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倒计时

这个周末就上机了。也许是我太久没回去的缘故,这趟回程似乎惊动了很多人,想来母上有几晚要失眠了。

然则我这边完全没有紧迫的自觉。花草都料理好了,家里并没有值得偷的东西需要特别关注。工作交接完毕。似乎带上一件衣服,拿上护照居留和机票,这样直接走去机场就可以回家了,无牵无挂的。

我跟母上说不用费事来接。反正也没什么行李,我一个人从机场直接坐大巴就可以回杭州了,然后坐公车或者打的就到了。虽然内心深处——well,很深很深很深的深处——会因为有人来接而多少轻快一点,只是客观上知道兴师动众的反而麻烦所以没有这样的必要。

风向的星座是不是真的都这样?是不是全都这样自我意识先行?这样听上去是不是冷酷,是不是无情,是不是没心没肺?

而土向的星座会失眠,会不安,会想要挺着大肚子去机场接我?是不是风向的应该找个土向的伴侣?应该有个人在旁边念念叨叨担心上下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生活会有踏实安定的味道?(但是绝对不要处女男!)

这些土向星座的女人们,在遥远的地方散发出温暖的气息。温暖得叫人不知如何应对……总是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本来应该很正常的关心和照顾的企图。

说起来,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反而令我嗜睡。嗜睡且多梦。这真是一年里最不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回家不是明智的决定——我有预感回来时我会肥上一圈不止……

最大的惊喜是13——The next three days

虽然在imdb上Paul Haggis还是表现出要脸的态度把Fred Cavayé的名字放进了编剧栏,但在海报上完全没有说明是remake,而且在片尾上字幕的时候也只有他老人家一人的大名。我想请问大叔你好意思把自己的名字放那么大地独占编剧的位置,您倒是“编”了什么啊?把法语的对白都改成英语,然后把事件的所有背景都改成美国么?

好莱坞,占着自己是电影界的主流文化,以为全世界人民都没有看过其他国家的电影是怎么的,到了不要脸的时候也一样是无人堪敌。是remake的你妈好歹说一声啊!我说怎么越看越眼熟越看越眼熟……这个故事是改编自法国电影Pour Elle,说是改编,其实故事情节完全一样不说,而且就在深度上还远远不如。
pour elle描述的是一个普通公民,因为坚信自己妻子的清白,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铤而走险,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我印象深刻的是直到最后观众才从负责此案的探员口中得知男主角其实是个教书匠——“他可能是任何一个人”。此片完全把这层人性的皮给扒了个清光,于是就剩下一个实在很适合好莱坞作业的“孤胆英雄救妻”。
而就这个作业也没交出行货来。要观众为主角的命运担心首先要让观众关心这两位主角才行啊。pour elle在夫妻亲子关系的刻画上,在男主角心理变化的铺陈上,在细节的交待手法上,比此片不知强出几许,非但一模一样的故事讲下来,男主角的家庭关系还多着墨一层,片长都比较短……remake为什么总是青出于蓝而不能胜?即使拥有好莱坞的流水线作业即使有Russell Crowe这样的明星助阵,最后也不过就是冷饭微波一下抢钱么?

本片的前半部分算是为后半部做背景交待和铺垫,奈何技不如人,各种细节的东西零碎(比如女主角的胰岛素,男主角与父亲的关系,女主角的案件经过,等等),加上我看过原版,着实看得人不耐烦,似乎去睡一觉也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这部电影完全可以直接从劫狱计划开始那部分看起……)。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美国编剧都习惯性把观众当笨蛋处理”落下的毛病~~~

Elizabeth Banks远不如Diane Kruger美艳,演技也大有不如。跟RC之间完全没有多年夫妻相濡以沫的味道(是不是美国电影但凡表现夫妻情深只有车震激吻神马的,你们能不能subtle一点!),于是整部电影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RC身上。要说外国人的脸真是天生优势,你说他都肥成这样了,脸看着居然还是很帅一枚大叔啊……不过这也是casting失败的一个部分,如果要拍惊悚悬疑动作片,此男实在不二人选,但就其屏幕形象来说实在太不像普通人,没有亲切感。于是这位按理说演技相当不错的大牌是把好好一个角度新颖的惊险片硬是压成孤胆英雄片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片最大的惊喜是13。话说13离开house剧组不是去拍什么外星人之类的电影去了吗?于是看到她的时候本人非常惊讶。惊讶之余亦甚是欣慰——难怪小蔡都熬成老蔡了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经上大屏幕的机会,13才来了两季就拿到角色了,这位mm尽管有些同学觉得其长相颇怪异超越了人类的面孔,但就那个轮廓和眼睛,实在一张绝好的camera face(演美艳的外星人神马的最适合了)。祝Olivia Wilde星途顺畅,好莱坞的那些美女面孔越来越类型化,是需要点新鲜菜色了。不过还是要回House啊……不然大叔这team快变成和尚队了。

