继,而不是通过主角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言谈、表情、动作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这些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特征属性跃然而出,难免令得这些人物——特别是Prudence这个重要线索人物——扁平呆板。我们也许可以在书里将他们色色分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是绝遇不到这式模板的。即使要想像力当中塑造,也无法依作者提供的信息就造出一个鲜活丰富的。

铺助人物的活性缺乏,降低了故事的趣味性。书的后三分之一,特到是背景转移到荷兰后,作者似乎丧失了对过场人物的所有兴趣,连基本白描的念头都没有。人物只是“立牌”形式的出现,徒具女主角的舅舅、外甥、神交这样那样的身份,没有任何自有的性格,更不要说主动发展情节或制造矛盾。完全变成了女主角的独角戏。

而Alma的戏,纵使用了90年的时间,即便穿越了几个大陆,终归跳不脱饭祷爱的作者私人小剧场。

这是当代畅销小说家的通病——什么题材到了手里都变成半自传。

将自己的性格、三观、学养统统抽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塑造刻画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能认同的人物,并理解伊并支持伊,让伊去完成自己的命运,这确实很艰辛。我办不到。在喜爱的重要的人物身上投注自己的性格,用伊拉的嘴来宣扬自己的观点,阻碍这些人物的悲剧乃至死亡,是一般人难以自控的做法。

因此才显优秀作家的不凡。安吉尔就是会嫌弃苔丝,无论哈代心不心疼;安娜只能死,不管托尔斯泰认不认同她的选择;卡特琳不可能离开沙瓦尔,哪怕左拉有多不忍心。

能否让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下,用自己的方式说话、行动、思考,影响故事和周边的人物,也受到情节和周边人物的作用而改变,最后走向其必然的结局。是区分三流和一流作家的基本标志。就这方面而言,Gilbert只能是三流了——她很会表白自己,却无法树立起一个19世纪女科学家的形象。

Alma Whittaker,一个会说英、法、德、荷、希腊与拉丁语,自小受到其母严格的数学教育,少时常与各方领域的专家学者餐会,并对大自然有着强烈好奇与探索精神的白富美,在经历过情伤、婚变、丧母等一系列私人事故,目睹了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的时代惊涛,参与了Science一词的发起流传与《物种起源》的出版的历史事件之后,坐在她一生的成果展示中,与当时代另一理念先锋Wallace对话时,我们听到的不是科学的语言,不是沉淀的人生,不是开阔的眼界,而是Elizabeth Gilbert。

是Elizabeth Gilbert在总结她的体验,是Elizabeth Gilbert在思考她的人生。

一个年近九十植物学家,面对来访的古稀“晚辈”,罗列她爱的人——父母双亲、丈夫、朋友——都比自己先死,感情生活也没有一帆风顺,这些“令人失望的”事情之后,以一种”宝宝觉得自己太坚强了“的语气发言道”然而,这一切并不会让我感到比别人不幸“。拜托,生而富贵,长而康健,成而聪敏,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但有这样的运气,而且还九十高龄上双亲在堂、爱人在侧、朋友俱安的?!这自怨自艾和自我中心也是没sei了!

如果研究了一生苔藓,琢磨了半辈子物种进化,还不能站到全人类的角度上,去思考宇宙的大和谐,就难怪到死都参不透Prudence Problem。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懂“自我牺牲”,行军蚁呢,大象呢,海豚呢。自然界早就回答了好嘛。

要一个神秘主义者去代入一个科学家的精神世界,跨不过去啊。

总体来说,Alma不是越活越明白越走越开阔,而是在48岁明白过一阵,经历了一场婚姻变故(我看来主要还是作者本人当时对婚姻于两性的意义有所纠结故此借题发挥一番,而不是故事有这样发展的必要性),又活回去了。因为,Gilbert今年就47岁。作者的格局只有这么大,人物不管起点给得多高,经历做得多眼花缭乱,终究只是作者的传声筒,在发表作者的感言,而已。

