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才易爆——摔跤吧!爸爸

p2401676338

摔跤吧!爸爸

这个中译名显然是凑《翻滚吧!阿信》的同款。其目的不明。因为在我来看,《阿信》与其说是体育片,应该更接近传记片。

 

曾跟一位小伙伴闲谈“体育”这一类型片的格式和要素,以及中国作为(至少是国际赛会金牌数量上的)体育大国,几乎没拍出过优质体育片的原因。

最基本的,体育片的真主角应该是运动。在运动的推进中实现主角的改变——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性格上的,在比赛的推进中解决所有的矛盾——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经由运动的特点和比赛的过程阐述主题观点——赞美的批判的思考的。

而无论是体操《阿信》还是搏击《激战》,都是反过来,主要讲述的是赛场外的故事。场内外的两条线没能通过运动项目并成一支。

《摔跤吧》也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故事上却是很花心思虚构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矛盾,是爸爸“在国际上为印度拿到金牌”的梦想与女儿们的成长——他的执着到底是给了她们羽翼还是折断了她们的自我。从这一条主要矛盾上发散出了无处不在的官僚作风,和浸染社会的性别歧视对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的妨碍打击。

这些矛盾,以及主角的转变,不用爱情扰局,不以伤痛转折,不经天灾不遭意外,就纯粹以摔跤来展开和解决。

一心想要儿子的爸爸在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打架天赋后不顾全村的闲言碎语破除万难训练她们摔跤。吉塔一度反抗爸爸的训练。直到输掉人生第一场比赛,她彻夜不眠期待着下一场比赛,摔跤从爸爸的梦想变成了吉塔的人生。进入体育学院后,接触到新世界的吉塔再一次反抗爸爸的权威。输了一场又一场比赛后父女和解,这时爸爸的训练和意见不再是以父权或“剪头发”的威胁强加于她,而是她自己选择的,事实上变成了运动员跟教练的关系。到了最后一场比赛,剧本索性强制爸爸离开赛场,吉塔以自己的技巧认知和判断赢下(这不算剧透吧),挑战了性别歧视,抛弃了以学院教练为代表的官僚,完成了父亲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自我的独立。

伴随吉塔成长的是一场场摔跤比赛。摔跤不是我熟悉的运动,无论是泥地摔跤还是垫上摔跤,除了对技巧分的简短讲解外,并没有长篇大论的介绍规则与技巧,都是用实战来表现。比赛的拍摄和剪辑也保持了一个适当的度,分明了攻和守的不同技术,突显了女子轻量级摔跤的敏捷迅猛的观赏点,也不至于令观众感到夸张——其实奥运会的比赛并没有这么好看啦。

作为一部励志性的体育片,《摔跤吧》在燃点上,也是做得很够。要想燃,一是要拍出这种运动本身的美健壮烈,点出与其他运动的区别;二是要拍出主角在作这项运动时特别的美健,点出与伊日常生活的区别;三是要拍出“参与”通向“成功”之路的壮烈,点出与其他职业通道的区别。

老病选手或者underdog比较容易做出这样的效果来,所以体育片不怎么喜欢人生太过得意又得意得太早的运动员。吉塔基本算是一路顺风顺水——家学深厚,少年成名,蝉联国家冠军。能在她的故事里找到曲折,进行放大与加工,通过她的刻苦的童年(其实也不会天朝的小运动员苦)和初入国际赛场时短暂的不顺(其实她的低谷期算不得长),将她放到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大环境里横比,加上最后一摔的慢镜和BGM,硬是给拍燃了。

我原本总以为运动的选择对体育片是很重要的。好莱坞专注单人强对抗类,比如拳击格斗什么的,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热门,规则也好懂(就算不懂也不影响剧情),打得鼻青脸肿分分钟要送担架视觉上和心理上也容易出效果。

看完这片,体会到小伙伴说的,running man就是打个纸片都能整出世界杯的激动人心来(更别提节目传统技撕名牌了),只要是竞技都能燃,不分项目。本来嘛,连射箭这种静态比赛,我们奥运会也能看到high起来。燃不燃,有多燃,看的还是拍摄手法,剧本套路,还有表演态度。

阿米尔·汗在这部片里95%的时间都是胖大叔。他就为了那5%的,也不算多吃重的情节,挑战身体极限地急速减肥增肌。要换天朝,胖的地方穿个肉垫衣,壮的时候画两块肌肉再搞个CG,都解决了。就更别提女演员们的身材管理和摔跤术学习了。

把人的因素充分考虑之后,适合天朝拍的项目又很局限了,应该是不露肉技巧又不特别外露的那种。我看射击可以。