de vrais mensonges

有多少同学是因为Tautou去看这部电影的呢(举手ing)顶着一头俏皮卷发踩着鲜红踝靴一身黑色短裙的Tautou果真当得起男主角这般浓郁的情书表白。

本来看预告片还是个很有希望的本子,阴差阳错的误会,母女跟一个男人的纠结,鸿雁传书,这些本来就是法国电影擅长的浪漫喜剧路线。而且电影的背景并非设在巴黎,外省的明媚景色和宁静生活本来也能带来一丝清新味道。不过曾经拍过cible émouvante(英国版的wild target就是翻拍此片)这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翻拍的经典喜剧的Pierre Salvadori这次感觉似乎是江山已暮,跟不上时代了。影片的笑点自然还是有,不过全剧的人物都过于平面化,女主的形象未及深入,女主她娘的转变缺少说服力,两个女配角处在一种要交待不交待似有可无的地步很是尴尬,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变化缺少一个层层递进的高潮,加上剧中人物的穿着和室内装饰,倒颇有几分不咸不淡的“乡村爱情剧”的味道,全不见预告片给人期待的那种明快和跳跃。要说最可看的一段还是男主和女主他娘约会的那部分吧。

哦,女主叫Emilie

不过这片值得推荐给对法语有兴趣的同学。虽然女主的个性和背景缺少立体化的介绍,男主的背景倒是因为本片的plot以情书为主线所以特意强调了一下。Emilie在知道了男主的学术背景之后觉得不舒服想解雇他,理由是“现在我一开口跟你说话就在想自己是不是有语法错误”然后就开始j’en ai fait?j’en ai faite?地纠结上了(囧!)。之后去拜托男主也是vous pourriez……vous pouviez….…地举棋不定(男主告诉她两个时态于当时皆适用)……于是可想而知这片的对白都很优雅,男主讲话是绝对没有语法错误的=,=

法国应该是拍最多因信而生情故事的国家了吧。远有《大鼻子情圣》近有《优雅的刺猬》。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电影多少反映了该国的文化趣味的话,不难看出文学在法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有心统计的话,故事主角因为文学或者艺术品味而相互吸引,完全无视年龄身份工作等等差距的,在法国电影中的比重是非常非常高)。
不过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男性和女性当中写情书,收情书和因情书而倾倒的比率都是多少。就个人代笔的经验来说,女生似乎是很容易被男生的敏感,热烈和才华打动的。而男生那边,有一次我咨询“男生喜欢收到怎么样的情书”,该男告诉我“写上你的年龄身高体重三围就可以了,噢,最好再加一张照片”……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国确实一个很女性化的国家。

回家过圣诞

于是一切都定下来了,18号的飞机,19号到浦东机场。之后是否直接返回杭州还在考虑中。

近乡情怯。尤其太久没有回去过,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人反而有一种“不知如何面对”的心情。

于是又想冲去教堂碎碎念叨一番,给自己壮壮胆——所以说上帝其是好物啊,House叔停播归来之后就不要和有信仰人士太纠结了,人家要是跟你讲逻辑,那就不叫“信仰”了,既信且仰么字面上就这样,所有的信仰都是自成一圆以便左右都能解释得通,如此上帝便永远存在,人类便永远有希望……不是很好么。其实大叔每每跟信徒神马的往死里较劲也是因为自己根本还心存怀疑吧,所以才如此这般用力地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否则大可不必如此,人家信人家的,到有碍医学挡了大叔你的真相之路的时候,把他们骗骗开就好了嘛