为了衬托这样一个其实真说起来境界不算得高人生压根没什么惨的主角,令其卓尔不群,其周遭的人物只能是程式化的有无变更的。

自打Ambrose说出他的绝食体验,我就料到了后面会有一场那样的婚姻,我也猜到了婚姻会是那样的结局,甚至大约估中了Ambrose的命运(包括他后来会有一个肉体上的爱人)。看到Tomorrow Morning的部分自己都惊了——姐以前到底是经历过什么?!合上书一想,真不是我人生阅历竟这般丰富,而是这样出格的人物曾在哪本小说里读到过——因为太出格太模式化了,应该不是多优秀的作品罢。

除了作为前传出现的Henry,和Ambrose的自述之外,从Alma出生到风烛,就只有她的心理描写只有她的成长,其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性情上的或者观念上的变化。生离死别都不能转移分毫。要变也是Retta那样极端的改变。是这些从不与世俱进,从不反省,从不迁徙,从不主动离开Alma的亲友,才令得女主的思想变化来得飞扬,云游四方来得勇敢,今日之我反思昨日之我来得明慧。

这种用配角的不作为来显示主角能动的手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玛丽苏了。

然而,也差不多该然而了。Gilbert为这本书作了大量的研究——显尔易见。《物种起源》当然要读过,好几遍。荷兰、英国、美国从十九世纪初到末,在园林、药用植物学、社会问题、经济走向、科学课题的变化都需要梳理干净,才能不着迹地作为Alma成长的背景轨道信手捻来。光是苔藓这一研究方向,应该就花了不少心思。当其时向女性开放的科学领域极少,还要从中找到一个低调而且能认真对待女科学家的,颇为不易。

尽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样真的深入到苔藓学当中(除了一大串歌颂其美德的话),通过Alma的足迹介绍各种气候环境下苔藓与当地植被和岩石互相作用,甚至讲解一点苔藓分类的基础,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植物学演变的大致,一些可事后去查讯的名字跟书目。

此外,先向读者说明其行为的不合理性(比如George在问Alma是否愿意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前先用眼神征询了Prudence的首肯),再以猜测的口吻的跟读者说明故事如此进行的原因(Alma可能因为这样或者因为那样的原因,所以她没有发现George这一行径的可疑哟,亲爱的读者们),我个人是不欣赏这种写作方式的。读者并不是蠢货,只要描写得合理,我们完全能够自行发现人物行为的不合理处,并找到故事无视此不合理而继续发展的解释。但是,这种“先告知结果,再倒回去描写现场”的做法,用得好了便是“勾”,令得读小说有种“听妈妈说睡前故事”的平稳感,至少不觉沉闷厌倦。

而且Gilbert应该阅读了大量当时代的作品,全文在用词和造句上遵循了时代范儿,与人物形象倒是配合得紧,在一些并不合当时主流的场景(比如Alma出生时其父母与Haneke的反应)时,别有一番幽默趣味。格局不大,细节上毕竟还是处理得挺漂亮。热销也说得过去。

死结

有人在ask上问我,有没有过觉得很缺爱。很合理的推测,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不应该是我这种画风。

我回答伊说,如果这个“爱”在语意中是“被动式”的话,并不缺。如果是主动式的话,我承认自己是颇为无能的。

我知道父母爱我,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外祖父母爱我,在姐妹之中甚至偏爱最不好看又最能惹祸的我。身边的朋友们接受且包容我的不热情低情商与自以为是,即使多年不见,再会时仍待我如初。只有一面之缘,甚至未曾谋面过的人,默默关注着记挂着,我偶尔作情绪语,小心翼翼地写信或留言来安慰。

如果是被爱的话,真的一点也不缺。正因为收到的礼物多且珍贵,却无以回馈,才叫人难受。

爱,总是有期待的。期待对方回报,期待对方铭记,期待对方感念,至少的至少,期待对方安好。母上从来只期待我平凡幸福,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得一份安稳的工作,建一个和美的家庭。也只有母亲的爱,是付出与期待如此不成比的。

但即便是这样最低标准的期待,依旧达不到。以往回国,只匆匆十几日,她把失望都忍下了。也许心里总抱幻想,我总有一年会带回叫她安心的消息。今年这是第二趟回去,又待足了一个月,见得多想得多念得自然就多了,我只管用装死应付过去。