另一面也是在想——回去一个月是要做什么——画室?游泳?钢琴?整容?一个月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觉很长啊。不过没有打算出门旅行,既然难得挣扎出力气回去,就要扮演好孩子的角色,老老实实地陪陪老妈,千依百顺一回(不过要叫我放弃巴黎返回国内,目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我跟这座城市还没过热恋期)。在回去之前除了打包行李,处理一干账单文件神马的,还得抽空把能看的电影全都看完喽,不然很不甘心的说(回国可以看赵氏孤儿神马的……)。

——————————————————————————————————————————-

无论我有多喜欢下雪吧,巴黎现在这样天天来个“燕山雪花大如席”也着实叫人吃不消。尤其HP7之后我根本无心在现实世界(这也是需要回家调整的原因之一,单身虽好,这种时候需要家人把我从幻想当中拉出来),加上这种天气,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今天对着窗外发了老半天的呆(话说adam同学的soaked真特么适合这种发呆用,跟雪景配合得那个天衣无缝)基本每天就想着快点回家泡个热水澡就着 音乐小酒看两篇同人小说……简而言之就是颓废啊!

greedy == good ?!right

s4467083 这部电影很牛X。牛X的地方第一点是思路很清晰,虽然各位编导明显是选定了边站定了位,只是“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干活,但是人物采访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时不时地用胳膊肘捅观众一下,不太明显不是很故意,但效果毕竟是达到了。牛X的第二点是出场人物都很大牌,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从记录片,甚至可以说从discovery的角度,这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对于有意研究金融的同学,有意研究危机的同学,有意研究金融危机的同学,甚至只是有意想要投资股市投资房产以抵抗通膨的同学,这都是一部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概念清楚的资料/教学片。

说起美国这个国家,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被很多人向往着,我则从来觉得“还好”,大约在经济发展之类的问题上我是个很保守又不思进取的人吧。但是常常有同学在我一番保守又不思进取的发言后面评论说“你看看人家美国”,言下之意美国是个绝好的榜样,只要我们在各方面照足美国那样做,十年之后不说赶英超美吧,把美国学到八九成像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在这些同学的美好想像中,一旦我们变成美国的完整山寨版,他们必然不会是那些在底层社区挣扎温饱的losers,统统都是在高级住宅区里牵着名贵小狗听着ipod享受阳光绿萌新鲜空气的成功人士。

暂且不去讨论谁在这些同学当中的脑海中扮演着那些loser的角色,但是这些同学美好的野望活生生的解释了一句话——greedy is good!当年《华尔街》当中的名台词鼓励无数美国的,中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天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既不保守又很思进取的青年们学习金融经济最后投身于“投资”行业,朝着“美国梦”或者“美国那样的梦”一步步迈进着。

我第一次见Luc的时候,他指着我的cv问“你有管理学的文凭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经管方面的工作”——这是多么的显而易见啊!我们做it业的民工而已,每天靠着点脑力赚血汗钱,怎么比得上经管行业,左手钱来右手钱去,转眼间兴许就发达了,你看看华尔街那些泡名模开名车住豪宅的。况且我是女生,编程神马的,跟一群穿老头衫夹脚拖鞋的宅男关在一个办公室里,连穿个名牌化个时髦妆容卖弄青春资本的机会都没有,划不来啊很划不来。因为太显而易见了,我都不晓得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once upon a time,我只身去远方旅行,家长拜托当地的友人照顾一下。友人很负责地百忙之中抽空领我四下游玩。当然生意人么,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游玩间隙得到机会还是要百忙一下。于是在经过市中心的时候我们顺便进入当地最大的医院,直接找到该医院最牛X科系的主任。友人与主任一旁切切私语。我虽未成年,却不innocent,诸如什么美国还没有通过临床检验期的抗xx病特效药,成本价多少,进价多少,开方价多少,给医生的回扣多少,等等等等,即使不是故意偷听也知道一二,自然晓得他们在聊什么。待友人谈毕了事情,主任送我们出来,拍着我的肩说“好好念书,只要你能进医学院,毕业了进xx医院肯定没问题”云云。只见候诊室里坐着千里迢迢不知从哪个乡下赶来看病的黑瘦农民,主楼门外停着医生们闪闪发亮的bmw。