回到巴黎才接到母上发的微信。一气发了十来条。把嘴上不能说的埋怨都写出来了。说虽然是没有家庭的负担,但也不能活得太自我了。不像别的家庭,我们家对孩子从来没有过任何要求,既不想你发大财,也不求你出大名,甚至都不指望你养老,但是这不意味着你就好像自己是石头里面蹦出来似的,完全不考虑家人,就这么任性地混日子。将来叫父母都不得安乐的晚年。事业与家庭,都到个年纪上了,总得立一个吧,最少要有一个想法吧。还浑浑噩噩的,未免太过分了。

无言以对。

总不好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又发病,哪天就躺下不愿意起来了,所以才压根不去考虑明天与未来这样活着。我连给人打电话都会冒冷汗,一个月总有几天根本不想说话不想跟人见面不想出门甚至连起床都艰难。与人打交道是那大的精力损耗,需要独处才能补充回来。要心脏多皮实的人,才能承受我这样的伴侣。

这些,我是不会同她说的。医生再怎么劝说需要家人的帮助,也不会说的。因为太了解,说完了她又要内疚一切都是她的错。而她的内疚,只是更加重我的负担罢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朋友中有知道我病的,因为我没说过,就装成不知道的样子配合演出,从不拆穿(当然,就是拆穿我也不会承认的)。我很感激。而家里人,就是想假装,也是会被我看出来的,这种“我知道你知道了,我也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这么演未免也太辛苦”的滋味,会把最后的避风港也变成炼狱。

不如被当成自私任性的小孩。

母上的留言最后说,不立业没有关系本来这就不是她的寄望,结婚的事也不会再催了,就这么回来吧,至少能常见面互相照应(其实就是她来照顾我),她好歹安心。

这样的温柔导致我昨天又发作了,在家里关了一天。灌了半瓶酒才睡下去。睡前在想,要不找个老外假结婚算了,然后保持每年与家人一期一会的节奏。后来再一念,假结婚这么复杂的事情,我是处理不来的。

游泳馆

外媒发过一篇关于中国游泳馆的报道,大意是不会游泳的人口比例高,套着救生圈拥堵泳道,尽情地往游泳池里撒尿。撒尿什么的,没调查权没发言权不好说什么。但是,至少就我家乡来说,会游泳的人应该能超过五成……吧。

我这一代人学会游泳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同家人去河/湖/水库/水塘边游玩,套着救生圈嘻嘻哈哈一阵后,一言不合被会游泳的爸爸拎起来直接丢进水里,呛了两口水后get到“狗刨”这一技能。

一般人在日后与大江大河的搏击中,自然而然就发展出狗刨式蛙泳和狗刨式自由游,横渡钱塘江也不是梦。可是我在水性上是毫无天赋值的。用唬人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天生的浮力差。长到很大了,狗刨的程度也就是落水了能勉强坚持到有人来救。

把“会游泳”当成必需求生技(而不是运动技)的母上总是很担心。于是趁中学暑假,我们一道去正儿八经地学了半个月。陈经纶开的成人班。离我家有点远。但是没办法,说是只有他们一家开成人班。混在一群学龄前儿童里扑腾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出了国我才知道,正常教旱鸭子都是先教仰泳或自由游这一类比较容易浮起来的泳姿。我们当时却是直接上动作技术最复杂的蛙泳。真是不走寻常路。

教成人班的女教练又白又美。母上作为热情大妈的典型,就爱拉着人问隐私(摊手)。得知教练原先是省队的,没能进国家队,退役了来教游泳。后面一串编制啊劳保啊的我就没听进去了。班上不少大妈想给介绍对象,也不知道最后有没有成功的。

中学生还处在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年纪,对自己的体格大不满意。但又管不住饿,游得多吃得更多,肌肉长得也快。某日换上游衣,母上审视半日,用了“虎背熊腰”这个形容词。教练倒是满脸喜色地直夸这个身材漂亮。