后来我没进医学院,却报名了经管的双学位。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劳碌一生背朝天脚踏地提供人类最基本最需要的东西,末了搭上一生的积蓄却连一盒药都买不起,而有些人仗着好运或者好命就能在几个小时一桌饭上挥霍掉别人一年的生活费。虽然毕业之后我选择当民工——大部分时间跟代码纠缠是很痛苦的但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至少我是个创造者,一个小小的程序至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不过这段过程还是挺有用的——至少想起来了自己还会记个账,也不至于被什么投资顾问坑骗。知识这个时候不仅是力量,也是金钱,我总觉得金融学之类的课程,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国家是应该免费的开放给所有国民,上山下乡,像大选宣传候选人那样硬塞也要塞给每个公民人的。

但是现实世界的国家,全都分成既得利益者和未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制定掌握控制了游戏规则,以防止自己的利益被未得利益者窃取,未得利益者削尖了脑袋钻营这些游戏规则以求谋取别人的利益,而一旦他们得到了利益,他们就变成新的规则守护者。变的只是玩游戏双方的关系,游戏的规则从来未曾改变过。greedy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以为“只要我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也就可以变得和xxx一样一样”。于是掌握了规则的人,都不希望别人窥探到规则当中的奥秘,更不希望有人来打破这个规则。直到这个游戏崩坏为止,所以金融学校永远是最贵的学校。

问题是,永远没机会成为得利者的人问——什么会时候崩坏?既得利或者有可能得利者问——如果我们不想它崩坏,想继续这样玩下去,有没有阻止的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几次金融危机好像大震前警告,预示着一场以美国这个掌握了全球最多资源的金融帝国为核心的大灾难的到来,于是所有处在这个金融圈里,利益间有瓜葛的都开始自危,都开始思考。这部电影应该跟Cleveland vs. Wall Street一起看,看两种文化两种经济制度两种社会体系——自我设定角色为“有可能得利者”和“永远没机会得利者”——的思考后结果。

本片以社会主义式的经济制度被破坏的结果入手,片中采访的几位国外官员,其中有象征着第三方崛起力量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而充当欧洲发言人的并非好朋友英国,而是其历任(不包括现任)总统都被美国指为“对美国不友好,喜欢共产党”的法国的财政部长。这三个国家的发展路线,社会制度,司法体系各有不同,透露出本片编导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结束美国人向来标榜的“绝对自由市场”,这个路线的倾向性。

而另一厢边,在面对美国的钱力时,法国人恰恰也在想着改变自七八十年代开始搞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形式。

在这场追逐钱的游戏中,根据能量守恒,永远只能是一部分人压榨另一部分人的结果,每个个体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究竟处在被压榨一方还是压榨者一方。美国的社会结构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力量,银行家和政客们也都不傻,不会太伸手去压榨这个主流社会,而主流社会想的也不过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都有保障之余,现行的社会体制还能给他们个“一朝致富爬入上流”的美国梦发发,那些低收入户是死是活有何相干。只要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只要这一部分人还乐于盯着眼前的胡萝卜前进。那么这场游戏必将以现行的规则玩下去,直到崩盘的那一天。温水煮青蛙,向来如此。

电影这个载体,当不是以娱乐的姿态,而是以这种“我要摇醒你们”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其威力究竟是否能达到艺术家们所期望的力量,也只能拭目以待了。毕竟greedy is good,如果眼前就有一块肥肉,谁能禁得住诱惑不立刻咬上去呢?我们真心所希望的,也只是——这块肥肉千万不要是从自己身上割出去的才好

PS:通货膨胀,房价飞涨,两极分化,教育昂贵,政经一体,权钱交融……大家觉得此情此景此等描述熟悉吗?

Canet的才气终于汩汩地冒出来了

因本片触动某只极深,固此要是有字幕组想做此片的字幕,可联系我(当然我不可能听译全片……)。

les_petits_mouchoirs 演而优则导,而且本身还是帅哥,女友又是当红明星大美女神马的,一般捣鼓出来的东西群众看到都要先皱一皱眉头,脑中放映一番导演及其女友的美貌,回味一下曾经在屏幕前与这般美貌度过的美好时光,然后再鼓掌。但是Guillaume Canet同学端的才貌双全,应该说在不算长的导演生涯中,这位同学表现出来的才气——在洞察和表现这两方面都相当之足够,大可让人对其后续发展期待一把。

影片开始的撞车场面大概是最惊悚的车祸现场。虽然是个全景,然而前一刻才灯红酒绿热闹非常,这一时又四下无声左右无人,摩托男就如平常party完的我们,骑着小车穿过观众们熟悉的街道,因为太安静太寻常太没有要出意外的氛围,所以即使明知接下来必有事故发生,我的心思竟然纠结在“这条路看着好熟,啊,这幢楼我认得”这样的问题上。镜头停下了,斜刺里就在谁都没有想到的时候毫无一丝准备撞出来,电影院里一片惊叫。

c’est la vie,canet童鞋在用这样的方式说——生活才tmd不是一盒巧克力,而是Hogwarts列车上兜售的怪味豆,你真的永远不知道下一味是什么。

我每次扛着背包很无所谓地说“没有订旅馆啊,实在不行睡街上好了”,就会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而我总是说撞车或者坠机的概率要比在路上被人劫杀神马的大多了,其实心里是感得这种戏剧化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我太普通了,普通得不值得成为任何戏剧中的一角,充其量也就是给别人当当人肉背景跑跑龙套。

然而龙套君有时候也要被主角杀的。第一次有认识人的死亡,听到消息时觉得那不是真的,因最后没有见到遗体,于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那种真实感。后来每一次接到死亡通知时,都没有真实感,甚至见到遗体参加葬礼,瞪大眼睛,我还处在五部曲的“拒绝”阶段,因为这样戏剧化的事情,生离死别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我希望赶快忘掉这一切,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某天一睁开眼睛,一切又恢复原样。

直到很久之后,才明白这不是电影不是拍戏,没有cut之后再来过,一切都回不去了,那时候才哭出来。

这群主角们,是跟我一样的想法。还太年轻——以欧洲人的标准——还没有要拥抱和面对离别的准备(电影中不时表现Eric和Antoine的孩子气)。他们以为这只不过是个插曲,逃避它,忘掉它,度个假回来,重伤的朋友一定已经好起来了,他们不用天天面对浮肿的面孔不用一步步地看着死神走近举起刀砍下去……请问canet童鞋是也有走过这样的心路,所以才把握得如此准确吗?那种自欺欺人的匆忙,那些迫切逃避的借口,我也跟自己说过——反正留在这里什么都不能做,不如走开一会,也许回来的时候伊已经好起来了,于是如释重负般地逃跑。而最后从电话里得知“已经过世了”,却要用今后的人生一直后悔,然而人就是这么的愚蠢,而且会一直愚蠢下去。

整个故事就这样以一记令人惊叫的撞击开始,围绕死亡五部曲的“拒绝”阶段展开。不仅是重伤的朋友,大家拒绝去想他会有死亡的可能,生活中的其他事也一概自欺欺人地拒绝接受改变的可能性。明知床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过客,害怕说出来遭到拒绝,于是静静等待幻想终有复合的天,明知女友有了别人,与其面对面地质问清楚,宁可依赖语焉模糊的短信;明知真命天女已经出现,不愿从此收心,仍然依旧故我地放纵。电影在各个细节里重复这样的“不愿面对事实接受变故”——每年同样的一群人到同样的地方重复同样的假期,Vincent说我结婚的时候还太年轻,现在婚姻生活逼得我几乎窒息;Marie说Vincent我曾经爱过你只是当时没有表白;Eric问Marie你跟所有人都睡过怎么我们就没上过床,后者回答“因为我们现在这样很好”;一只鼬钻进了屋子但是没人在意,只有Max听到细响(当然只有他听到了,因为只有他被V同学强迫着面对变故),而他试图找到和抓住这只小动物的行为被其他人识为不可理喻的控制狂大爆发。