我就特别喜欢美女和运动员。

除了美女教练和好像永远泳不到头的50米泳道,我对陈经纶的其他记忆非常模糊了。后来比较多是在天水桥的杭州游泳馆玩。有一个深水长池和一个浅水短池。夏天真是有不少人在里面泡着,特别是浅水池。不少小孩套着救生圈,要不然就不动,一动起来就没个章法,边上的人根本没法游,于是大家都毫无章法地在泳池里蠕动。

市民也戏言去泳池“下人肉饺子汤”。

后来与朋友说起,救生圈这个事情我真的不懂。会游的不用这玩意儿,不会游的用了这玩意儿就更不会游了。如此泡着,也就是“我也不会,我也不想学”的意思。那到底来游泳池干嘛?成心给想游泳的人添堵么?朋友咂吧了一会,说是放假了也没地方去,水里凉快,游泳票总比水上乐园便宜,有救生员又比河塘什么的安全,就携家带口来消磨,你别把运动看得太理所当然了,不是人人都想要运动的。

除了把运动看得理所当然以外,我还把“肌肉记忆”当作一准皆准的。一朝会单车,一辈子都会。一朝会游泳,照理说也该是一生都不忘的。

才不是咧。

几年不下水,自信满满地进到深水池,立马连滚带爬被吓出来,乖乖回浅水池从头扑腾起。好在巴黎游泳是挺便当的,也便宜。
小巴黎市民游泳馆的分布

 

这个网站列出了所有市民游泳馆,按区排列,并标有当前的开放/关闭状态。
点击链接进入每个游泳馆的标准页面,可以看到照片,交通方式,开放时间。15区的Blomet周日从早上八点开到晚上六点。平时是早上7点半到8点,中午11点半到晚上六点间开放。

周一闭馆,21号CPCU关闭。
周一闭馆,21号CPCU关闭。
底下有游泳池的详细信息

泳道的长宽深浅
泳道的长宽深浅
Blomet游泳馆:泳道长50米,宽12米,最浅0.85米,最深3.05米,瓷砖地面,氯水消毒,任何时间点都有大人流,水温26度,无跳台跳板,无室外池,自然光线来自天窗(夏天开),非地下室泳馆,游道数为5(早上7点到8点15分之间只有3道对公众开放),有教学小游板提供,无特殊游道。

13区的Joséphine-Baker游泳馆
13区的Joséphine-Baker游泳馆
Joséphine-Baker游泳馆在一艘船上(就这么任性)。泳道长25米,宽10米,最浅0.9米,最深2米,泳池底部是橡胶,臭氧消毒(后氯化处理),水温平均27.8度。有玻璃罩的露天游泳馆,冬天闭顶罩夏天开,自然光线可远眺塞纳河,非地下室,节假日和周末有4条泳道开放,其他时间不定,用教学小板提供。

至于消费,除了Joséphine-Baker等少数几家妖艳的贱货外,其他游泳馆的价格是统一的,当然票也是各游泳馆间通用的。
一次票3欧,十次票24欧,三个月的季票(不限次数)37欧。导盲及导残者,失业者及低保户,伤残军人免费。26岁以下,65岁以上,大家庭(有3个及以上的孩子),残障人士及其陪同,退伍军人,救生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半价优惠。

跑步跑得勤了,游泳成了最好的放松和交训方式。大家都推荐仰泳,传说中最拉伸。其次自由泳,能训练心肺及长跑所不及的肌肉。可惜我都不会。到处找视频,吭哧吭哧地找个不那么多人的游泳池里去练就是了。

游泳馆必须戴泳帽入水。水里会游的就是埋头游来游去,有些游泳馆特意把一条泳道划给快速泳姿(自由泳及仰游),就摆块牌子在泳道前面,游蛙泳的自觉不过去占道。不会游的都是小孩,拿着小水板或者绑上小浮片,按大人的指点在水里扑腾,一般扑腾一个下午也就会了。

夏天最高温那几天,也有来晒太阳的。就是真的……晒太阳。找个带阳台或者院子的游泳馆,穿上海滩的装备,抹上油,往台阶上或者草地上一躺。晒气闷了,进去游一会,出来再晒。

自由泳倒是有游得不错的。看到游得特别好的,我和小伙伴就会一旁观摩一会儿,研究人家的技术动作。蛙泳真是普遍地不标准,不换气的海豚腿加蛙泳手的很多。都是瞎游一气。我游蛙泳比他们都快得多(骄傲脸)。

好不容易自由泳把手脚配合上能划出十几米了。换气成了老大难问题。各种网上找教程。都说要把身体侧过来,摆动着游。嗯,说得很便当的样子。练了几次,好容易找到了些感觉,可不敢耽误一个月不下手了。回国之后,一把时差调整过来,就是找游泳馆。

以前总觉得我们是游泳大省,就全民体育来说,这也是我杭的普及项目之一,存了一个偏见在,竟是没想到杭州的游泳馆其实不好找。

现在风评最好的是包玉刚,说是现代化,又大又干净。还是开在黄龙,离陈经纶不远。从我家不方便过去。再来是浙工大的,就离得更远了。市民中心的据说不错,划卡,采取10块钱1小时的谜之计费标准——把换衣服洗澡的时间都算进去了。

最后去的定安路。也没有官网,市政网上也没有介绍,具体信息只能看大众点评上网友的意见。


应该是现存杭州最早的游泳馆了吧。某会期间闭馆。网友的评价都是关于更衣间。我倒觉得还好。柜子是很旧的,用钥匙也真的很上世纪。但就是脱穿个衣服的事情,不需要多讲究。

就是计费规则我到现在也没怎么弄懂。大体是以1米3作为全价和半价的分界。以6月15到9月15为旺季,其他为淡季。每天开早、上、中、下、晚五场,每场两小时。早场(5点半 – 7点半,我觉得这应该叫凌晨场啊喂)最便宜,其他时候旺季40块淡季25。30次票285再收20的工本费。淡季的中下晚场刷两次,旺季刷三次(所以这到底为什么还叫“次”票)。

用鼻子判断是用氯水消毒的,用的非常重,泡得久了皮肤会刺痒。水看着挺干净。皮肤判断得有32度,下水完全不觉得凉。有深浅两个池,浅的1.1米,深的2.1米。还有个0.6米的儿童嬉水池。晚场没游过,其他场次人都不多。游泳圈就看到过两个。

但是就以浴室的规模来看,真旺的时候人流量应该还是挺可观的。

民众的游泳实力都挺可以。很少见泡着不动的。会蛙泳的多。还有两位大爷到边了能来个飞鱼转身。也有扑腾蝶泳的小哥。女生的泳衣都很花。泳帽也花。是现下的流行?不要求戴泳帽入水。也有不少披头散发,每次从水里出来都叫对面的人吓一跳的。

救生员围着高椅上坐了一圈。不知为什么大家统一都不穿长裤。没见到女救生员。到了一场快结束的时候,就有家长鱼贯而入,坐到池边的观众席上。后面就该是小朋友的课了。

亲故,听过说Ivo Pogorelich吗

就是那个娶了自己授业恩师的钢琴家。他17岁的时候向年长21岁的女人——他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求婚。自然是被拒了。他愤而离去,摔门之前不忘放狠话“我一定会办到的”。你们猜结果怎么样?他真的办到了。他妻子在接受采访时笑着如是说。镜头带到他在与儿子玩耍。

八卦中的男女主角及他们的儿子

八卦中的男女主角及他们的儿子

 

 

有次聚会不知怎的话题歪到这段八卦。在座的男士关注的自然是一个前途敞亮的高(近2米)贵(原南斯拉夫的贵族家庭出生)帅为何乳齿想不开,青春正茂却死乞白赖地硬要放弃整片森林吊死在一颗枯树上。而女士们——都是比我还要资深的姐姐——热烈讨论的则是一个既有社会地位(自己是有名的钢琴教师,丈夫是优秀的数学家)又有美满家庭的中年女子怎么会抛夫弃女跟个横竖看都十分不羁迟早会被外面那些妖艳的贱货拐走的小男孩跑了?!毕竟这桩婚事发生的年代,社会比现在保守得多。波哥跟家里断绝了关系,波嫂自然也是千夫所指。

还真是敢把人生当成偶像剧来演!