现在这样很好。然而就像那辆斜刺里撞出来的货车,有人大胆了,有人造次了。如果说被撞是铺在基调上的命运,那Vincent童鞋就是在前景上不断撞门的那个推手。电影中最戏剧化的冲突起始于他对的表白。那真是惊世骇俗的表白却一点也没有浪漫爱情片里的戏剧味——我们认识十五年了,你也知道我不是同志,但是我爱你,我爱你的手,爱你的个性,甚至连你的缺点也爱。当然就像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当我们向同性表白时是要有保留的,真的纠缠不休或者直接推倒又变成缺乏真实感的浪漫爱情片了——Vincent同学要的只是”amis amis”这样的关系(其实这到底神马关系?!),也不要求进一步的发展(当然V同学还是渴望的——为什么不能,也许吧,V同学嘴上这么说),即使如此也够吓人的了。当然被Max严拒(这一段François Cluzet的表情起伏变化真是priceless)。可是拒绝之后也不是断交,而是“我就当没听到”“我就当没说过”“我们忘了这事吧”“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吧”(特么熟悉的对白啊!特么我也干过这事儿啊!)。

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了。每个眼神每次拥抱每个以前做习惯的动作,都不一样了。在充满油盐酱醋味毫不做力的笑料(就像朋友一起吃饭突然有人不小心洋相那种感觉)中,前景里Vincent和Max的矛盾一点点被推到爆发的边缘,再没办法否认没办法当不知道没办法当成没事发生,背景之后潜伏的所有矛盾也都走到了尽头。必需去面对,必需去解决,必需接受生活中的戏剧,和戏剧的结局。有人带回了女友,有人失去了所爱。

还有人死去了。

不能再拒绝面对,只有痛哭只有哀悼只有追忆和后悔。这个时候Max终于抱住了Vincent,说着“不要哭”自己反而哭得直发抖(这个镜头跟他们在度假屋大吵之后和解的那个镜头刚好是对位的,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终于回应V同学苦恋的心情了)。Jean-Louis从海边带来沙,好像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就像每个人的生活一样细微的沙,来埋葬他们共同的朋友和一起走过的日子。I do it my way

除了导演的女友之外,本片里汇集了法国当红的和新兴的明星,就连龙套的Ludo和Juillette也是Jean Dujardin和Anne Marivin插花的(话说Dujardin这次牺牲大了,其实脸被弄成这样叫谁来演还不是一样和!)看来又编又导的Canet同学人缘不错。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定了大基调,在进行中捕捉住了生活中最平凡细节的戏剧化(好多镜头颇值得玩味,又浅显好理解,我特么想给它做个完整评论版),并合理地组织呈现出现,塑造了一群不同的人物,用他们的个性和关系来自然推动情节发展,直到最后完成一个论述。完整,细腻,敏感且精确。走上法国传统的人文关系路线作者派电影的Carnet同学真是才貌双全……他年轻的时候大家都看走眼了(帅哥还和Cotillard凑成一对,你们还让不让人活了!)

球形的荒野

let it go……go吧go吧,花就花吧,痴就痴吧,做梦就做梦吧……反正虱多不痒,病多不愁。况且花痴有花痴的好处,就是到快要走火入魔的时候,总有别的花痴对象来解救的。

田村老爷这部电视电影来得正是时候啊……感谢老爷您依然身体安健,依然热爱拍戏,依然这么帅,不,应该说越来越帅(合什ing)

老爷又松本清张了。其实日本这个本格派推理,尤其还是松本先生这种走“社会探讨”路线的,搬上屏幕真的比较没有爱。说是看推理吧,其实两位警察先生是被线索牵着跑来跑去而已,最多加上点不期然的运气和直觉,什么抽丝剥茧的都是浮云,真相根本是为了要浮出水面才浮出水面的。而各位与案有关人员,也都像plot上的棋子一样,说个谎神马的都相当的蹩脚(日本人难道就这么老实么?),动不动的就神情紧张语无伦次(各位怎么不能向柯南里面的嫌疑犯学习一下咧),居然立马被个乳臭未干才入行的新手看穿,各位号称是记者的是外交官的难道就不感到羞愧吗?