其中一位姐姐感言“老男人爱找小姑娘,是想要简单。同理,熟女找小狼狗,也是想过得轻松点。一天工作下来跟上司斗跟同事抢已经累得半死,回到家谁还想打哑谜看脸色伺候大爷?小狼狗多好啊,单纯可爱。和他一起玩玩,很减压的。”她老公在一旁五官扭曲“小狼狗这种叫法谁想出来的?太损了。”我问“不觉得很贴切么?”他道“就是因为太贴切了,才觉得损啊!”大家哄笑。

年龄差异这么惊悚,又与任何权力财富扯不上嫌疑的婚姻,总归要有个纯爱之外的原因。即使是纯爱,也必须给爱找出个原因。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思路伟大光明正确。

后有一年,又是聚餐,这次有半数是小朋友。席间熟男女拿杨振宁先生最近一次婚姻取笑,小朋友便嘟嘴“怎么见得就不是真爱了?你们只看到名誉地位钱,青春的肉体,就以为别人也一定是看相那些。说不定人家是soulmate呢?”
当时我应该是心情不好,想跟人抬杠,就说:名誉地位钱,青春的肉体,那些都是好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东西,没人不喜欢没人不想要。一个人要是青春貌美一身好肉还有名誉地位和家财万贯,那伊可以在这个地球上横着走,就是倒着走都没人拦着。拿权利金钱换青春美貌,是拿好东西换回好东西,很合理。灵魂有什么好?能活到成年的人,谁灵魂里没点黑暗没点负罪没点肮脏,谁的灵魂掏出来还是闪闪发亮的金蛋?全是发芽的土豆好嘛。有些人,早就不把自己的灵魂当根葱了。有些人,倒还以为金贵呢。实际上,如果不拿副好皮囊或者好钞票包装起来,这颗发霉的土豆能送给谁?别人凭什么送累收下?偏偏青春貌美的soul遇到了权利金钱的soul,就mate了?也只有骗少女的小言才敢这么写。
另一个小朋友一听就不忿了,说这不是在侮辱你将来的另一半吗?这个世界上有喜欢钻石黄金的人,怎么就没有喜欢土豆的人了?至于那是不是好东西,要让对方去判断。也许对方就有从土豆里找到珍珠的慧眼呢,也许对方就有点霉成金的法术呢?退一万步讲,也有人就喜欢收藏怪东西。你就管得着吗?还不许人有点不同寻常的喜好了?还不许喜欢怪东西的人就遇到怪东西了?不要看不起人啊!

果然单纯可爱呢。

那时候理解《飘》里船长圈养斯嘉丽的执着——那个性情与我少时颇为相似的货,假使不受战乱之苦不经丧母之痛不为三餐奔苦不与庸人周旋,就这么骄傲地放纵地天真地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想看到另一种选择的结果。想见证不知人事的幸福。我们既已走到这里,也只有这样了。自己趟过的混水摸过的泥潭,那些还清爽干净的,就不忍看他们再掉下去了。

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吧。我们的前辈,未必没有过这样的善念。然而,一代代还是这么脏兮兮地继续怜爱下一代,并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

这片结束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倒是赵仁书教授。

他能遗世独立,不掺和学院里那些派系倾轧,权钱交易的破烂事,却在教职上不受干扰,在音乐节上做开幕演出,连他的弟子也沾光出场,是受了吴惠媛的庇护。片中一开始就说得明显,音乐系教授的最大武器是出息的学生,而培养出息需要好苗子。发现需要慧眼,保护好苗子需要势力。有慧眼的吴老师发现了民佑,有势力的吴室长把民佑送到赵仁书的门下。宁可把自己的老公气得咬牙切齿,三不五时发作。
假使她比姜俊亨先发现李善宰,那后者也会成为赵仁书的得意门生,过着好好上课,闲时与民佑斗斗琴,跟老师合合奏的单纯生活。末了在国外得个奖,远走高飞离开这个怪圈。或者功成名就了再回来,成为下一个赵仁书,为学生们顶起梁柱。