因为案件本身没有太多的悬疑,而且即便有观众也是完全插不上头脑参与破案的,所以与其说是推理电影,倒不如说是借由一桩谋杀案为契机,利用两位警察穿针引线,找出一干故事相干人等,回述一个故事,如果以单纯的故事片来看的,还可以说是有趣的叙事手法(就是看到古畑任三郎和其中的某些罪犯以如此无辜的姿态出现还是很穿越的)。为了表现“正在变化中的日本”,片中经常出现父母辈家居穿着和服而子女辈穿着西服的场景,细节上还是处理得很仔细。

不过在画面上有这等讲究的话,不知道为什么配乐上就只有巴赫了。大约父女情的时候是古德堡变奏曲,涉及当年种种的时候是协一。如果是不知名或者随和的音乐,这样反复地运用也许也没什么,但巴赫是那种比较魔音入脑,听到了就会吸引人注意力的类型(还是我的脑部结构比较容易被这种类型分散注意力),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且音量一点也不含蓄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实在过于干扰,配上偶尔的旁白,那简直像在看插图广播剧。而且在电视剧界以短小精干著称的日剧到了电影这边就莫名有点找不到节奏点的感觉,好像破案和往事这两边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是好。老实说这部片拍成上下两部是有些冗长的,特别是——如果正经来说的话——野上父女回忆过往快乐时光的乱入有种凑时间的味道。

当然,面对老爷,我不会那么正经的。什么举高高啊,坐在爸爸身上啊,牵着爸爸的手游逛啊,神马的……你这个小萝莉不要仗着自己可爱就摆出这么理所当然的脸做这种事好不好!我们家老爷今年67了,而且看上去好像更瘦了,你个小萝莉不要把他的腰给折断了喂。而且更重要的是……阿姨每次看到这种画面阿姨的小心眼都被种种羡慕嫉妒恨吞蚀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父女天伦的美好(咬小绢ing),阿姨心里想的全是:你个小萝莉凭什么跨坐在老爷身上啊~~~而且这个画面还重放了几次导演你神马意思神马心态神马打算!反正这样很不好,咳咳,我代表花痴党严重抗议下次电影上再出现这么刺激人的画面!

话说老爷这次尺度还真开,不仅发型小变了一点(很少看这种头发塌下来的样子,其实挺萌哒),而且还给整个染白了。为了表现野上二十年浪迹所受的折磨,故意把声音压得很厉害,有点像《鹿鸣馆》,还要唱歌神马的,老爷辛苦鸟(捧茶ing),听译的童鞋也辛苦鸟(捶背ing)。老爷您穿西装马甲系领巾真好看,不过就是真的太瘦,看上去好像随时要被推倒的样子(掩面ing我是在说神马!),海边那场戏我真怕您一个不小心被海风卷跑了。

其实松本先生还是很天真的。不过看战败国来反省二战总是比看战胜国舔舐伤口要更引人深思一些。日本人对于这场战争,恐怕至今仍然有不同的意见。作为一个岛国,他们有危机意识有生存需要有扩展国土的迫切。然则“国家利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曾经也想了很久,如果说是“国家利益”,那么首先就是说有“利益”,可是这个“利益”最后并不有一分半毫归于我或者我的家人或者我的朋友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反而要求我和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身边的人全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完成,也就是这部分确实存在的利益却无我们这些国家公民无关,那么这部实现的“利益”到底给了谁呢?谁是这个“国家”呢?这样的利益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又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实现它呢?如果一个国家要求全体一亿国民“玉碎”来实现所谓的“国家利益”,那么这个实现的利益最终的受益者是谁呢?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幽灵啊……为什么要求活生生的人去牺牲活生生的幸福去实现一个幽灵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利益呢?如果人类不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话,我们脚下这个球总有一天会变成真的荒野。

PS:女主的老爹是田村老爷,前来查案的还有江口洋介,两位型叔面前,生田斗真跟只洋葱似的,女主最后居然看上他而不是江口洋介么,啊,我们叔控真是寂寞啊(爬到墙角画圆圈ing)

花痴神马的需要自救

巴黎下雪了,天色冷得发青,根本分不出是早晨正下还是傍晚,天上像被抹了水泥一样,压得人精神抑郁。气温在零左右徘徊,要死不活的。这自然是让人心情欠佳的理由,然而我这两天没事就傻笑,有时候知道自己要傻笑了,拼命忍还是嘴角上扬。

我是有点add的,这点上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反正几乎没有一节课我是能认真听下来的,开小差是常态,神游太虚看心态,翻闲书做闲事说闲话由状态,就算是蹲在家里看书也要有电视或者音乐或者广播节目才能定下来,而且一旦一本书太久还没有看完就会有躁郁的症状。不过这都不算太严重,总之关键时候要专心还是能专几个钟头的,也就由得去了。