即使其他地方千疮百孔,至少能给有能力的真正的音乐者们擦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周旋在会长,理事长和代表间的吴惠媛一定是这么安慰自己。赵仁书想必也心知。所以他一直喊她惠媛而不是职名,对善宰说自己“毫无原则地理解”她。于他而言,吴惠媛是那个在大赛前送他钢琴伴奏的朋友。他们是由音乐结下以音乐维系的友谊。其他诸事,赵仁书似乎毫不理会。

徐英友喝醉了打电话去他家里闹,赵太太接到电话,听那头还有姜俊亨的声音,替惠媛不平,赵仁书淡然叫她挂电话,说“他们向来是这样玩的”。对应后几集,姜俊亨在徐英友那里过夜,后者问需不需要向惠媛交待一声,前者也是淡然回答“这点小事。她知道我跟你不会怎么样的。”
但是李善宰去找他,赵仁书这边劝他,那边就叫妻子去找惠媛谈谈——也不是要劝她跟小情人断绝来往,就是看看她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助。这个平素里不见多少往来的朋友,比丈夫更知己贴心。

本片中最微妙的就是这种看似闲来一笔的交待,又总是冰火两重交煎着来。

这边姜俊亨小鸡肝肠机关算尽,给学生换个钢琴还要抢老婆的功劳,吴惠媛累得半死他就只管自己占着李善宰老师的名号硬说“她只是偶尔帮我看看”。那边民佑却能当着赵仁书的面叫吴惠媛“老师”还理直所壮地说“是您发现我的,您才是我老师”。后来把这话又对着李善宰说了一遍。姜俊亨发现李善宰之后偷偷摸摸总归怕被赵仁书知道抢了去。吴惠媛一回身主动把善宰弹琴的视频给赵仁书炫耀。后者打电话戏称“是有想过(抢)。但看在你的份上。应该是你亲自教吧。”
这么一比,谁和谁是一个世界的,一目了然。观众也只有叹息,吴惠媛没这份福气嫁给赵仁书。

另一方面,也就借着这么几回合的对话,把人物的过往和关系交待了:赵仁书和他太太及吴惠媛是同期,姜俊亨是他们的前辈,本来是跟徐英友在一起的,家世不够娶富家女的,就被徐家和惠媛送作堆了。而寒门出身的吴惠媛,因腱鞘炎放弃钢琴后,为了挣个出人头地,以徐英友小跟班的身份出国留学,归国后自然而然地还徐家的恩,被配了一门好亲许了一个好职,给优雅的奴婢。
这一笔故事,并不需要细说重头。毕竟故事总是重复的。富家千金和寒门女子的差别对待在大提琴班正上演。郑宥罗不正是徐英友的翻版。那个五重奏小组说不定就会出下一个吴惠媛。所谓“以革命友情维系的关系”不就是朴多美和李善宰。多美好几次想要吻善宰,都被巧妙避开了。善宰抱着她说“爱你”还是跟母亲一起,而当时他心里挂念的是吴惠媛给他“特级称赞”的名场面。是看这些年轻人的折腾大概就知道以前是怎样景况,也就不需要来集回忆杀了。

可以说片中每句台词,每个人物间的互动都信息量很大。比如惠媛第一次出现在办公室就忘了穿外裙只有系着大围巾去见徐代表和韩理事——这既暗示她在她们面前都是伪装,系围裙也是女佣的装扮。
在善宰爱上后存在感就很强的惠媛的鞋——女人脚指的方向就是心意的方向,善宰每次进门都要整理,两人首航前惠媛叫他不用把鞋尖摆得朝外,“私奔”时要藏起来,姜俊亨踢门捉奸后第一件事也是拿鞋,口供第一句也是“两人都没穿鞋”;
惠媛家居服中以及情节发展中很重要的外套——披着的外套意味“保护”,在吵架的那场戏里,善宰一识破她吃醋就恰到好处掉下来了,而在跟姜俊亨谈判之前,惠媛做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披外套,当然还有平素很细心的善宰总是把外套忘在惠媛那儿里面还有通往他家的钥匙;
惠媛的发型——头发是“杂念”,工作时都是干净的马尾,第一次见善宰认真盘了起来,吵架那次也盘了起来后来被跳腾散了,此外跟善宰私见都是散开的,拘留之后被剪了,善宰的发型中期也变过一次;
善宰摩托车上的货筐戏也超多——载多美的时候叠起来直立在后座再让多美坐后面,当时就知道两人的关系并不亲密,载惠媛就直接让她坐在货筐前面紧紧贴着自己。

这些细节要是想品就觉得有意思,放过去对情节也毫无影响。于是,场面上看拍得很静,密度却很大,就把看的人给压住了。看不进去的自然嫌重嫌慢,能讲出来的话非闷住了不说,看得进去的就觉有嚼劲,能把这么复杂的关系性格各异的人物层次分明都摆出来不赘不余,美感之余也省洁有力。

毕竟只有16集,男女主角身份悬殊年龄悬殊,进度还是三集要吻八集开船,要让观众接受这对cp而不依靠什么怪力乱神的展开,走完全写实的路线,对剧本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凑时间的话就没有说的必要,一句话要发挥十句的用,一场戏也不能浪费。

用鸡蛋托作隔音板,吴惠媛大概也干过。才会在善宰家留意到还一脸兴奋地指出来,还问他是否也是youtube上学来的。几乎所有听过善宰的人都从他那里听到了年轻的惠媛。弹琴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相似。吴惠媛有一集劝善宰时也说过“到哪天别人从youtube上看你的视频模仿你弹了,才算成功”。结合起来想,她应该从更早的时候就是他的老师了——通过视频。
第一次听善宰弹琴那么情动,四手联弹不用练习就如此合拍,乃至之后的迅速沦陷,都有更说服的理由了——他俨然她的过去。

不过是个超直球超干净的版本。就是这份直和干净,他说服她相信“您自己还有再选择的时间和机会”(他就一直用敬语也是蛮妙的),从而改变了——不仅是吴惠媛,而是整个故事——的结局。

直的方面比较容易表现。干净是很难的。当然,处男这种事只有他自己来说。但其他方面,比如说性格要怎么表现?一般的片子么,就找个第三方来说“他是个好人啊。从来没有图谋过别人的钱,从来没骗过人”。这样也是可以的,当然也就无聊了。本片的处理方式,是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打扫。
有一场戏很耐心地拍他吃完饭收拾好碗筷晾好抹布翻起桌板。他给惠媛看曲谱日记,就要她看到“洗澡要把小弟弟和胳肢窝洗干净”的话。出去外宿要紧的也是“餐具和抹布都很干净”。他还很爱洗衣服,特别爱洗内裤和袜子。
开船的戏,镜头拍过去,都是排放整齐的瓶碗,虽然破旧却一尘不染的地面家具,背景里两人如道家常的对话,小处男的温柔和几乎没有经验的熟女的生涩,就算偷情也偷得很干净,一点都不猥亵污糟,任凭再怎么批判这种关系的人都不至反感起来。

所以,吴惠媛当然要服刑了。第一集的类偷窥镜头里,那些竖栏的阴影就已经预示了。什么放弃一切远走他乡的结局是毁了李善宰的人设——他不仅是她的爱人,更是她爱音乐的初心,她在向上爬的挣扎中放弃的自尊和干净的人生。整部剧很少室外景,内景都是昏黄,人物全是大油脸,只有她穿着囚衣坐在放风场上的一幕是阳光灿烂清爽明亮的。

我其实不知道这种故事要怎么样才算HE。波哥1980年得抱老师归,1996年波嫂因病离世。之后波哥一度无法弹琴。直到现在,他还是会把一些曲子弹得莫名的慢和哀伤。许多人说起来都是唏嘘,以为不世出的天才被痴情连累。一位朋友去听他的现场,回来先是很兴奋,要分享现场谈及感受,说到中途突然哽咽,遂泣不成声。我不擅安慰人,便没追问缘由,任他哭了个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外人很难去评论值得与否幸福能否。

一部电视剧,能够让观众自觉亲身参与了主人公的故事,为他们担忧过难受过高兴过坦然过,和他们都似老相识好朋友,就做到足够分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