然则近几天这个问题实在太严重了,明明手上有工作,眼前有计划,很多事情等着处理,对着电脑却始终两眼发直,魂飞天外,而且更要命的是,魂飞去的地方只不过就是hp7电影中的几个镜头而已,而魂在那里打转想的居然是做诗和画画——画画也就罢了,这诗是哪里来的?我tmd到底是多有病啊!这智商已然是低到无极限了……

如果对方是个活生生的人,不管单恋双恋同性恋也好,不过就是恋爱综合症。问题对方不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类啊!这样下去真要分不清现实虚幻得精神病了。我已读过的心理学书里没见过这类心理障碍……这算妄想症的一种么?不是平时把花痴神马的挂在嘴上就真的花痴了吧。

这要趁早自救啊……有没有学心理的推荐两本可用于自救的书没有。

穿越有多远——Quartier Lointain

s4498294 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很容易感到后悔。后悔这个东西,好像是随着年龄以费波那切数列递增的,对每一件最近所做的事的后悔都可以源远流长寻丝觅迹地追寻到我们还穿开档裤那会儿失去的一个玩具。所以小时候都爱小叮当的时光机器,长大了都爱穿越题材,没人在乎平行宇宙什么,反正穿越回去,一定能改变什么,即使不能改变最后的结果,至少也能改变期间的过程,或者至少至少可以让自己爽一把(此条参见各种爱情穿越)

我最早看的一部穿越电影是《重返十八岁》,老美后来的穿越片多数都是关于“重拾青春梦想”神马的,这大概也是文化相关的吧,中国人穿越回去一般都是前段提到的爱情穿越,主要目的是为了搭上皇帝或者名人之类的。这部法国穿越片,其穿越的手法及穿越的过程都不算有新意(有新意的穿越比如《罗拉快跑》或者《蝴蝶效应》),不过还是有一点很惹人注意的——关于家庭。

本片的男主角意外穿越之后,其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抓住曾经错过的初恋,或者重新开启自己的事业,而是为了截住那个在他四十岁生日当天不知道为什么果断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从此沓无音信导致妻子郁郁而终儿子耿耿于怀的男人。如果说这个基点还算符合法国电影一向的人文内省的话,男主父亲的人生故事和当男主在得到初恋的青睐时却想到“我差点就要为这个萝莉而背叛妻子”之类的就让人觉得很不对劲了,回来查了一下,原著果然就是日本漫画家的作品,难怪……

除了关于父亲在二战的那段经历很搭不上,电影本身对于父辈在生活选择中的无奈的叹息和谅解,还有男主关于家庭伦理的观念完全不法国之外(导演是德国人),在其他部分两种文化表现方式倒是结合很自然。画面中旧日的情怀,宁静的小镇,温馨的家庭,不着痕迹似乎没有重点般的叙事,完全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法国也可以是德国。

在明净的风景上固定的镜头和清爽的颜色真有日本片的格调,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Sam Garbarski的镜头贴得更近一点,于是生活气息更活泼些而非仿佛停止般的静谧遥远,加上复古的街道车辆服装用具,倒是很容易让人融入那个本来我们并不熟悉的时空(PS:话说l’homme qui voulait vivre sa vie也是美国小说改编来的,欧洲真是适合拍各种电影)。

当然我对此片的关注起始于主演——也即是男主穿越回去之后的正太Léo Legrand。正太今年十五岁,自从N年前他在Jacquou le croquant里出演男主的童年时代,风头劲压后来饰演成年时代的大帅哥Gaspard Ulliel,我就盯上这正太了。Legrand同学人如其姓,少年老成(本人据说就是普通的正太),出演的全都是早熟的角色,即使混在一众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小演员当中也总是担当最老练沉稳的那个角色。

这次正太的任务是要模仿父亲和男主成年后的样子,包括走路的样子,还有拿杯子的姿势——这是个很好玩的细节,男主的爸爸拿杯子的方式很特别,这也算是某种“拟态”了,不过不是出现在同一镜头中。如果在Les enfants de Timpelbach里我是担心正太的身材的话,现在这种担忧已然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担心他太过于的模仿,浪费了这眼看着是不至于会长歪的美貌和极有希望抽高的身材还有那双金瞳碧眸。

总之, Legrand同学,阿姨会一直关注你的,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